“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你看書,書也在“看”你。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目錄:

前言

一、“江湖騙子”

二、輸入

三、輸出

四、另一種讀書

五、讀書的意義彙總

六、禮物


前言


說到“科學原理”這個詞,不得不額外提一下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位大神。

這兩位在世界科學領域的影響,對本文中關於“讀書”的科學原理,其實也有一種並不莫名其妙的聯繫。

1666年,當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懵懂和愚昧階段的時候,當科學家對世界的研究依然停滯不前的時候,神在頭頂實在看不下去了,立刻發話:“讓咱牛頓去吧!”

於是,這一年,牛頓大神先後拿出了影響至今的科學研究成果:微積分、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和光學的粒子說。緊接著,人們豁然開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就能解釋通了。就連這之後兩百多年的科學和機械工業發展,從此也有了一個無比堅實的理論基礎。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但是到了239年之後,也就是1905年,當人類科學家將目光集中在物質的分子內部攻關時,牛頓大神的經典物理學理論卻有點不太管用了。頭頂的神看著實在著急,便再次發話:“小愛,該你上場了,走起!”

於是,這一年,愛因斯坦一次性拿出了4項在當下高科技領域依然隨處可見的研究成果: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光量子假說、物質的分子說。這四項成果的問世,意味著幾代科學家總算向人類徹底解釋清楚了這個世界。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宏觀的天體運動,到微觀的分子結構,從看得見的物質到看不見的能量,世界上的很多事,並不是單獨一套理論就能恆久通吃的

這是科學從啟蒙到起步,從發展到發達再到未來,順手告訴人們的額外智慧。

言歸正傳,開始“讀書”這回事的科學原理。


一、“江湖騙子”


從小到大,我們接觸過太多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以及讀書的太多好處。現如今,更是盛行各種所謂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論。

其實,關於讀書這件事,如果沒有一個具體到從眼球和大腦神經元之間的科學原理做理論基礎的話,那麼以上那些名言警句和方法論,多少都會有點江湖神棍的忽悠味道。

就像有人給你說:“雖然我不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但我知道那裡發生的事一定很重要,這事必將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且那裡還有很多顏如玉和黃金屋——反正那裡真的很美妙,你要信哥的,準沒錯。”

聽到這樣的話,你可能會直接回他一句:“滾犢子。”而不是心想:“嗯,說得真經典。”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不僅信了這些話,而且還一信就是好多年。

其實,這些話本身並沒有錯。不管是對一個人的成長,還是對時代的發展,書籍一直都擔當著承載和傳遞的重要角色。但如果一定要說某句名言適合所有年齡段和所有天性的人,那就會和1905年的世界科學界一樣,非常尷尬。


二、輸入


很多書都裝滿文字,這些文字會從作者手裡跑到讀者手裡。在這個過程中,書籍扮演的角色,聽起來會像個專門給人送東西的快遞小哥。其實不然,真正送東西的“快遞小哥”是文字,而書籍,倒更像個只負責收貨、發貨的物流公司。

文字在很長的歷史長河裡,一直扮演著符號的角色。直到“信息”這個詞在信息時代被賦予高科技光環之後,它才從此有了“信息”的屬性。“符號”只是簡單的指代,而“信息”,則信息量很大。

文字,從此不再是單一的符號。

接下來,在說人腦之前,我們不得不先提一下電腦。

作為機械電子產品,電腦對人腦的仿生痕跡非常明顯。直到當下的AI出現,科學家對人腦的抄襲和模仿慾望之強烈,只增不減,步伐從未停止。

電腦的功能,簡單說就是對信息的輸入、處理和輸出。在每一臺電腦出廠前,存儲設備都會被預先儲存一些基礎信息,比如軟件、圖標、文字、圖片、視頻等。到了用戶手裡,人們又會用光盤、移動硬盤往電腦裡拷貝各種東西。等到需要的時候,只需輕點鼠標,電腦後臺就會即刻讀取,然後把內容很快展示出來。

讀書也是這樣,不同的是,電腦只會輸入、處理、輸出,而不會人類的各種複雜思考。這一點,不知道頂尖的科學家在對AI的研發上,會不會有朝一日也照抄進去。

現在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

一開始,文字只是為了方便人類記東西,而被髮明出來的。記錄的載體,從最早的結草繩,到後來的石頭、龜殼、牛皮、木板、竹簡、紙張,再到現在的硬盤。記錄的內容也一直在不斷升級,從肉眼能看得到、摸得著的豬、羊、牛、魚、樹、花、草,到根本看不見的想法、情感、心理、故事,甚至到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但無論怎樣發展,文字的本質性宿命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承載信息

所以,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看書,首先是讓不同數量的文字所承載的信息輸入大腦的過程。對小學生而言,這個過程就像電腦刻錄光盤。

只見兩隻純真的眼睛聚焦著一個個文字,邊讀邊看。這些文字會在他持續閱讀的時候,以聲音和光影兩種形式,通過耳朵和眼睛兩個渠道快速進入大腦。

在耳朵和眼睛的深處,這些聲光信息會經過大腦內部特殊的化學信號轉換,然後以特定脈衝電流的形式,變成不同神經元之間的全新連接。隨著記住的文字越多,這樣的連接也就會越多。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小學生的這種基礎學習性質的看書,姑且叫做刻盤式讀書吧。這種讀書模式,可不只有小學生才有,初高中生、大學生,包括職場人士,都會不斷接觸很多全新的東西,都需要這種刻盤式讀書。

刻盤式讀書,就是為大腦輸入純粹的原始信息。

這也就是古人說的“學無止境”。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內存,相當於電腦的一個T,但我們經常使用的部分卻不到5%。所以,對於刻盤式看書來說,不怕內存放不下,往往最怕的是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沒有熱情。

刻盤式讀書的特點是純粹的看,順便把感興趣、印象深刻的記住。它還有兩個特點,就是不停地給大腦“裝”和“塞”。記住的會永遠存下來,沒記住的,可能就會從哪裡來的又回到哪裡去。

所以,看書的下一個境界就是“輸出”。


三、輸出


這裡的輸出,可不是傳授和教學。

我們看書,書其實也在“看”我們。

我們通過文字讀取信息,文字也通過我們大腦內部星空一般的鏈接,讀取著我們的信息。就像刻盤式讀書一樣,一開始通過讀書,大腦為我們刻錄下嶄新的信息。現在我們看書,文字就像電腦光驅上的激光頭組件一樣,讀取著我們大腦裡已經存儲好的信息,這些信息也包括我們已有的經歷和想法。

隨著讀取出來的這些信息不斷增多,大腦就會為我們“輸出”一個美妙又夢幻的東西:思考。

“思考”的物質基礎,就是大腦內部不同神經元連接之間脈衝電流的閃爍。只有先建立起不同的連接,才有互相閃爍起來的可能。“大開腦洞”這個詞,就是兩個基本不相關的連接之間通過閃爍,突然產生了又一個全新的神奇連接

思考的具體表現,大部分都會呈現在臉部表情上,比如:眉頭緊鎖、沉默、走神、微笑、大笑、痛苦、難過……這種現象濃縮成兩個字就是“氣質”,要是濃縮成一句詩,那就是蘇東坡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只有讓大腦內部的神經元連接足夠多,足夠閃耀,一個人才會自帶光芒和神采。

大腦內部,本身就是另一個宇宙星空。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這片星空閃爍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豐富一個人的表情,升級一個人的氣質那麼簡單。

作為身體的神經中樞所在地,讀書還會為我們的大腦“輸出”足夠強大的思考力,為我們的手腳神經末梢“輸出”足夠強大的行動力,還會為我們的精神世界,“輸出”無窮的樂趣和餘韻。

這份“輸出”,會伴隨我們一生。


四、另一種“讀書”


既然讀書是刻錄信息、讀取信息、信息碰撞的過程,那麼,就不僅只有讀“書”才能幫我們和信息產生互動。稍作延伸,我們便都會知道,其實所有承載著信息的世間萬物,都可以稱之為“書”。

不同之處在於,讀這本書只需靜坐,而讀那本“書”,則需要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讀這本書,可以一頭扎進無限未知的想象世界,讀那本“書”,則只能看到眼前有限的部分;讀這本書,可以通過細緻入微的筆端,看到平時想不到的地方,讀那本“書”,大多時候卻很難辨別真假……這兩本書,缺一不可。

說到底,讀書這回事,要能坐得住,還要能走得動。

靜如處子,才能動如脫兔。

動如脫兔,才會靜如處子。

最精彩的一生,莫過於“讀”的一生。

讀天地,讀眾生,讀自己。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五、讀書的意義彙總


在當下的中國,多數情況下,讀書會和考試、升學、文憑掛鉤。再直接一些,就是和權財掛鉤。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也是古時候的“考取功名”在新時代的變種。也只有學齡段的孩子才會被強行灌輸這種意義。

對很多中國人而言,這也正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一旦和學校沒了任何關係,他們也就和讀書不再產生交集。因為書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考試、升學、文憑。

還有其他幾種讀書,大多都走著非常實用的路線:賺錢、技術、勵志。

最後,就是常見的小說、勵志、情感、雞湯……

在最新科技的衝擊下,尤其是短視頻橫行的近幾年,讀書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奢侈行為。讀什麼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時間讀。

讀書在這樣一個鉅變頻發的時代,也演化出了三個層次:精深閱讀、碎片閱讀、粉塵閱讀。

從刻錄信息和讀取信息的角度而言,這對大腦內部就是一種調戲和汙染。

請大家再次顯微鏡附體,回到我們的大腦內部。在這片浩瀚的宇宙星空裡,我們會看到,這邊的一對神經元的鏈接還沒形成,那邊的一對神經元鏈接還沒被徹底激活,主人翁的注意力就很快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這對來回頻繁、一閃而過的脈衝電流來說,純屬瞎白跑,也是另一種資源浪費。在大腦內部,這只是微不足道的電流浪費。但在大腦外部,浪費的可是時間、注意力和精神。

而我們看書,先是雙眼對焦一個文字,然後是延伸到一句話,接著是一個段落,直到很自然地一頁頁翻下去。

這個過程,是全身心專注在一本書的世界裡。

而一本書的背後,則是另一個靈魂在大腦內部無數個神經元連接閃爍的高光時刻,高度專注地,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讀書”的科學原理——顛覆到懷疑人生的“讀書”本質

六、禮物


直到這個時候,讀書才有了另一個極具科幻大片式的場景,那就是,你和作者,你們兩個人的大腦神經元連接,通過文字產生了閃爍式呼應。然後,你們兩人的大腦產生了連接。

從此,你記住了這本書,也記住了這個作者,

最後,這本書和這位作者,化身成了一對對神經元連接,長時間駐留在了你的星空一般的大腦深處。他們從此都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

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份饋贈,也必將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全文完)


1、《全球科技通史》,吳軍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4月1日。

2、高爾基名言。

3、《勵學篇》,宋真宗趙恆。

4、紀錄片《人體內旅行》,美國國家地理2007年出品

5、紀錄片《人體奇航》,美國Discovery頻道出品

6、紀錄片《人體奧秘》,英國BBC2011年出品

7、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英國BBC於2018年聯合出品


作者簡介:威廉二伯,本名田宏科,自由創作人。

其他筆名:晨聞、哦兔哦。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