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永遠都是最光榮正確的事情

讀書,永遠都是最光榮正確的事情

01.

從古至今,中國都是個崇尚讀書的社會。

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到隋煬帝之前,讀書是上層社會的事情,徹底與底層人士無關。到了隋煬帝手裡,科舉制初現雛形,唐朝完善興盛,此後一直延續了1300年。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期間全民讀書時代來到,底層讀書人迎來了命運的春天。也誕生了很多諸如“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囊螢映雪”的勵志故事。

只是中國人的閱讀很少出自人的需要和本能,純粹讀書的人比較少,讀書大多與功利相關,這與“學而優則仕”的社會制度有關。哪怕是現在,自覺自願真正讀書的人也不太多,大多是依賴電子產品碎片化的閱讀。

據統計,中國人每年人均閱讀4.5本,而其他一些國家和民族比我們要多很多。有個這樣的數據,猶太人每年人均要閱讀64本書,也就是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要讀完一本書,這從純技術角度上來分析值得商榷。但也說明他們這個民族濃厚的閱讀氛圍值得我們學習。據說猶太人從一生下來就要舔一下塗著蜂蜜的《聖經》;猶太人死後墳墓前也會放一本書,寓意生命有限,學無止境。

讀書,永遠都是最光榮正確的事情

02.

讀書,是最好的“營養品”。

所以讀書應該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記得誰說的:書猶藥也,可以醫愚。其實不但是醫愚,讀書永遠是人類自身發展並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也不記得誰說過,讀書是望遠鏡,讓我們看得更遠。站在原地,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當拿起書本,我們打開的又是另一個世界。

所以,作家謝冕說,讀書人是幸福人,他認為讀書“加惠於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於精神的感化與陶冶”,“是一個有機會擁有超乎個人生命體驗的幸運人”。

03.

讀書,是最好的“安定劑”。

中國人的世界是個熱鬧的世界,喜歡紅紅火火,熱氣騰騰。幾個男人幾個女人,三五成群,就能聊出一方天地。所以能安靜下來的時間不多,讀書就是讓人安靜的最好方式。

你會發現,但凡是圖書館、書店、書吧這樣的地方,哪怕人再多,都是安安靜靜的,除了翻書的聲音和偶爾不可控的輕微咳嗽聲,再也不會有任何多餘的聲音。每個人都沉浸在書的海洋裡,生怕驚擾到別人。

我特別喜歡這種氛圍。在這種環境下,哪怕不看書,靜靜地呆在這裡,也是一種享受。越嘈雜,越要讀書;越混沌,越要讀書。

04.

讀書,是最好的“提升梯”。

讀書對人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是從頭到腳的薰陶和教化。培根因此總結:讀書足以怡性,足以長才。

梁曉聲在一次演講中談到,讀書對人益處甚大,會使我們“成為善良、文明、舉止得體、談吐不俗,因而起碼在95%以上的人口中成為受尊敬的普通好人”。

笛卡兒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所以讀書讓人去惡向善。正如雨果所說“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彷彿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

05.

讀書,是最好的“美容師”。

讀書會讓我們心態平和,不斤斤計較,善於調整,並體現在容貌上,因此大凡讀書人都是“翩翩君子”。

宋代黃山谷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當然,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的外表,而是由內而外散發的精神狀態。三天沒有讀書,沒有從書中吸收有用的營養,人也會變得無精打采。

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中提到,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所以他本人是一個非常幽默睿智的人。而且“幽默”一詞最早從英文音譯過來並移入中國來的就是林語堂。

06.

讀書,是最好的“鐵飯碗”。

從現實情況出發,單純從功利思維來談談讀書的好處。

這點宋真宗在《勵學篇》中講得非常到位: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人生所有的物質追求,全被這句話歸納了。讀書,讓我們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

梁實秋說,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當然他不單純講的是物質追求,也包括精神文明。就是說:不管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通過讀書都可以給到你。

讀書,永遠都是最光榮正確的事情

07.

讀書,不分階層,不論場合,只要你想讀。

而對於想讀書的人來說,什麼場合都可以讀書。曾國藩在家書中敦敦教誨家人,“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 歐陽修在他的著作《歸田錄》中記錄自己: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

不但是名人,普通人也是如此。梁曉聲總結道:從前的讀書人僅是千分之幾萬分之幾的幸運人,大抵是為了躋身仕途。如今恰恰反過來了,最廣大的普通人才較有時間閱讀。

08.

讀書,不分季節,不論時候,只要你想讀。

對於不好讀書的人來說,任何時候都不適合讀書,林語堂歸納了一首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梁實秋到了三十歲在大學任教時,方知自己各方面的欠缺,因此他說,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

清朝詩人袁枚有一句名句“書到今生讀已遲”,說的是讀書需要個人天賦。作為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沒有過人的天賦,就不如學梁實秋,讀總比不讀強。

讀書,永遠都是最光榮正確的事情

09.

依我說:讀書,是一件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場合,都最光榮且正確的事情。

只要你想讀。


原創不易,請予支持。可以點擊 進去關注,也可以直接搜索“月生侃侃”關注,歡迎一起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