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李修文《山河袈裟》寫作,困頓裡的正信,遊方時的袈裟

他們是誰?他們是門衛和小販,是修傘的和補鍋的,是快遞員和清潔工,是房產經紀和銷售代表……我曾經以為我不是他們,但實際上,我從來就是他們。

這是李修文在《山河袈裟》自序中的一段話。李修文的文字,最多的是對普通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描述和再現。這些東西,總能輕易抵達人心。而,真善美,總和人民群眾緊密相連。

《山河袈裟》,去年同一時期我曾讀過,今日當是重讀。不曾想先前覺得讀不下去的部分,而今看來卻是十分得有價值,有嚼勁;而曾經感動過我的,也沒做絲毫的改變,今天仍然感動著。

1、 一本寫了十年的書,有關“人民與美”

《山河袈裟》是一本散文集,是李修文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累積而成的記憶和文字。

李修文除了作家這一身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那便是影視劇編劇、監製。從書中的文字當中,我們得以知曉他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來寫劇本,而他的寫並非只在書房裡,而多在行走中。

於是,在他的筆下才有那麼多小人物的故事及命運一一展現。

窮街陋巷,長街短巷,那些清潔工、髮廊女、裝卸工、泥瓦匠、小裁縫、廚師、快遞員等等,那些生存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無論他們的生活多麼不堪、多麼貧賤,他們無不在反抗著命運,以自己的方式在世上過活,發揮著有限的光和熱。

李修文通過文字,將這些人,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故事告訴我們,使我們與他們無形中靠近,從而發現,他們的彷徨、寂寞,我們也曾有過;他們的失敗、困頓,我們也有經歷;他們的窮愁病苦,於我們並不陌生。

讀書‖李修文《山河袈裟》寫作,困頓裡的正信,遊方時的袈裟

這本書李修文寫了十年,十年的時間、十年的遇見。這些人物和故事早已嵌入身心與靈魂。他不斷地行走,不斷地看見,不斷地思考,從他人到自身,這些隨筆,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在艱難與困頓當中掙扎的人事,還有對人生、對宿命的全新認知,以及哲理思索,更有對自身的反觀與剖析。

十年,放在人生旅途中,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而放在一本書的創作上,足以見證堅持與選擇的魅力。一個人在十年的時間裡,得遇到多少人,遭逢多少事?如此,書中見諸於文字的故事便是作者十年人生路途中偶遇的精華所在。

人民與美。生活在愈來愈熱鬧繁華而浮躁的現世裡,太多新生的、位於時尚前沿的東西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很難靜下心來留意於樸實無華。然而,樸實無華往往與美最為接近。

在書中《懷故人》這篇文章裡,有這樣一段話——

小動物是美的,美就美在它們的柔弱,因為是柔弱的,也就不給世界添亂,甚至,不讓更多的詞句來形容它們,一個人,一件物事,只要不被形容,就是美的。

人人都想要去追求美好,人人都在追求美好的路上,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美好的東西,著實值得人們思考。

李修文覺得這些普普通通的人民最為美好。不光因為他們的柔弱,更因為他們如野草般堅韌的品性。他從他們的經歷和遭逢中,從他們的言行與反抗中,幡然醒悟,看到自己,獲得堅持下去的信念與力量。

2、感激寫作,感激寫作必將貫穿我的一生

想必每一個如我這般熱愛文字、熱愛寫作的人,都能從李修文的書中特別注意到他有關寫作的部分內容。

雖然我們正在李修文的文字中恣意徜徉,醉心其中,但他還是時不時地向我們表露他寫作時的彷徨與掙扎。

他經常說,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也曾說,或許他再也寫不出一個像樣的故事。然而,由我們看來,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那樣得精彩。他在迷惘和困頓中掙扎,放大了自己的無力感、挫敗感。由此可見,寫作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但,他畢竟一直都在堅持。於是,便有了我們眼下這本書,以及書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人物和故事。

當寫作中面臨語言的匱乏、思想的枯竭,李修文說:沒有別的法子,認輸吧。唯有先認輸,再繼續寫,繼續挺住。就像威廉·斯塔夫,旁人問他:“你為什麼還在寫?”他問旁人:“你為什麼不寫了?”

我一直以為,堅持的人是最有魅力和氣魄的人,他們的靈魂與眾不同。

讀書‖李修文《山河袈裟》寫作,困頓裡的正信,遊方時的袈裟

喜歡寫作的人,總能結識到許多志同道合者。但這些人中也有區別。有人為寫作而寫作,不在乎寫的東西有沒有讀者,是謂單純熱愛文字的人。而有人為讀者而寫作,如果自己的文字沒有觀眾,那寫作的興致也必將大打折扣。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究竟是該為寫作而寫作,還是為讀者而寫作呢?其實這很難給出明確回答。

我覺得,每一個寫作的人都首先是為寫作而寫作。在這個基礎之上,寫作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得以擴大和延伸,從而再為讀者而寫作。為讀者而寫,又不迷失自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

李修文說,唯有寫作,既是困頓裡的正信,也是遊方時的袈裟。

在這裡,他強調的是,寫作之於自己的作用和意義。而當他在困頓裡堅持,繼而在遊方時頓悟覺醒之際,寫作的結果也恰巧給予閱讀他文字的人太多信心、力量和情感支撐。於是,當此之時,寫作的意義得以公眾化、擴大化。

李修文還說,感激寫作必將貫穿我的一生。

其實,每一個如李修文這般熱愛寫作的人,都應該感激寫作。感激寫作帶來的心之安寧,以及必將伴隨一生的精神慰藉。

3、從書中故事,探世間遭逢

我們讀《山河袈裟》,更多的是為書中故事和人物而感慨萬千。人活一生,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境遇和遭逢。就如李修文,他的文字所記錄的都是他所經歷的。經歷過後,再把它們見諸於筆端,於是,有些人和事在這裡便成了正信和傳奇。

《山河袈裟》共有33個故事。我大致將它們分為三類。

一類是有關小人物、苦難者、為生產所累者的故事,這在第一部分我已經特地拿出來詳盡一二,在此就不再贅述。

另一類則是和作者本人有關的故事。這一部分當中,作者展現更多的同樣也是生活中的勞苦和不盡人意。這其中,有作者本人在寫作方面遭遇的遲疑和停滯,更有他的親人、故人、鄉人,乃至在人生境遇裡偶然相識的朋友、弟兄們,他們的一生坎坷,或半路翻船。

無論是誰,作者眼睛所到之處,他最關心、最關注的仍離不開這塵世裡註定擺脫不掉的窮困與哀痛。包括物質上的,精神上的。

正如羅伯特·勃萊的詩——

我對自己說:我願意最終獲得悲痛嗎?進行吧,秋天時你要高高興興,要修苦行,對,要肅穆,寧靜,或者在悲痛的深谷裡展開你的雙翼。

當然,任誰都不想與悲痛為友,作者之所以把這些記錄下來,除了表達對他們的讚美和哀憐,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愁苦之人不兀自在悲哀裡掙扎而不得解脫,他希望這些能作為迷惘者的指路明燈,或精神力量。

讀書‖李修文《山河袈裟》寫作,困頓裡的正信,遊方時的袈裟

最後一類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是對自然風物、美景、生死、宿命,乃至神靈的欣賞和參悟。

那河西的戈壁、西域的天空、阿克塞的藍與白、都蘭縣的閃電、安西縣的暴風、青海的夜幕、凍雨、暴雪、泥石流,所有的一切,無不彰顯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它的豐功偉績和無所不能。

我特別喜歡閱讀這描寫世間自然風物的文字,它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瞬間把你代入,與其融為一體,飄飄然而欲仙。當然,我也以同樣的興趣來接納有關宿命和神靈的獨到見地——

李修文說,所謂宿命,並非只是躲閃和順受,它也可能是抵抗和奔湧,唯有荒棘與繁花同生,方能算作是有血有肉的宿命,若不如此,便不值一顧。

李修文說,神靈不在天庭裡,不在供桌上,它們從來沒有打我們的三尺之內離開。和我們一樣,神靈也會淪於困頓,需要搭救,你一伸手,它就完成。就在這伸手之際,神變做了人,人也變做了神,欲人慾神,殊難再分;果然如此,償報的時刻到了,應驗的時刻也到了,神蹟便要和人心一起顯現。

總之,33篇故事,值得一讀再讀,希望你能和我一樣喜歡,並從中有所受益。

讀書‖李修文《山河袈裟》寫作,困頓裡的正信,遊方時的袈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