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與眾嘉賓暢談讀書與《讀書》:《〈讀書〉十年》增補本首發式成功舉行

大眾活動 | 揚之水與眾嘉賓暢談讀書與《讀書》:《〈讀書〉十年》增補本首發式成功舉行

昨天上午,《〈讀書〉十年》增補本首發式在北京模範書局舉行,本書作者揚之水與主持人祝曉風,嘉賓楊早、鄭雷、曾誠面對眾多在休息日專程趕來的讀者,共同暢談讀書與《讀書》。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到場嘉賓

左起:祝曉風、楊早、揚之水、鄭雷、曾誠

百花文藝出版社社長薛印勝致辭,祝賀新書出版和《讀書》雜誌創刊40週年。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百花文藝出版社社長薛印勝致辭

《〈讀書〉十年》是根據揚之水在《讀書》雜誌工作的十年間(1986—1996)所記錄的日記整理而成的一部書籍。擔任新書首發式主持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人文》學術集刊主編祝曉風回憶起自己大學期間一直在讀《讀書》雜誌,可以說這本雜誌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自己打下了文學基礎。他首先問到揚之水是怎樣從一名王府井果品店的卡車司機,成長為知名學者的。揚之水講了自己因為愛讀書、喜歡研究名物史料,所以轉行進入出版社,又如何到了著名的《讀書》雜誌編輯部的。“讀書是照亮我生命的一束光”,一句話道出了讀書對揚之水人生的影響。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主持人祝曉風(左)向嘉賓提問

這次新出版的《〈讀書〉十年》增補本加入了揚之水與吳小如、辛豐年、徐梵澄等眾多文化名家的書信,無論是日記還是書信,都展現了當年作為文學刊物編輯的揚之水,是怎樣與老先生們交往的。揚之水說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稿件,作為編輯要努力為作者們服務,包括幫老先生們借書、買茶葉等。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謄抄稿子,雖然辛苦,但也因此能夠最早讀到老先生們的作品,抄起來也是很開心的。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揚之水(右)與記者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早為《〈讀書〉十年》增補本撰寫了序言,他對這套書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真實、全面、有文采”。對於這樣一部根據日記整理的圖書,他認為“記日記的時間、地點和人”是衡量日記價值的三大標準。而《〈讀書〉十年》所記錄的1986—1996年正是中國文化層面和社會心態轉型的重要十年。日記的落腳點北京自改革開放以後在許多方面引領全國風氣之先,就拿書中頻繁提到的“吃”來說,揚之水每次在外就餐後都會記下——在哪兒吃、跟誰吃、好不好吃,可以說在無意中繪製了一幅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北京美食地圖。至於記日記的人,揚之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將日記記得有想法、有感情、有文采,使這部《〈讀書〉十年》成為我們回望那十年的窗口。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本書序言作者楊早(中)發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鄭雷表示,《〈讀書〉十年》中記錄的雖然是揚之水個人的生活史,卻也能勾起我們許多人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人文生活的記憶。在歲月的流轉中,很多人和事乍一看變化很大,就比如揚之水從卡車司機到名物學者,但如果有人能夠沿著人生軌跡細緻觀察,又會發現許多轉變其實是順理成章的,這也正是日記這種獨特的文體帶給我們的收穫。同樣重要的是,藉助這套書,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揚之水的個性特點和治學態度。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嘉賓鄭雷(中)發言

揚之水在《讀書》雜誌的後輩,編輯曾誠將《〈讀書〉十年》視為對自己有著特殊意義的一套書,藉助書中的文字,可以瞭解到許多至今還活躍在雜誌社周圍的編輯、作者們。書中記錄的十年是《讀書》雜誌的黃金年代,當年雜誌中有大量關於新書的資訊和評介,實用性很強,對當時剛剛經歷過書荒,對好書如飢似渴的廣大讀者來說猶如甘泉。而書中展現出來的愛書之人讀好書、讀書交流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那種濃郁的讀書氛圍和從中感受到的讀書的快樂,是值得今人羨慕併為之再現而付出努力的。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嘉賓曾誠(右)發言

THE END

大众活动 | 扬之水与众嘉宾畅谈读书与《读书》:《〈读书〉十年》增补本首发式成功举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