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治療二尖瓣狹窄

二加龍骨湯附載於《金匱•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下。陳修園注:

“《小品》雲,虛弱浮熱汗出者,此方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兩,名曰二加龍骨湯。蓋以桂性升發,非陰虛火亢所宜。況此證之汗,因虛陽鼓之而外溢,必得白薇之苦寒瀉火即是養陰,附子之辛熱導火亦是養陰,功同腎氣丸。但腎氣丸《金匱》中五見,皆從利小便中而治各證,不若此方之泛應曲當;究之偏於陰虛者宜此。”

筆者經過實踐,認為陳氏所謂“陰虛”,乃指陽失其守,陰因陽虛之證,陽張於外故浮熱,陽不護陰故汗出,此類病證陽浮不潛,陰亦失藏,故曰虛弱浮熱。

與陰虛內熱之證大有徑庭。筆者臨證運用此方,著眼在“虛弱浮熱”四字,為辨證論治指徵。

①辨浮熱

浮熱有似烘熱,以身半以上為著,或面部升火泛紅(非顴紅)。

患者自覺陣陣烘然熱起,按其肌膚反不甚熱。

此種熱體溫計測不到,甚至體溫反低(非陰虛低熱),烘熱起時則心煩汗出膚冷。

陽越陰洩,烘熱得暫平。

個別患者汗出後惡寒惡風。

②脈象

脈浮緩(寬緩)而弱,為陽張於外,氣洩於內。

如虛弦而動數不靜,為陽氣浮動,陰失寧靜。

虛弦芤遲,為陽浮於上,陰凝於下。

再者,應注重診切尺脈,尺脈無力而寸關浮數,為下虛陽浮。

尺部浮露,輕按虛大,重按不實,為陽不斂藏,陰失內守。

③辨舌苔

此證多舌質前半色紅,或舌邊色紅,苔薄白或根苔色白微黃。

如舌苔根中白厚,則為陽浮陰凝。

④臍腹

小腹屬腎,臍主關元。

按臍動氣虛躍不息,小腹綿軟乏彈力,多屬陰虛陽浮。

如小腹板窒欠活力,臍動築然,則多下寒陽越。

如臍躍應手動數,上及於脘,則為相火失位,陽越上衝。

⑤方遣藥

二加龍骨湯以白薇配附子,龍骨伍牡蠣為兩組主藥,按原書四味藥用量等同(各三兩)。

我據症情變通增損,如浮熱而足冷者(或相對地身半以下自覺冷感),則附子用量較重。

如烘熱而汗出者,則白薇用量較重。

欲鎮浮動之虛陽(浮熱心煩頭昏)則倚重於龍骨。

欲抑上逆之水氣(心悸身振汗出)則倚重於牡蠣。

本方取附子溫導浮陽,守而不走,白薇從陰中洩熱,寒熱互用,導火洩熱,不治陰虛而陰自安,配以龍、牡鎮潛攝納,鹹降益陰,合為“用陽和陰”之法,其臨床效用甚佳。

茲錄驗案數則,以見一斑。

―、心腎虛衰,陰火上衝

陳某某,男,36歲。1975年7月8日診。

下肢清冷徹骨,上身烘熱如焚,心前區灼熱,坦胸以冷毛巾溼敷,巔頂昏痛,心悸氣急,頭面汗多,面㿠浮亮,臍跳甚急,直至於脘,舌尖滿布紅點、根苔淡黃而厚,上顎色紅,脈浮大不耐重按。

心傷於上,腎虛於下,虛陽浮越,陰中之火,陡升無制。氣急頭汗,有陰陽離決之虞。

故擬導火潛陽,鹹寒育陰。

制附片5克,白薇10克,龍骨20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元精石20克(先煎),珍珠粉1克(另吞),生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曬參10克(另煎沖服),大麥冬10克,五味子6克。五帖。

按:患者為風心二尖瓣雙病變,三尖瓣相對性關閉不全,上海某醫院攝片檢查:心臟擴大,擠壓食道移位呈彎曲狹窄狀,部分阻塞,伴食道炎。

時當盛夏,患者上身穿汗衫,下身穿棉毛褲,足著厚紗襪子。

西醫告以此乃惡性循環,冷的問題難解決。

服此方10帖,上下身冷熱懸殊即見好轉,頭汗漸少,氣急漸平,半月餘脫下棉毛褲及厚襪。

唯背脊腰膂陰酸怕冷,原方加鹿角片12克,生龜版12克,繼續調治,恙情得平。

二、水寒血鬱,浮陽上冒

胡某某,女,40歲。1986年2月6日診。

風心二尖瓣狹窄,左心房增大,胸悶氣短,夜難平臥,左心房區掣痛,動則心悸汗出,面部升火,手足清冷,下肢浮腫,大便溏薄,日解兩次,小便量少,舌淡紫苔白根厚,脈弦重按無力。

此為心腎陽虛,水寒血鬱,浮陽上冒之證。

擬方導虛陽,清浮熱,增血熱,化寒水。

制附片10克,白薇6克,龍骨12克(先煎),牡蠣20克(先煎),炒白芍6克,當歸10克,肉桂3克,生白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生甘草3克,參三七片5片(入煎)。五帖。

按:患者常年夜間倚枕而臥,藥後夜能平臥,手足轉溫,小便増多,左心區掣痛好轉,在繼續治療中。

三、精氣內虧,陽失潛藏

許某某,男,57歲。1986年3月11日診。

上海某醫院檢查為多系統神經萎縮。症見頭昏頭暈,暈甚則汗出肢冷而昏厥,約一分鐘左右甦醒,已發作數次。

晨起面紅如妝,走路飄浮不穩,下肢顫抖,移步趦趄,舌掉欠靈,對答遲鈍,大便秘結,數日一解,小便不暢,夜尿頻仍,脈虛滑,左關細弦,右寸尺均弱,舌顫質胖色淡,苔白粘。

腎虛於下,真陽不足,精氣內虧,陽失涵育,陽越上冒則暈厥汗出,陽虛氣弱則面淡神呆,上不安者由於下,精氣虛者責之腎。

擬溫下清上,導陽填精法。

制附片6克,白薇6克,龍骨12克(先煎),生牡蠣20克(先煎),炒白芍10克,炙甘草5克,淡蓯蓉10克,山萸肉12克,制黃精12克,明天麻10克,炙遠志5克,石菖蒲5克。五帖。

按:此法加減治療月餘,頭腦較前清朗,眼神較前敏慧,暈厥未發。飲食增加,二便正常,據家屬說,此為多年來所未有。唯下肢仍顫抖,移步乏力,站立須人扶持,下虛殊甚。現在繼續治療。

四、血虛陽浮,陰失內守

酈某,女,22歲。1986年6月9日診。

產後四十餘天,經血淋漓不淨,有時血下甚多,面色黯淡,臍跳腹窒,睡時方進被窩即烘熱自汗,溼透衣襟,汗後憎寒怕風,午睡時亦然。脈細弦尺露,舌前半色紅,苔白甚於舌本。

新產血虛陽浮,陽氣外張則烘熱汗出,陰失內守則經血時下,汗出肌疏,風乘虛襲則憎寒。

擬導陽攝陰法。

制附片10克,白薇10克,龍骨15克(先煎),煅牡蠣20克(先煎),生白芍12克,炙甘草5克,阿膠珠10克,赤糖拌炒山楂10克,炒黑荊芥5克。五帖。

按:藥後汗斂血止,原方去荊芥,加大熟地12克、當歸10克調治而愈。

中醫辯證治療二尖瓣狹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