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時代養孩子,必須得學會做減法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在北京這樣一個大都市裡,我們鮮少看到有不焦慮的父母。孩子出生前,要把各種硬件配備齊全才行,否則不敢生。孩子出生不久,就要開始為孩子入園做準備了。孩子大一些,甚至有父母會砸鍋賣鐵換學區房,只為了一個好的學校名額。

我們真得活得太累了,太沒安全感了。

為此,我們企圖通過提前設定孩子的人生,以獲得掌控感和安全感。這是非常不穩定的獲取安全感的方法。不僅會給孩子帶去巨大的、不該他們擔負的壓力,我們自己也很容易出問題。是的,在控制他人的時候,我們也就失去自由了。比如,對孩子掌控欲過強的父母,他們同時也會有被孩子控制的感覺。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會過多地考慮孩子會怎樣,就好像完全在為孩子而活一樣。

這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高風險且可能一損俱損的。所以,我想說,在這樣一個充滿育兒焦慮的時代裡父母該思索的,不是應該為孩子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育兒路上,我們最該採用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下面這位媽媽是個過來人。她曾經就是一個追求完美、苛刻異常的焦慮媽媽。而在踐行科學養育的路上,她嘗試跟隨孩子,去逐漸拋掉焦慮,同樣也收穫了意外驚喜。

耐心讀完,應該對你有啟發。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事無鉅細,希望做到完美。直到後來,在育兒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挫敗感。我發現我的孩子跟我更像是戰場上鬥智鬥勇的對手,而非母子。我和孩子的精力,過多地放在了權力爭鬥上,而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當中。這讓我沮喪過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我開始正兒八經潛下心來,學習“媽媽”這個角色到底該怎麼做。瞭解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心理知識後,我的內心,也悄悄起了鬆動。

以前,我的確太浮躁了。內心充滿了不安。我希望能夠掌控所有一切。結果,越是想要控制,事情越容易朝著反方向走。我變得焦慮。焦慮的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我突然意識到,哪裡錯了。

我先生批評過我。他認為我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愛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但他向來不反對我的各種嘗試。於是,我開始了我的“育兒新政”。以前,我做的太多了,所以我的新政,主要就是做減法。

首先削減的,是我對兒子處處挑剔、苛求完美的態度。

童心無邪,無憂無慮的快樂是孩子最正常的表現,大人不訓斥,孩子也不會亂髮脾氣,家裡的氣場立刻一片祥和。但這並不意味著縱容。當我看到不好的行為時,自己會先沉默一會,如果著實惱火,就暫時走開調節情緒(這對我很難,但我慶幸自己去做了),再回去和他心平氣和地談。兒子也很善於察顏觀色,一般在我走開後,他就已經開始糾錯,這讓我相信孩子絕非頑劣不堪,向善上進是人的本性,不需要父母拿著鞭子時時監督。

我的第二個舉措,是廢除了孩子家庭行為考核表,取而代之的是“星星榜”。

就是從孩子每天的表現中提出一兩點表揚,記在本子上,讓孩子增強信心,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星星榜上每記一條,後面就給對應的星星,多少顆兒子自己確定,他也不貪心,基本每條都是1-2顆星,攢夠10顆就和我交換一個條件。

目前為止他的條件也很簡單,無非哪天媽媽陪他去游泳或多講兩頁書之類的。我表揚了兒子寫字沒有翹小拇指,然後他每次寫字就很注意地收回小拇指,現在這個問題徹底改好了;我還表揚了他寫試卷上的小作文很用心,他就熱愛上了寫作文,昨晚老師佈置了手抄報,我說你就照書上的抄一篇吧,但他堅持自己寫,並開心地說寫作文時感覺好幸福。說實在的,看到他一點一滴的小進步,真正幸福的是我,原來教子是有方法可循的,真是枉費了我多年的汗水和淚水呀!

不幸的是,兒子沒有一點意思廢除他的父母考核表。最近一天下班,他打電話時我正在開車,不方便接。回到家給他解釋了一下,小傢伙說:“快找支筆將減10分的減號改成加號吧!要不時間長了你自己都忘了,就被白白扣10分了。”發現我似乎沒那麼著急,他就自己跑去幫我改過來了。我經常進門拖鞋還沒換好,小傢伙就已經拿本書扔到沙發上,威脅道:“回家要講一頁書的,要不我去扣分嘍。”

孩子這樣,是我之前苛刻教育的後遺症。我不著急。我願意和孩子一起慢慢進步。哎,有一隻小眼睛緊緊盯著我,不進步不行啊!

我的第三個舉措是重新認知考試成績。

期中考試前一天晚上,臨睡前我誠摯地向兒子道歉:“媽媽以前的做法是不對的,考試中只要你認真答題了,無論多少分,媽媽以後都不會再指責你。如果答錯了也沒關係,正好我們也可以知道自己哪裡不懂,多去學習一下就好了。”小傢伙利用枕頭和俯臥的姿勢,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紅眼圈。在後來的試卷中,我遵守諾言,不去關注成績,只關注錯誤和修改,並在星星榜上表揚了他答卷的認真態度。剛開始他回家還熱切地告訴我考了多少分,後來自己也不在意了,只是告訴我試卷已經改正好了。

第四個舉措是承認孩子的差異性,不作比較。

好心的老師、朋友、鄰居、保姆都向我反映了兒子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前我總會很著急,希望他快快改正和完善,弄得孩子和自己都很緊張。現在我將這些問題都認真記下來,能改進的儘量想辦法,在生活中多提醒他,慢慢改。對孩子來說難度著實大,但又不牽涉原則性的,就順其自然。比如羽毛球教練說兒子的動作協調性不好,我說這是遺傳問題,我和他爸都動作不靈活。我們會盡量帶他去多運動,但不能指望他很快就變得身段矯捷。

在六七歲這個年紀,孩子的心智發育差異性很大,有的經過一個學期的歷練,儼然有了小大人的風範,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開始學會理解照顧他人的情緒,開始理解父母,心疼父母,在團隊集體中經常起著小領導作用。而有的明顯心智發育晚,還像幼兒園時期一樣悠然玩樂,沒心沒肺,什麼傷心的事轉眼就忘記了,也沒有太多明顯的競爭意識。

承認孩子之間的這種差異性,並且知道將後者和前者比較是徒勞和沒意義的,做父母的心裡就踏實多了。

我學習和實踐的時間還比較短,所以目前執行的“新政”內容也就這麼幾項。

最近我也在思考,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尊重孩子,幫助他們獲得快樂幸福的能力吧。尊重孩子,跟隨孩子,也許孩子會優秀,也許不會。但就算不優秀,他們至少也會有健康的心理和快樂的人生。這些,不就足夠了嗎?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外孫女楊元寧, 16歲就出版了7本發人省思的童書,17歲為“紐約時尚週”走秀,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簡直就是我心目中秀外慧中的完美女孩典範。她9歲時,與父親參加5日禪修,在第5天打坐要結束時,楊元寧忍不住嚎啕大哭,父親緊張地以為5日禪坐讓孩子身體不適,沒想到楊元寧卻哭著說:“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楊絳在自己的一百歲感言中寫道: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而兒子也給了我一些提示。

他的語文試卷上有道題,用“只有……,才會……”造句。兒子的答案是:“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找到好工作。”

我看到試卷時簡直觸目驚心,一個整天沉浸在魔法、鬼怪、殭屍、英雄、孫悟空、趙子龍等奇幻世界裡的六歲小男孩,竟然寫下一句這麼現實又俗不可耐的句子?我決定問個清楚。

我:“你為什麼想好好學習?”

兒子漫不經心,頭都沒抬:“為了找個好工作唄!”

我:“你為什麼想找個好工作?”

兒子:“為了多賺錢呀!”

我:“你為什麼想多賺錢?”

兒子:“為了養你們和我未來的孩子呀!”

我:“你為什麼要養我們和你的孩子?”

兒子有點不耐煩:“你難道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嗎?”

我:“拜託,請認真回答。”

兒子想了想:“只有你們過得幸福,我才會快樂呀!”

我有些感動,又很後怕。感動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比我們對他的要更沉重。後怕的是,自己早期功利的教育觀念,顯然對孩子的觀念已有了不少影響。

還好。都不晚。

健全的人格,在社會上立足的本領,自我內心的快樂感受,這三樣,就是我現在以及將來的教子目的。無論在我眼中他是多麼的可貴,但在大千世界裡,他終將如我們一般需直面世俗生活的瑣碎。只期望我們相伴的日子裡,我給了他足夠的幫助和愛,讓他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面對未來,感受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