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浪費”

七媽是個非常節儉的人。

不滿週歲時,小七就非常愛玩水,七媽特地為他辦了一張兒童游泳卡。游泳館出於孩子承受力的考慮,大多有時長規定,比如三個月以下幼童每次游泳十分鐘,三到六個月幼童十五分鐘,以此類推。小七媽媽雖連連贊同,但心下不由地嘀咕:這樣的游泳時長、這樣的會費,太不划算。左右孩子在泳池裡玩的不錯,時間再長一些也不要緊。


學會“浪費”


所以每次七媽帶小七去游泳,總會拉著小七在游泳池裡多撲騰幾圈,幾乎次次半小時起步,泡得小七手腳發白;每次臨走,不忘問育嬰員要幾片尿不溼試用裝。哪次小七表現得不喜歡玩水,洗了兩下就想出來,七媽就彷彿浪費了全世界一樣,唸叨許久……

學會“浪費”

在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都有意無意地限制了孩子的消費觀念。比如帶孩子去遊樂場,有的小朋友就喜歡玩滑梯,來來回回樂此不疲,而父母在一旁就不斷地提醒孩子“我們該去玩什麼了,還有什麼什麼項目我們還沒完呢。要想滑滑梯,去哪裡都可以。”

學會“浪費”

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花了這麼多錢,一定要把遊戲全都玩遍”,這才稱得上值回票價。我們就這樣,對於事情的評價,主要落足於是不是值錢、夠不夠划算。當孩子們被我們這種固有的眼界圈住,影響得不僅是他們的價值觀,還有孩子的格局。試想,一個在集體活動甚至是在工作崗位中挑肥揀瘦、不願配合、貪圖小利的孩子,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學會“浪費”

對我們而言,生活瑣事中有剛需,有投資,或者也有額外的物質享受。很多父母在有限的收入中,只將“對孩子有利”的東西納入計劃清單:書是可以看的、衣服是用來穿的;氣球?兩三天就癟了,不值十塊錢;兒童指甲油?這可有可無的東西價值在哪,白白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果斷不買……


學會“浪費”


頂著“有沒有浪費”的標杆,我們自動地替孩子進行了過濾選擇。而對孩子而言,他所經歷的每一個物品、場景都有可能是他搭建價值意識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的教育總是在“虧不虧”上來回打轉,孩子的觀念也只會拘泥於“計較”。我們忘記了,在遊歷人生各處風景的時候,重要的是心無旁騖的體驗,而不是走馬觀花的覽閱。

學會“浪費”

如果我們已經意識到當前的消費觀念有那麼點不合時宜,我們不妨嘗試這樣教育孩子:

為孩子建立一個月度消費餅狀圖

學會“浪費”

我們父母通常有一種循環式擔憂:我們是否要滿足孩子?——馬上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會不會讓他們變得不懂珍惜——晚一點滿足孩子?/還是不要滿足,萬一建立了奢靡消費觀呢——不滿足孩子的話,如果他有心理受創呢?……

基於這種循環式擔憂,我們不妨為孩子建立一個“物質享受月度餅狀圖”,在這個餅狀圖的金額內,我們允許孩子提出他想要、但卻可能“派不上什麼用場”的東西,用以填滿孩子想要探索的需求感。

金額視家庭能力而定,投資孩子的“心能”,至於變現幾何,大概要放眼十年之後。

引導孩子注重體驗過程,而不是“佔有”結果

學會“浪費”

我們不用著急替孩子做判斷,還原他的自我體驗。很多時候,“獲得”二字藏在潤物細無聲當中。就像喜歡游泳的小七,他因為反覆的泡在水裡,玩水已經變成一件不怎麼快樂的事情。彼時,孩子的“獲得”與“失去”並不是一張“不虧本”的游泳年卡能夠定義的。

父母之責,是鄭重地給了孩子一張生命體驗的門票,在他的“遊樂場”裡,什麼能夠吸引注意,他是最直觀的體驗者,也是最後得失的決策人。


學會“浪費”


我們不去計較是否“划算”,也許並不能將其送上高塔,也不能為他剷平障礙,但至少,“浪費”養出的孩子,養的是他的眼界、教養與做人格局。我們說勤儉節約確是一種美德,但請不要將“節約”發揮到極致,使物質享受變成罪過,使我們付出的金錢必須與“不吃虧”劃上等號。

方圓心願:以上內容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或許對她有所幫助,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