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疫情好轉,二老特意從老家過來看望我們。住在家裡的這些天,恨不得時刻將他們的寶貝孫子捧在手心。兒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老人立刻將兒子抱起來,另一個則馬上去拿拖把。動作迅速看得我是目瞪口呆。

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可今天他們一走,我就感覺到兒子的異樣,吵著鬧著非要吃奶奶做的蛋包飯不說,玩累了將積木隨意一丟就打開了電視。要知道,之前每一次玩完他都會將積木認真地撿到玩具盒裡。在這些行為中,除了看到兒子的變化,我還發現了其中一個家長們經常會犯錯的問題。那就是事事包辦,太"勤奮"以至於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懶。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就好比一個從小到大都由家長帶路的孩子在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就很容易迷路。因為認路不是他們一直以來就需要掌握的技能。在很多教育上,家長們出於為了孩子好,事事都搶著為孩子做,但是結果除了讓自己滿身疲憊,還會讓孩子的依賴心變強,也因此喪失了學習更多技能的機會,這對於他們之後的獨立生活是極為不利的。

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因此,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不要一昧的給自己疊加東西,而是要懂得做"減法",讓自己偷個懶,或許你的懶惰恰恰便是優秀孩子的鋪路石。家長們不要詫異,認為自己勤奮才是為了在幫孩子的忙,實際上,太過"勤奮"有時候換來的可能是更壞的結果。

家長太"勤奮"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最直觀的後果就是家長自身的壓力增加。

原本在育兒養家這件事上,很多家長就承擔著不少的工作壓力。而包攬孩子的大小事務更是會在無形中將肩上的擔子加重。孩子吃個飯要看著,怕他挑食;孩子寫作業要盯著,怕他寫錯別字;孩子睡覺,家長要在旁邊哄著,每天都得孩子睡著之後,自己才能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孩子上廁所,家長也得在門口候著,生怕孩子不會擦屁股……

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就算是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家庭主婦,在一天的操心之後也會感到精疲力盡。而身體上的疲勞還是其次,很多中年人在長期的操勞下,甚至患上心理上的疾病。朋友小佳在生完二胎做完月子之後果斷選擇迴歸工作,因為帶大孩的經歷差點讓她走不出抑鬱的圈子。

其次,孩子容易成長為"巨嬰"。

當家長在孩子的大小事中都扮演著決策者的時候,就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孩子的依賴性。一開始可能是由於孩子年齡小,不懂得做決定。可是隨著時間發展,否定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做決定就慢慢形成了家長的習慣。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更是會二話不說上前將事情擺平。

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這樣帶來的結局固然是好的,因為家長遠比孩子更具有能力。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卻是一個從一開始嘗試反抗,到慢慢習慣,最終麻木的過程。一旦到了他們真正需要做主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六神無主,甚至會指責家長為什麼不幫自己一把。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也更有可能成為"巨嬰"。離開家長便不知所措,自身能力不足卻又不思進取。

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因此,我們提倡家長要學會做"減法"捨得放手,才是成功教育的關鍵。

學會做"減法"的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得到這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1、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實際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就算家長們再想庇護孩子,總有一天他們也是需要自己去面對人生的道路。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獨立的人格,勇敢地去追逐自身的目標。

而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也會慢慢擁有自身的想法和選擇,而這時候家長的尊重和鼓勵就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關鍵一步。家長通過引導給孩子提供建議,而最終的決定權則在孩子手中,一方面能夠讓孩子得到被尊重的滿足,另一方面也能夠減輕家長的負擔。

有一句話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庭條件讓孩子不得不勤勞起來。還有一種說法恰恰相反,那就是勤勞的家長往往養出懶孩子。這也恰恰說明了家長放手讓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2、增加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人擁有責任感一定與他的家庭息息相關。從小的家庭責任意識也能夠讓孩子更早的學會"承擔"二字。因此如果家長們將生活中的大小責任都包攬在身上,那麼孩子又怎麼能夠得到鍛鍊呢?而如果家長將責任,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家務,適當地交給孩子,給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也藉此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別做全能型父母,教育小孩家長也要懂做“減法”,越懶孩子越優秀

從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再到重要事情的決斷,孩子在這樣的磨鍊中長大,內心的責任意識也會隨之得到發展。

3、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

不少觀眾在看到霍思燕一家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之後,對嗯哼的乖巧懂事大加讚賞,紛紛被這個小暖男圈粉。嗯哼的懂事離不開媽媽霍思燕的教育。在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霍思燕會將事情交給兒子去做,而杜江也從小就給兒子灌輸要保護照顧媽媽的想法。因此霍思燕在無憂地"偷懶"中,也換來了兒子出色的表現。

這個事例也告訴我們,當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責任時,孩子內心也會被催生出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會促使他們去面對並戰勝困難。而最後他們也將獲得更多更能幹的解決事情的能力。

讓自己懶得心安,讓孩子越來越優秀,家長可以這麼做:

第一步:給予孩子多一些肯定和鼓勵。

讓孩子自己行動的第一步,就是對孩子的能力進行肯定和鼓勵。在家長的支持下,孩子會相信自己能夠做好這一件事情,並且更具有承擔責任的勇氣。而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之後,就算結果差強人意,家長們也不要急於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這時候的鼓勵更能夠成為孩子繼續努力的動力。家長更無須攬下孩子的活動,在旁邊進行引導更能夠讓孩子收穫到最終的成就感。

第二步: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

有些家長認為家長天生就必須在孩子面前樹立高大堅強的形象,但其實,往往那些懂得向孩子示弱的家長才更具有大智慧。之前在小區公園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差不多四歲的孩子賴在地上不起來,非要媽媽抱。媽媽沒有理他,而是向前走然後突然假裝摔倒在地。孩子見狀馬上跑過去扶媽媽。

"寶貝,媽媽走不動了,不能抱你。"

"媽媽不抱,媽媽起來。"

"媽媽拿不動這個菜了。"於是下一幕便出現了孩子拿著一顆白菜,踉踉蹌蹌地走在媽媽前面,還時不時地回頭張望後面的媽媽。

這個事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得不佩服這個媽媽的智慧。不用哄也不用訓斥就讓孩子主動承擔起責任。有時候孩子並非做不到,而是身邊有能夠依靠的大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想要讓孩子學會長大就要跟上面的媽媽一樣,學會示弱。

第三步:繞開誤區:偷懶並不等於對孩子撒手不管。

讓家長"偷懶"並不是意味著家長就此對孩子撒手不管。撒手不管反而是不負責任,也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真正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孩子的能力,給他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分工合作中,讓孩子形成自覺性。在這種自覺的引導下,孩子也會更有熱情去嘗試並承擔更多的事情。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