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上班休息期間聽到同事閒聊,都在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其中一個同事天天喊累,每天都要為孩子做很多事情,從早上叫孩子起床,幫孩子穿衣服、做早飯、送孩子上學,下班還要接孩子回家,接著做飯,吃飯之後還要洗澡,哄孩子睡覺。

有時候孩子在學校的作業寫完之後還要幫孩子收拾書包,孩子雖然已經上小學了,但是這個狀態,孩子和幼兒園的行為相似。

另一個同事就說自己很輕鬆,孩子都差不多大,但是這個同事的孩子基本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少依賴家長,有時候還會自己回家,也會自己處理早餐。

兩個同事都是兩個典型,不少家長都學不會“偷懶”,最後把自己累著了,還害孩子不能自主,所以我們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不是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而是選擇性幫助孩子,實際上還是讓自己自己做。

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一、包辦型父母,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

孩子生下來在0-2歲這個階段,確實需要家長服務,在這個低齡階段的孩子一般都是以生理需求為主。

可是過了這個階段,父母如果還是一直在為孩子服務,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孩子一切事情都學不會自己處理,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也只會求助父母,如果父母在幫助孩子解決,這種包辦一切的行為就會讓孩子變得被動,以後面對事情也會變得沒有主見。

所以幫助孩子做一切,井井有條安排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本身控制自己人生的權力。

大部分情況下,父母的經驗是可以給予孩子更多正確的答案,可是孩子也有權力選擇自己想去做的事,去成為想成為的人。

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二、會偷懶的家長,孩子更聰明

我們家長和孩子都是在一條繩子上生活,如果父母前進太多,佔據繩子太長,那麼孩子就會後退,並且擁有到更短的繩子。

所以家長在處理孩子生活日常的事情上,如果能夠後退一步,能夠學會“偷懶”,有一些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那麼孩子成長空間也會更大,發揮的機會也就更多。

擁有了足夠的空間,找到一定時機,孩子成長就會更迅速,也就能夠更聰明。

簡單來說,一個五歲的孩子,穿衣、穿鞋都是需要父母幫助下完成,和一個四歲的孩子能夠自己穿衣、穿鞋、吃飯,一目瞭然,能夠自己學會照顧自己的孩子更聰明。

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適當“偷懶”,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方式之一。

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三、關於“偷懶”,家長要怎麼做?

1、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

大部分包辦型父母都是利用自己內心控制慾,一直在擺動孩子,孩子是父母手中的玩偶,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意識。

所以我們要偷懶第一步就要讓孩子擁有思想,讓孩子能夠自己選擇,能夠學會自己做主,這不僅要孩子們努力,家長也要給孩子更多的選擇,並且尊重孩子的選擇。

2、學會規則“偷懶”

“偷懶”也不是那麼容易,不是所有事情都不管就可以了,實際上,其中還有更大的學問。

在教育孩子時,有規則地學會放手,知道事情的最後尺度在哪裡,當孩子摔跤之後,我們可以讓孩子先學會自己爬起來,如果孩子能力實在有限,我們再去幫助他們也不遲。

所以學會有規則地偷懶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原則,並不是面對所有事情都不管不顧。

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3、給孩子創造更多可能性

我們在約束孩子時大部分是在傷害孩子,我們如果把教育範圍擴大,反而是在幫助孩子。創造更多可能性就是在告訴孩子有更多自由的空間。

有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做一件事情,也許孩子自己都認為自己做不到,但是沒關係,有這種可能性對於孩子就是一種成長,也是一種幫助孩子更聰明的手段。

所有人都喜歡乘法和加法,都認為事情越多越好,教育孩子管得越寬越好,實際上並不是正確的,在教育孩子時,我們需要做減法,儘可能讓孩子自由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會自主、獨立、不需要事事依賴家長。

學會“偷懶”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更加聰明獨立,能夠獨當一面,也能夠成長得更加優秀

關心孩子不是事事幫孩子做好,家長育兒做“減法”,孩子更聰明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