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世界上有一種人,功名利祿如過眼煙雲,在歷史的塵埃中逐漸消逝,在他那個時代不為人重視,但是幾百上千年過後回首而望,卻發現那一抹塵埃竟如佛法中“一花一世界”般影響深遠。

公元前207年,秦國祭祀決斷,新的大漢王朝拔地而起,作為大漢開國始祖的劉邦,曾這樣總結自己的勝利:“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蕭何、張良、韓信三人也因此被稱為“漢初三傑”。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但是三傑再耀眼的成功也無法掩蓋他們的短處,蕭何在建國後便鮮有建樹,以至於“無為而治”,張良在漢朝建立後便明哲保身如閒雲野鶴一般遊離於權力中心之外,韓信更是愧對三傑的稱號,從建國開始就一直蠢蠢欲動,以至於被呂雉設計擊殺。

三人的功勞更著眼於楚漢相爭期間的從龍之功,可劉邦身邊有這樣一個能人高瞻遠矚,擁有真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卻被三傑耀眼的光芒所掩蓋,他就是婁敬。

婁敬並非貴族出身,也不是胸有萬千韜略的戰場指揮家,但這些並不影響他成為頂級謀臣的資格,只因為他為劉邦獻出的三條計策,每一條都長久地影響到了漢的國運。

洛陽還是關中?國都定哪裡,這是個問題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取得戰爭的全面勝利後,決定將洛陽定為未來的國都。洛陽早在周時就已經作為都城存在,而它能夠被周朝選做首都自然有其優勢。首先洛陽位於九州中心,萬邦朝貢距離大概相等,同理天子所在的首都地區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周時天子便獨有六軍,中心位置也令天子便於控制周邊各諸侯。其次,自古以來河洛地區便是我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土地開發程度和商業發展均遠遠超過周邊各地區。再者相比於秦十五年和西楚從建國伊始便戰亂連連,周朝超過八百年的國祚更是極大地滿足了劉邦心願。

可婁敬向劉邦建議仍在關中建都,並且闡明瞭周朝之所以能以洛邑而延續八百年,並不是由於洛邑是王興之地,而是由於初期周朝強大的實力,能壓制周邊諸侯國,而如今的漢的實力非但不能和周比,甚至會陷入諸侯的包圍之中,危險性極高。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而且關中地區擁有崤山函谷關,又有富庶的巴蜀支撐,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便中原地區大亂,漢依然可以據守關中自保。

婁敬的話有理有據,令劉邦開始動搖,可是洛陽的誘惑實在太大,畢竟取代周天子稱王天下,秦用了幾百年努力才做到,說放棄就放棄實在太過為難。通常劉邦拿不定主意時都會跟身邊的人聊聊天尋找靈感,這次也不例外,他找張良聊天去了。

要不說劉邦能成為領導呢?他找張良是有原因的,張良是韓國人,且祖上世代為韓相國,對於河洛地區的利弊最清楚不過了。而張良對自己的祖國滅亡的原因可謂印象深刻,因此他的總結也是一針見血,洛陽雖然有有利的地方,但是不利之處更加明顯,因為洛陽沒有縱深腹地,一旦發生戰亂,是扛不起戰爭的,其實張良沒說,韓國也是由於地理位置太差,四處環敵而首先被秦滅亡的。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劉邦一聽資深人士分析頓時覺得婁敬確實是個人才,當天便駕車往關中去了。從此漢便以關中長安為都。幾十年後的“七國之亂”證明了婁敬的建議是多麼的英明,七國軍隊打了幾個月硬是連長安的城牆都沒有看到,京師地區可謂穩如泰山。

和匈奴是要面子還是要底子,打不過就和親吧

華夏文明在河洛地區發展出成熟的農業文明的同時,北方草原上也一直生活著遊牧民族,因為相對落後的經濟文化,就像西方羅馬文明一樣,這些遊牧民族被稱為“蠻族”。活躍在中國北方的民族有很多,但是到了劉漢時期,匈奴成為草原上的最強霸主,匈奴人最厲害的武器在於來去如風的戰馬與弓箭嫻熟的戰士,而此時的匈奴號稱有控弦之士三十萬,他們的首領是匈奴百年一遇的冒頓單于。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強大起來的匈奴開始頻繁南下攻擊新生的漢政權,北方諸王相繼敗北,或降或逃,劉邦覺得匈奴欺人太甚。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兩種截然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按照當時的情形來看,其實誰都沒辦法征服對方,匈奴的戰馬無法在中原大地馳騁,只能掠奪掠奪邊境,而廣袤的大草原也不是僅憑漢朝的步兵就能征服的,對於這點婁敬顯然又成了先知。

不為什麼,就因為婁敬本身就當過戍卒,而且戍過邊,他當然對漢匈軍隊的優劣一清二楚,更何況劉邦出征反擊前就派婁敬前往匈奴搞偵查,婁敬可不是匈奴簡單的障眼法就能欺騙了的。

所以婁敬奉命出使匈奴歸來後,建議劉邦不要去招惹匈奴,貪功心切的劉邦將婁敬大罵一頓關了起來繼續出征,結果中了冒頓的埋伏被困在白登山,最後通過賄賂冒頓妻子才慌忙逃了回來。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返回後的劉邦對婁敬愧疚不已,封他為關內侯,再次請教匈奴問題。婁敬認為如今的中原經過戰亂物資匱乏,硬碰硬肯定不是匈奴的對手,只能先用和親安撫匈奴,只能將征服匈奴的任務交給後代子孫來完成。

劉邦依言而行,與匈奴和親訂立和約,婁敬再次一語成畿,多年後的漢武帝徵集了大量的戰馬用騎兵對騎兵,幾乎耗盡國力才將匈奴擊敗,而多年前的劉邦根本就沒有這種實力,更何況他的對手是更加難纏的冒頓單于。

而婁敬提出的和親政策經過了劉邦、呂雉、文帝、景帝,到武帝時已經延續了七十年時間,也正是有了這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才令漢朝有了叫板匈奴的底氣。

穩定不是削藩就能做到的,得從根上挖起

自從被周天子征服商分封八百諸侯開始,貴族便開始在周朝各地生根發芽,分佈最廣的姬姓、齊地的姜姓、秦的嬴姓、楚的熊姓。可以說八百年周朝歷史便是幾大貴族之間的鬥爭史。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秦王朝的建立並沒有將六國貴族徹底消滅,而是僅僅削為庶民,所以貴族的影響力在六國故土上仍然存在。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六國貴族紛紛挺身而出,再次被尊為王侯將相,而秦頃刻間便土崩瓦解。

剛剛建立的漢依然面對著這種情況,關中地區百廢凋零,人口更是在戰爭中遭到重創,為此婁敬建議將齊田氏、楚昭、屈、景三大宗族及其餘六國貴族及關東豪強望族都遷到關中,劉邦表示同意。

婁敬的計策不得不說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首先遷徙到關中的大量人口不僅為關中經濟的振興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而且為京師地區提供了海量的兵役來源,中央地區的實力大大增加,另外一方面,六國貴族被強行與故土剝離也失去了叛亂的資本,從此逐漸沒落。

舊貴族沒落的同時,出身平民階層的新豪強壯族開始走向了歷史的前臺,西漢末期的王氏與東漢六大家族便是廢墟之上新生的貴族,這些貴族一直延續到三國甚至更久遠的時期。

結言

謀不如蕭何、張良,戰不如韓信,此人的功卻遠邁“三傑”

相比於“漢初三傑”、“雲臺閣大將”、“麒麟閣功臣”、“凌煙閣功臣”的被人千古稱頌,婁敬卻如同被遺忘的一絲塵埃不為人所知,而這縷塵埃最終飄蕩到了歷史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