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文|樂小馨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隨著電視劇《小歡喜》收視率的飆升,“高考”這個極具代入感的話題再次被人們熱議。

《小歡喜》裡三對父母對待孩子的學習和高考儼然三種不同的方式,不少觀眾驚呼說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尤其是三位個性鮮明的媽媽,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像宋倩這類控制慾特別強的媽媽,把自己的夢想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結果孩子受不了她窒息般的愛,心理壓力巨大,抑鬱到要跳海。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童文潔這類河東獅吼式的媽媽,平時不好好教育引導,臨近高三才開始重視孩子學習,希望孩子一夜之間扭轉天性,吃成大胖子,考上好大學。結果孩子早已偏離了學習的航線,再想糾正已然來不及了。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還有劉靜這類缺席孩子童年的媽媽,她已經錯過了參與孩子成長的最好時光,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拼命學習時,面對叛逆不聽話的兒子,她只能從頭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耐心化解孩子內心的隔閡,重塑健康的親子關係。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以說一個家庭幸運或不幸,媽媽都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記得今年廣西南寧的高考狀元楊晨煜嗎?他以總分730分創下了廣西高考的最高紀錄。很多家長和媒體紛紛來向狀元媽媽取經

楊晨煜的媽媽就分享了自己的育兒心得——

“孩子肯定要從小培養,所有的習慣必須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監督(習慣養成)的過程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督他,留意著他。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丟給孩子一個手機就ok了。給他定型了以後,這一路很好走的。”

狀元媽媽的這番話,無疑給了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以啟迪和反思,優秀的孩子不僅僅只是孩子努力就夠了,同樣也離不開媽媽正確的養育觀。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最近在看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作者是心理學暢銷書作家武志紅老師,他擁有非常豐富的心理諮詢經驗,被譽為心理學大咖。

書中對於中國式家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與解讀,同樣也給了我這個新手媽媽很多的啟發,每一個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父母的問題,而童年時期正是孩子人格形成、習慣養成、三觀培育的關鍵時期。為了避免孩子長大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媽媽,從小就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養育,讓他們不僅身體要健康成長,心理也要健康成長。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01 聰明的媽媽會親自養育孩子到三歲

很多人看了日本電影《無人知曉》之後都有一種沉痛的無力感,只希望這樣的事不是真的。

影片講述了4個“黑戶”孩子被母親突然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貧窮弱小、孤立無援、無人知曉像大山一樣壓在4個孩子身上,他們毫無反抗之力,孤獨而無助,就這樣被他們的母親、被這個社會遺忘著。

然而,這個故事是有真實原型的,源自日本震驚一時的“西巢棄嬰案”,很難想象,這些孩子以後會長成怎樣的大人。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事件離自己太遠,自己那麼愛孩子,疼ta還來不及呢,只會想盡各種辦法給ta最好的,怎麼會那麼狠心的“拋棄”他呢!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在以“愛”之名,行“拋棄”之實?想想那些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的“留守兒童”!想想那些忙於工作只有週末才有時間陪孩子的“週末父母”吧!

很多父母不管是辛苦賺錢也好,忙於應酬也罷,真正留給孩子的時間卻很少,美名其曰:“我這麼拼命,還不都是為了孩子!”然而,你們想過孩子的感受嗎?這些從小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帶著一種怎樣的孤單和缺憾長大?就像《小歡喜》中的季楊楊,童年裡很少有父母的陪伴,這讓他與父母的關係很糟糕而且越來越叛逆,不懂得如何與父母、甚至身邊的人相處。

心理學界有一種說法越來越深入人心:媽媽要陪孩子到三歲,三歲之前不要有長時間的分離。

一個聰明的媽媽,應該從小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積極關注以及充分的信任,敏銳的關注並感知到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心聲。

做媽媽的只有處理好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讓孩子在童年時期獲得了充足的愛和安全感,孩子長大後才會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與他人之間建立信任、良性的關係,就會很自信的去探索世界,不怕跌倒。

武志紅說:“若你夠幸運,有一個好媽媽或好的撫養者,你的感受不斷被碰觸被確認,你會形成一個豐盛而靈動的自我。”

所以,與其給孩子優越的生活條件,不如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和愛吧。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02 聰明的媽媽會給孩子不過度的愛

在看這本書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家是溫暖,家是港灣,家怎麼會傷人呢?我們的父母怎麼會害我們呢?

事實上,過度的愛才會帶來傷害,很多父母並不懂得把握這個度。

《小歡喜》中的宋倩為了讓女兒專心備戰高考,大包大攬了孩子的一切,還給孩子安裝了隔音牆和透明玻璃窗戶,就連女兒吃什麼,玩什麼,交什麼朋友,夢想是什麼都要管得死死的。這樣“囚禁式”的母愛,讓英子感到窒息。

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麼孩子永遠長不大,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無異於世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你總是這樣“以愛的名義”搶在孩子前頭干涉過多,十幾、二十幾歲了卻還像對待2、3歲的孩子那樣對待ta,什麼都幫他們做,完全剝奪了孩子自由探索、獨立成長的可能。那麼,孩子只會在這樣的愛中越長越迷茫,越長越糟糕。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武志紅老師說:“溺愛等於過度地阻礙。”你可以輕易幫助一個16個月大剛學步的孩子拿到一個10米遠的玩具,但是你卻很難幫助16歲的他們交友、學習、談戀愛,更難幫助26甚至36歲的他們實現人生價值和夢想。

聰明的媽媽會給孩子不過度的愛,不會事事替孩子做主,而是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學會思考和探索,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她們絕不怕孩子會因此遇到挫折和困難。相反,這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財富。

03 聰明的媽媽不著急

家長們常常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掛在嘴邊。自從帶孩子上早教,就聽說有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照著“全能寶寶”的樣子進行養育。

然而,殊不知,香港家長重新刷新了“起跑線”的概念。在電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我們看到了香港家長在對待孩子教育這件事上的“瘋狂”程度。一對父母為了讓孩子入讀“只收10名1月份出生學童”的學校,精準計算受孕時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我們幾乎可以想象,這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一定也是被父母精確計算好的。

知名心理學家徐浩淵一直從事著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他說:“父母才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

現實生活中,經常上演著“孩子不急父母急”的劇情,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壓力一點也不比應試教育低,久而久之造成“雙輸”的局面。

就像《小歡喜》中的宋倩,辭掉工作,專門陪讀,一心想讓英子考上清華,結果逼得女兒要跳江自殺。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武志紅說:“不能將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很多時候,我們看上去是為孩子做了很多犧牲,其實我們只是選擇了一種“最懶惰”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和孩子,那就是自己不成長,把自己的成長和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轉嫁焦慮和壓力多容易啊!自己終於有理由不努力,只要孩子能一刻不停歇的追求上進自己就心安理得了。

殊不知,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人格和夢想。如果把與孩子的關係變成債主與債務人那樣緊張的關係,將會滋生很多家庭問題。

聰明的媽媽會給予孩子更多的傾聽和理解,不會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她們會讓孩子知道成績與愛並不是劃等號的。

聰明的媽媽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她們不會有勁就往孩子身上使,她們同樣關注自己的成長,做說到做到的榜樣。她們還會鼓勵孩子多些興趣愛好,讓孩子知道人生還有很多其他各種各樣的快樂,教會孩子從現在開始,學會享受生活,而不必非得等到考上清華北大。

《小歡喜》裡學育兒:聰明的媽媽做好3件事 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

網絡上經常有人調侃,父母需要先培訓再上崗。其實,這樣的觀點一點也不為過。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需要學習,需要掌握得當的技巧,也需要積累經驗。

而做聰明媽媽,更是要做好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改變的準備。如果你覺得孩子身上有著某些問題,首先就要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不要讓家成為一個傷人的地方,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家不僅僅是溫暖和愛的安全島,家更是自由和獨立的啟蒙地,通過正確的愛的滋養,讓孩子的心理與身體同步成長,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 | 樂小馨:用閱讀和人生面對面,用寫作和自我談戀愛,用手賬和時間交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