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如何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

“我們的人生不是錯誤,卻為何總是白白受苦”?我是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蒲杜珊,願意與你一起面對問題、探索內在、重獲新生......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從此助人自助!

一般說法裡欺負與被欺負,許多時候,是一件說不清的事。同齡孩子之間的打鬧、追趕、互相逗著玩,甚至是拳來腳往的打了一架,大概也算不得欺負與被欺負。

為什麼這麼說呢?瞭解個體心理發展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一些,孩子從三歲起,逐漸與父母分離,進入學校開始他們的社會化進程。他們一邊好奇的想進一步探索,一邊又對未知充滿了恐懼和不安。而繼續發展進步是自我需要,更是生命力的驅使。而自己拿什麼和那份恐懼不安對抗呢?那便是無所不能的全能幻想,也叫全能感,才讓他們有去面對一切未知的勇氣。這種全年幻想在遇上攻擊或敵意時,處於本能的保護便會奮起反抗,也是自己力量的驗證和試探。因此,小孩子之間互相打打鬧鬧實在也可算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那麼,怎樣叫欺負呢?特徵一,雙方實力明顯的不對等,年齡、身高、體型的差異,一群人對一個人等;特徵二,一方已明顯佔優勢而繼續肢體或語言的攻擊行為,特別是當對方已喊停、求饒或無法動彈時,他們絲毫沒有自責、同情之心,還樂此不疲;特徵三,欺負與被欺負者之間發生多次的相似衝突,身份角色一樣,大多沒有客觀起始原因。這些就是欺負,也可叫霸凌。

育兒:如何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

怎麼才能養出不被欺負的孩子?根據自己在校園霸凌公益項目上接觸到的情況,分享以下經驗供家長們參考。

一、做敏感的父母

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特性,給予孩子相適應的照顧和保護。過度保護容易培養出脆弱的孩子,因為家人沒給他機會發現自己的力量,甚至保護自己的意識也給泯滅了。這類孩子遇事無論大小,容易害怕退縮、哭泣或告狀,而這些弱者的情緒和狀態,正符合欺人者追求的異常心理滿足感。而保護不夠又容易培養出自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孩子,對遭遇的一切都逆來順受,偶爾又衝動暴力,容易向攻擊者認同,最後成為霸凌者的追隨者。

二、為孩子最初的社會交往做好準備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我們要給他建立基本的社交規則意識,比如友善的溝通(表達自己、傾聽別人等)能力、文明的行為(排隊、借和歸還、分享、感謝、禮讓)等。一個社會規則意識差的人很容易成為那種“看著就礙眼的人”,比如“高鐵霸座男”,是不是讓人很有動手的想法呢。

育兒:如何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

三、放手孩子的社交

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社會交往更是,這是他的人生,總有一天要自己完全負起責任來。可以探索實踐、能夠被原諒、代價相對可控,那麼孩子童年的這一段社會交往期,值得我們共同把握——家長要做的就是放手、放手、放手。我們的過多幹預和介入,除了讓孩子更脆弱無力,更是加大孩子社交困難的機率和被更多其他孩子欺負的風險。人性總是向強者認同,看不起弱者,“強者欺凌固然不對,但我也不想和弱者做朋友”,這就是許多同齡人疏遠被欺負者的原因。且家長過多的介入,只是反覆發出一個信號:我的孩子被你們欺負了,他不夠強大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我可以幫他出頭。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只是一而再向孩子的同齡人證明我的孩子真的很“弱”。而同齡人會怎麼看你的孩子呢?我不想妄加揣測,從觀察瞭解,受欺負的孩子會感覺糟糕透了。這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拒絕父母干預自己在學校事情的最大因素,哪怕在學校被打了,回家再被打也不說因由。

四、關注孩子的社交,根據不同情況提供支持性協助和引導

放手並不代表忽視、不管,與此同時我們需要不動聲色的密切關注。孩子從幼兒園回來頭上青了,問孩子說沒什麼自己摔了一跤,我們就不必太在意。假若實在不放心可以跟老師溝通一下,無論老師反饋的情況是怎樣,關注孩子的軀體症狀,無大礙別再進一步延伸事件,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孩子回來向你敘述學校的事:某個小朋友推他了,某個小朋友搶他玩具了。作為父母耐心的傾聽,認真的瞭解他的處理方式,共情並通過問題進行引導,年齡小的孩子可以給些建議,大的孩子先問問他是否需要建議並尊重他的的決定。但如果發現孩子有被欺凌的情形,一般多發於小學高年級及以上的學生群體,需要重視。一方面跟學校溝通,避免再次受到欺凌;另外一方面孩子需要專人幫助,以處理內心創傷,並引導如何在現實狀況下重建社會交往系統。

針對“欺負”主題,個人如上所述,希望對大家的養育有所助益。

育兒:如何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

蒲杜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密關係講師,社會適應力教練,親子教育顧問,兒童性侵、校園霸凌志願者講師。關注女性的自我成長、家庭的靈魂建設以及家庭成員的共同進步。擅長處理個人情緒困擾、婚姻情感問題以及青少年、兒童行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