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日常教學中,學生存在很大差異。因材施教才能讓全體學生得到發展。我們早已熟知男女生學習的差異,學困生或後進生的說法。但是後者以成績為表象判斷學生在學習有特殊教學需求顯然是片面的。

這裡我們討論的“特殊兒童”有:超常兒童(智商在140以上)、智力落後兒童(智力測驗IQ在50〜70之間)和學習能力缺失的兒童。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超常兒童也許成績不好,我們也許會忽視了他,否定他跳級、單獨編班的可能性;多動症兒童我們倍感頭痛,也許會罰他抄寫課文或者站牆角;讀寫困難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耐心教學。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過去,一些普通學校刻意迴避低能有困難的特殊兒童,轉入培智學校。如今人們對待對這部分特殊兒童的看法如今隨著時代正在發生著一些根本的變化。人們認為片面地強調“特殊性”,則很容易令人忽視他們的正常能力和需求,他們並不是低人一等或者無能的,而應該被看作是需要對發展他們所具有的天才作一些特別幫助的人。教師要去尋找他們的潛力,若有可能,應該把他們留在正常兒童所進的同樣的學校中。美國1975年立法(94-142號公共法)讓這些孩子納入主流,保障教育的實質公平。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一、超常兒童的教育

他們是智商140以上的兒童,佔全部兒童的1%〜2%。困難的是鑑別的主體、方式和低分高智商學生的解決方案。單依靠教師的觀察來鑑別出他們不可靠。他們成績不一定理想,也不一定乖,也許常常闖禍被老師批評,思想品德很差。國內沒有統一定案的智商測試。而且它僅僅作為參考,不具有指導意義。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一旦鑑別出他們,學校可以給予跳級、豐富課程內容和單獨編班。我國在中學階段實行重點中學制度,但入學考試存在著只看學科分數不看智力的缺點。這就可能把分數高智力低的學生招錄進來。奧賽成了一部分學生校外培訓的熱點。目前的考試製度,會使一些兒童的天才和聰明才智得不到必要的發展。這些低分高智商的學生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對待,被人們忽視。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二、智能不足的兒童

這些兒童智商50〜70之間,感知學發展緩慢,學習遲鈍,困難多,記憶的保持性差,解決問題的分析概括能力差。按照生活自理程度分:輕度的生活能自理,能夠做簡單的勞動,語言連貫,但是學習吃力;中度的,生活半自理,動作有部分障礙,隻言片語,缺乏數的概念;嚴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動作困難,缺乏語言,不識數。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原因很複雜:產前母親妊娠期間病患與治療,後天腦炎、發高燒。醫學上診斷困難。對輕度智能不足的孩子,教師應該特別注意為其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儘量不讓他感到失敗,輔導和教授難度小的內容;儘快讓他知道學習結果,及時反饋;步子要儘量小;注重學習致用;必要的重複和聯繫;避免學習過多概念,每次量要小;儘量實施個別化教學。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三、 情緒困擾的兒童

他們經常莫名的緊張與焦慮,但智力上正常甚至是特別聰明的,情緒的困擾使得他們無法表現自如。原因同樣很複雜:早年生理損傷;心理上原因:被虐待、疏忽等。學生對於考試會過分焦慮。教師家長要協力為這類孩子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家庭氣氛和人際關係。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四、 學習障礙的兒童

一種以上基本心理過程失調,聽覺、視覺、記憶、口語。或者學習中有困難,聽、說、讀、寫、算等。這些學生一般智力發展不差,IQ可達100。輕度的視聽障礙很容易讓教師誤會學生不努力,對待這種情況,教師儘可能注意教室環境的影響,房間結構、位置安排、光線、嘈雜音都算。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旅居芬蘭六年的作家陳之華提到的幾件事讓我動容感動,有所學校讓一位聽力有障礙的女孩子和一般學生一起上課,但聽障生另有校方配屬的一位特殊教育的輔導老師。班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讓學生在那麼小的年齡,就學會接受、瞭解、協助這些需要特別關懷的小小同胞。一位手腳發育不全坐著輪椅的男生,申請了一位個人助教陪伴他,學校提供給他一臺個人專屬的手提電腦。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即使他的手腳肌腱衰弱,以輪椅代步,但是他的語言能力相當不錯,總是不斷地和作家快樂對談。一位坐輪椅的殘障芬蘭女生,前往泳池。泳池的救生與工作人員啟動了裝設在池旁的小型升降梯,殘障女生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把輪椅推進升降梯板,整個輪椅被升降梯緩緩地移入泳池。這個女孩雙手把身體輕鬆地推離輪椅,和大家一起玩水。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她推著輪椅到浴室沖澡,和普通人一樣享受全無障礙可言的各種設施。作家認為芬蘭對於“人”的尊重做得很用心,很維護。我們國家越來越強調教育公平,但是教育者的目光時不時將成績優秀的學生與智商高內在潛力巨大的學生混為一談,整體社會的教育成本儘量用在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成績強者未必是真正的強。於此同時,弱勢孩子的學習環境不應該被完全隔離,弱勢的學生需要接受到特別的教育資源。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社會需要所有的人才,教育是多元化發展的。讓個別能力不足的新生代受到更多照顧關注,才能把教育公平做到更加細緻,讓人與人的差距、隔閡進一步縮小。重視弱勢,願意照顧能力不足的學生的心,讓每一個人都會動容感動。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芬蘭的教育給我的啟示是政府為社會小眾與弱勢群體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

智力不足、身體殘障的孩子,都保障相對公平的受教權和求知權,把他們變成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真正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

關於“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材施教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

教育公平這條路非常的艱難,這個理想很美好,我還是相信我們國家的教育正在越發展越好的路上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