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學生問同一個問題,孔子為何是兩種相反的答案?學生請教老師,只要是問同一個問題,不論是哪個學生問,應該都是一個答案,也就是所謂的“標準答案”。然而,古聖賢孔夫子,在兩個學生問同一個問題時,卻出現了兩個完全相反的答案。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一個叫子路的學生向孔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在聽到指令以後,是不是就應當立即去行動呢?”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應當先聽聽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行動。怎麼能聽到指令就行動呢?”

過了一會兒,另外一個學生冉求,向孔子提出了跟子路一樣的問題,孔子卻回答說:“是的。聽到了指令,就應當立即去行動,不要遲疑。”

在孔子回答兩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另一個學生公西華恰好就在旁邊,老師的回答他都聽到了。他感到很奇怪:兩個同學提出的是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的回答卻是完全相反的呢?他實在不明白,便問老師這是為什麼。

孔子說:“因為他們兩個人的稟性完全不同。冉求性格怯懦,遇事畏縮不前,所以我要鼓勵他勇敢自信,敢於實踐,膽子要大一些。而子路呢,與他完全相反,平時是好勝過人,性格比較魯莽,因此我對他是抑而退之,要他遇事謹慎一些。”

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這個故事,說明孔子培養教育學生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徵,進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說,是因材施教。

孔子是春秋時期開創我國私學的先驅者。他一生曾經教過三千弟子,從中培養出了“七十二賢人”。他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巨大的成就,除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外,能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恐怕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蘇洵為何給兒子起“軾”和“轍”這樣的名字?

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成功的保證。不僅適用於學校教育,也適用於家庭教育。父母在培養教育子女時,也只有堅持因材施教,才能把子女培養成材。

在古代,那些懂得教育的家長就根據自己子女的心理特徵,因材施教,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宋代古文家蘇洵,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蘇洵為什麼要給他的兩個兒子取這樣的名字呢?

古人給子女取名是很有講究的。蘇洵曾經寫過一篇名為《名二子說》的文章,陳述給兩個兒子起這樣的名字的原因。

說蘇軾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作文落筆驚人,才華出眾。蘇洵擔心他鋒芒太露,不刻苦耐勞,就給他起了個“軾”的名字。何謂“軾”?“軾”指車前部用作扶手的橫木。車輪、車條、車廂、車蓬、後轅,都各自有它的用處;而只用作扶手的橫木沒有多少用處,卻毫不加掩飾地橫在車的最顯眼的地方。父親給他取這樣的名字,就是要時時提醒他不要鋒芒太露。

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而蘇轍,卻性情溫良,處事謹慎,父親對他是放心的。就給他取了個“轍”的名字。何謂“轍”?“轍”指的是車子運行留下來的軌跡。天下的車子運行沒有不依照車轍而行的。你性情溫良謹慎,只要謹慎地處在禍福之間,是不會出差錯的,就能走向成功。希望他要保持自己的長處。

在父親蘇洵的培養教育下,蘇軾、蘇轍兄弟都成為有名的文學家。

蘇軾、蘇轍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因為父親給他們起了有針對性的名字。人的名字對人是有提示、提醒作用,但微不足道。可以肯定地說,蘇洵平時對兩個兒子的培養教育就是針對兩個兒子的不同性格因人而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這才是兒子成功的根本保證。

蘇洵的《名二子說》一文,表面上看是對兒子名字含義的解釋,實際上,文章是他培養教育兒子“大政方針”的公開宣示。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適用所有孩子的絕招兒是不存在的。

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然而,在今天的家庭教育當中,有許多做父母的非常盲目,只要社會上有推出一個什麼教育“絕招兒”,就如獲至寶,全盤照搬,不管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徵和實際情況如何,回家就生搬硬套。

比如,有人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有的家長不管孩子的表現和個性如何,回家就可勁兒地誇孩子。結果,讓孩子很反感,甚至懷疑家長是“吃錯了藥”。

有的孩子已經很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了,家長還是成天價誇孩子“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大唱讚歌。可以想象,這樣“火上澆油”,孩子的發展前景會是什麼樣的。

孩子已經是具有自我評價能力的了,家長還鸚鵡學舌般地誇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缺乏自我評價能力的孩子會欣然接受,而一般的孩子會認為家長的誇獎很不“不真誠”,是“虛情假意”,“水分”太大了,覺得家長是把自己當小孩子或傻孩子來“哄”,是“別有用心”。

家長應當明白,人與人之間是普遍存在著個性差異的。出生於不同家庭的孩子個性是不同的,即或是同一父母所生,甚至是孿生子之間,也是存在個性差異的。就像古人所說的那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說人們的心理是各不相同的,就像人們的面孔,是千差萬別,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面孔。心理特點絕對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的個性差異一出生就顯現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明顯。個性特徵不僅表現在成年人身上,就是在新生兒身上也是有所反映的。如果你有機會到婦產醫院去參觀,你會看到,初生的嬰兒,有的好哭好動,有的則比較安靜;有的哭起來沒完沒了,有的則是一陣一陣地哭。

孩子稍大一些,你還會發現,有的孩子好鬧好動,見生人不怕,不認生;有的則比較平穩、拘謹,害怕生人。

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個性特徵在更多的方面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強烈。有的脾氣暴躁,吃“軟”不吃硬;有的性情溫和,聽說聽勸。有的膽子大一些,玩滑梯一點兒也不怕;有的則膽子很小,玩什麼遊戲都害怕。有的對父母依賴性很小,樂於上託兒所、幼兒園;有的卻是一步也離不開父母,一說上託兒所、幼兒園就哭等等,不一而足。

孩子在小時侯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神經類型的先天差異。但這種先天差異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後天的生活環境影響下和教育的作用下,差異不斷地變化著。其中有的個性被掩蓋了,變得不明顯;有的則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變得越來越顯著、突出;而另外一些新的個性特徵又可能出現了。

對症下藥,因材施教

也就是說,在個性特徵發展過程中,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遺傳的作用越來越小,環境和教育的作用越來越大,個性差異也越來越明顯。

治病要“對症下藥”。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特徵,是我們進行家庭教育的依據。針對不同的個性特徵進行不同的教育,效果才會好,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這就像給人治病,必須要“對症下藥”,不能不區分情況千篇一律。忽視孩子的個性特徵,對所有的孩子進行“千篇一律”的教育,不會獲得預期效果的,弄不好還會適得其反。

鼓吹某種藥能包治百病,那一定是江湖騙子在推銷“假藥”;鼓吹說一種教育方法能適合所有的孩子,那一定是冒牌專家推銷“偽科學”,家長切不可輕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