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何是两种相反的答案?学生请教老师,只要是问同一个问题,不论是哪个学生问,应该都是一个答案,也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然而,古圣贤孔夫子,在两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时,却出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个叫子路的学生向孔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在听到指令以后,是不是就应当立即去行动呢?”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应当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行动。怎么能听到指令就行动呢?”

过了一会儿,另外一个学生冉求,向孔子提出了跟子路一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说:“是的。听到了指令,就应当立即去行动,不要迟疑。”

在孔子回答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另一个学生公西华恰好就在旁边,老师的回答他都听到了。他感到很奇怪:两个同学提出的是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的回答却是完全相反的呢?他实在不明白,便问老师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禀性完全不同。冉求性格怯懦,遇事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勇敢自信,敢于实践,胆子要大一些。而子路呢,与他完全相反,平时是好胜过人,性格比较鲁莽,因此我对他是抑而退之,要他遇事谨慎一些。”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培养教育学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说,是因材施教。

孔子是春秋时期开创我国私学的先驱者。他一生曾经教过三千弟子,从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除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外,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恐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苏洵为何给儿子起“轼”和“辙”这样的名字?

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成功的保证。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培养教育子女时,也只有坚持因材施教,才能把子女培养成材。

在古代,那些懂得教育的家长就根据自己子女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宋代古文家苏洵,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苏洵为什么要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呢?

古人给子女取名是很有讲究的。苏洵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名二子说》的文章,陈述给两个儿子起这样的名字的原因。

说苏轼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落笔惊人,才华出众。苏洵担心他锋芒太露,不刻苦耐劳,就给他起了个“轼”的名字。何谓“轼”?“轼”指车前部用作扶手的横木。车轮、车条、车厢、车蓬、后辕,都各自有它的用处;而只用作扶手的横木没有多少用处,却毫不加掩饰地横在车的最显眼的地方。父亲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就是要时时提醒他不要锋芒太露。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而苏辙,却性情温良,处事谨慎,父亲对他是放心的。就给他取了个“辙”的名字。何谓“辙”?“辙”指的是车子运行留下来的轨迹。天下的车子运行没有不依照车辙而行的。你性情温良谨慎,只要谨慎地处在祸福之间,是不会出差错的,就能走向成功。希望他要保持自己的长处。

在父亲苏洵的培养教育下,苏轼、苏辙兄弟都成为有名的文学家。

苏轼、苏辙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给他们起了有针对性的名字。人的名字对人是有提示、提醒作用,但微不足道。可以肯定地说,苏洵平时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教育就是针对两个儿子的不同性格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这才是儿子成功的根本保证。

苏洵的《名二子说》一文,表面上看是对儿子名字含义的解释,实际上,文章是他培养教育儿子“大政方针”的公开宣示。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适用所有孩子的绝招儿是不存在的。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然而,在今天的家庭教育当中,有许多做父母的非常盲目,只要社会上有推出一个什么教育“绝招儿”,就如获至宝,全盘照搬,不管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如何,回家就生搬硬套。

比如,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的表现和个性如何,回家就可劲儿地夸孩子。结果,让孩子很反感,甚至怀疑家长是“吃错了药”。

有的孩子已经很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了,家长还是成天价夸孩子“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大唱赞歌。可以想象,这样“火上浇油”,孩子的发展前景会是什么样的。

孩子已经是具有自我评价能力的了,家长还鹦鹉学舌般地夸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会欣然接受,而一般的孩子会认为家长的夸奖很不“不真诚”,是“虚情假意”,“水分”太大了,觉得家长是把自己当小孩子或傻孩子来“哄”,是“别有用心”。

家长应当明白,人与人之间是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出生于不同家庭的孩子个性是不同的,即或是同一父母所生,甚至是孪生子之间,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说人们的心理是各不相同的,就像人们的面孔,是千差万别,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面孔。心理特点绝对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

人的个性差异一出生就显现出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是在新生儿身上也是有所反映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妇产医院去参观,你会看到,初生的婴儿,有的好哭好动,有的则比较安静;有的哭起来没完没了,有的则是一阵一阵地哭。

孩子稍大一些,你还会发现,有的孩子好闹好动,见生人不怕,不认生;有的则比较平稳、拘谨,害怕生人。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个性特征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强烈。有的脾气暴躁,吃“软”不吃硬;有的性情温和,听说听劝。有的胆子大一些,玩滑梯一点儿也不怕;有的则胆子很小,玩什么游戏都害怕。有的对父母依赖性很小,乐于上托儿所、幼儿园;有的却是一步也离不开父母,一说上托儿所、幼儿园就哭等等,不一而足。

孩子在小时侯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类型的先天差异。但这种先天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影响下和教育的作用下,差异不断地变化着。其中有的个性被掩盖了,变得不明显;有的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变得越来越显著、突出;而另外一些新的个性特征又可能出现了。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也就是说,在个性特征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遗传的作用越来越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个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治病要“对症下药”。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依据。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效果才会好,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就像给人治病,必须要“对症下药”,不能不区分情况千篇一律。忽视孩子的个性特征,对所有的孩子进行“千篇一律”的教育,不会获得预期效果的,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鼓吹某种药能包治百病,那一定是江湖骗子在推销“假药”;鼓吹说一种教育方法能适合所有的孩子,那一定是冒牌专家推销“伪科学”,家长切不可轻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