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引導,因材施教!三明這位老師用愛托起了殘障學生的希望!


手工縫製的錢包、富有創意的沙畫、細緻精美的景泰藍工藝畫、長2米多的刺繡琴棋書畫仕女圖……走進三明特殊教育學校鄧秀蘭老師的手工製作教室,看著教室裡展示的一件件作品,你很難想象,它們出自一個個殘障孩子的雙手。


在遠離城市喧囂的校園裡,鄧秀蘭和同事們教授學生們文化知識、培訓職業技能,為他們點亮未來。


耐心引導,因材施教!三明這位老師用愛托起了殘障學生的希望!

鄧秀蘭教導的十幾屆學生中,在各項殘疾人技能競賽中共獲國家級獎項7個、省級獎項13個、市級獎項27個。她的學生在擇業中廣受好評,一批批殘障學生靠一技之長,得以在社會上立足。用愛,鄧秀蘭托起了希望。


做特校老師不容易


1998年,20歲的鄧秀蘭從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畢業,來到了三明特校任職。如今,回想20餘年的教學經歷,鄧秀蘭說:“做一名特校老師,需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


鄧秀蘭負責的手工職教班裡,全部是7年級以上的聽障孩子,採用20人以內的小班制。她說,這些孩子往往自卑、內向,有個學生一天都難得說一句話,甚至在課堂上急得尿褲子了,也不願意告訴老師。


“有些時候,學生會有情緒,非常暴躁。在班上突然猛拍桌子,大聲吼叫,把老師嚇一跳,甚至還有人自殘。”鄧秀蘭說。


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普遍較弱,普通學校一節課教授的文化課程,特校老師常常要講三節課。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瞭解,更多關愛。特校實行寄宿制,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都在學校,生病了,鄧秀蘭要照顧他們;嘴饞了,孩子們會把想買的零食寫在紙上,交給鄧秀蘭。她就像孩子們在學校裡的媽媽。時間久了,鄧秀蘭說話總是和聲細語,她說,這是特校老師的職業習慣。


家有殘障子女,父母身心煎熬。孩子在學校過得好嗎?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這讓許多家長深陷焦慮。鄧秀蘭說,孩子在學校稍有委屈,一些家長就敏感,向老師討要說法,這也考驗著老師們的耐心。


做特校老師不容易。鄧秀蘭說,曾有普通學校的老師嘗試著來上課,最終不能適應,離開了。


教導學生有好方法


因材施教,鄧秀蘭努力發掘著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找到自身價值,收穫信心和快樂。


她對學生底子摸得透,瞭解每個人的性格、愛好和學習能力。心細的,鄧秀蘭推薦他們學做精細複雜的“金線圍貼畫”“景泰藍工藝畫”;性子急的,鄧秀蘭安排他們做較簡單的“布貼畫”等。上課時,鄧秀蘭總是先在投影屏上逐步講解制作步驟,親手演示給他們看。


她總結:和孩子們溝通,要語氣溫和,多鼓勵,應先表揚再指出不足,凡事都急不得。


上官秋麗是2018年9月來到手工班的,今年已經8年級了。她的左手使不上力,怎麼也做不好手工,平時寡言少語,焦躁不自信。一有空,鄧秀蘭就陪著她一起動手,鼓勵著她。


“單肩毛線立體繡包”是一件簡單的作品,秋麗卻做得很吃力。鄧秀蘭說,繡錯了不能直接告訴她,而是要偷偷幫她改好,再讓她繼續做,如此反覆不斷引導,讓她自信起來。


此外,鄧秀蘭還讓秋麗和別人合作,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在作品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秋麗很快樂。經過2年多的學習,她慢慢開朗,笑容也變多了。


鄧秀蘭注意到,學生們大多害羞、不自信,這不利於他們將來融入社會。2017年開始,鄧秀蘭利用校際交流、公開觀摩課等機會,讓高年級的優秀學生上臺演示,講解一件作品的製作過程、製作難點和自己的心得,自己只在臺下引導他們。


“班上的湯楚文悟性高,人靈活手也巧,就是不太敢說。讓她嘗試著上臺幾次,發現她慢慢大方了,敢於和別人交流了。”鄧秀蘭說道。


在授課過程中,鄧秀蘭注重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她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一些點子比老師還好。例如在彩沙畫的創作中,鄧秀蘭就發現,湯楚文處理色彩過渡的方法比自己的好,色彩更加自然勻稱。她表揚了湯楚文,把她的方法運用到了之後的教學中。


年復一年,一件件學生優秀作品陳列在手工教室,懸掛在職教樓的走廊,成為了最好的裝飾。


就業路越來越寬廣


2009年,因教學成績突出,鄧秀蘭擔任學校綜合組教研組長。她總結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發揚自己的絕活“金線圍貼畫”,和其他老師一起探索開發了《快樂手工——金線圍貼畫》等校本教材,讓學生學有所依,老師教有所據,使學校的職業教育有了更標準、完善的教學體系。


教學之餘,鄧秀蘭還在網上尋找新的教學課題,她請示校領導,聯繫引進三明學院大學生雙創項目“手工皮具製作”,引導學生學習“接地氣”的新技能。


特校教育,注重塑造學生身心,更注重讓學生掌握實用的技能。依據時代的發展,社會求職的需求,鄧秀蘭組織老師們開展市場調研,建議學校廢除了木工、金銀首飾鍛打等與就業形勢不符的科目,新增了烘焙、沙縣小吃、客房服務、洗車等適合特校學生,市場需求大的課程。


2018年11月,鄧秀蘭帶領學生曾曉慧,參加福建省第六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現場展能項目“金線圍貼工藝”;2019年6月,她帶領學生吳心茹,參加“海峽論壇”兩岸殘障人士手工藝作品展和技能現場交流展示項目“景泰藍工藝畫”,學生們表現優異,展示了特校青年的能力和風采,讓人刮目相看,他們的作品受到省領導和來賓們的稱讚和喜愛。


“讓人高興的是,國家近些年來加大了對特殊教育的投入,社會對殘障群體關注度越來越高,校企合作單位逐年增多。”鄧秀蘭說,每年6月中下旬,三明特校都會舉行校園招聘會,一些長年合作的企業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學生們的就業路越來越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