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教育經:因材施教,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猶太人的教育經:因材施教,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猶太人在世界上不僅以善於經商出名,在教育上也有許多優秀的經驗。比如,猶太聖典《塔木德》上說:“一個教師所教的學生不得超過25名,如果一個班的學生多於這個數,就得僱助教。好學生要和差學生坐在一起,藉以帶動差學生。要獎勵學生的成就,而不去懲罰他們的失誤。”

拉比(猶太智者)們也有許多優秀經驗,比如:老師在上課時,假如所講的東西孩子無法理解,那麼,老師一定不要亂髮脾氣,責罵甚至體罰孩子,而是應該不斷重複、深化,重複講學,直到孩子完全搞懂,用中國的古話來理解,就是誨人不倦;老師在上課時,假如孩子表現的粗心大意或不求上進,那老師就應該予以訓斥和責備;老師在教學時,不能靠強制手段給孩子加重負擔,因為給孩子學習任務時,強制是最沒有效率的方式;教育孩子時,要善於用小小的獎勵來讓他們高興;要重視孩子在學習上的主動性,老師可以有意地在孩子們面前設計出“漏洞’,然後再通過巧妙地提問,去激發孩子們的才智,讓孩子發現漏洞,並高效地學到知識……

過多的教條可能讓大家覺得枯燥,我們還是來看一個猶太故事。

一次,約書亞帶著他的學生從亞歷山大到耶路撒冷,途中經過一個小酒店,酒店的主人知道約書亞是個有知識的人,所以對他非常尊重,帶領他參觀自己的酒店。“這個aksania可真是漂亮啊!”約書亞讚歎道。aksania有兩層意思,既可以指酒店,也可以指酒店老闆。很明顯,在這裡,約書亞是在誇酒店。“是啊,不過,她的眼睛看上去太小了。”旁邊的一個學生說道,顯然,這個學生說的是酒店的老闆娘。“你這個沒有知識、沒有道德的傢伙,我是這樣教你的嗎!”約書亞責罵道,“你可真是個大傻瓜!”說完,約書亞將這個學生逐出了師門。

猶太人的教育經:因材施教,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這個可憐的學生知道自己錯了,他多次找到約書亞,請求讓他繼續留下來,但是約書亞卻總是予以拒絕。一天,約書亞在教堂做祈禱時,這個學生又趕來求情,約書亞終於被感動了,他覺得這個學生雖然笨,雖然犯過錯,但誠心可嘉,於是決定繼續收留這個學生,所以,便向這個學生先做了個手勢,意思是說等他祈禱完後再說。

然而,這個可憐的學生又理解錯了,以為老師再次拒絕了他,於是,他黯然地離開了老師,不再求情。

這個學生的確可憐,也的確夠笨的,前後兩次都理解錯了老師。按大部分的人理解,是學生有問題,約書亞老師沒有什麼錯,但猶太人卻指出,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像約書亞這樣的老師也是不合格的:教育學生要因材施教,不能像約書亞那樣說歧義和模稜兩可的話,如果說了就要解釋清楚。言行要謹慎,不能讓學生對你的話產生誤解。

猶太人的教育經:因材施教,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綜上,因材施教正是猶太人在教育上的一個核心。另外,猶太人還總結了許多具體的學習方法,以下和大家分享三條:

第一,反覆學習。一個把學習到的知識複習了成百上千遍的人,是一個把學習到的知識只複習了兩三遍的人永遠也比不上的。

第二,認真閱讀。在寫完東西,比如作文或信件之後,不要認為就此萬事大吉,要再讀一遍甚至兩三遍,因為任何人在寫作時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疏漏,而只有通過認真閱讀,才能有效避免疏漏。

第三,在寫東西時,對語法和具體用詞要準確使用。這是因為,語法和用詞上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寫作,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輕易地讓人們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