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號文件”解讀:重點工作方向及“三農”領域旅遊價值張力

2020“一號文件”解讀:重點工作方向及“三農”領域旅遊價值張力


當前雖有疫情發生,但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如期而至,揭示我國“三農”問題的基礎性及“三農”工作的持續性。自2004年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七年關注“三農”問題,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有著特殊的意義。“三農”領域的不平衡與不充分問題還待破解,全面脫貧攻堅任務還待攻克,“一號文件”既是發令槍,也是軍令狀。“三農”領域在保發展、促公平、優供給、惠民生等方面的困難仍不小,但日益興起且頗具活力的新要素、新消費、新模式也持續成為我國“三農”發展的助推劑。“一號文件”中部署了下一階段“三農”工作的重要方向和重點領域,在此進行一併解讀。


一、穩壓器與壓艙石: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一以貫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仍繼續聚焦和發力“三農”。農業問題關乎國計民生,關係經濟社會穩定及國家發展目標的如期實現。“一號文件”如期而至,彰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信心決心。文件提出,從糧食生產、鄉村產業、農民就業等五個方面保障農產品供給。而聚焦當下,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不僅需要協調“三農”領域的供給側矛盾,還需解決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的突出困難,促進供需雙側的對接,確保新的一年“三農”發展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我國“一號文件”的“1、5、17”

“1”——1982年1月1日

首個“三農”問題“一號文件”,中共中央批轉1981年12月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多種形式的責任制,特別是包乾到戶和包產到戶。

“5”——1982至1986年

連續5個“一號文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高速增長,開創中國農村改革新局面。

“17”——2004至2020年

連續17個“一號文件”,加快現代化進程中“三農”問題。


2020“一號文件”解讀:重點工作方向及“三農”領域旅遊價值張力


二、強攻堅與補短板:決戰小康之年懷抱必勝的信心


“三農”問題長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弱項,在決戰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三農”領域的脫貧攻堅與補短板任務艱鉅且緊迫。“一號文件”提出今年“三農”工作的兩大根本任務,即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


——脫貧攻堅主戰場。2019年,我國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340個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解決,“三區三州”貧困發生率由8.2%下降到2%。各省市脫貧成效越顯著,最後的攻堅任務也越發艱難和越發關鍵。我國貧困人口中仍有一半以上在農村,且深度貧困區域和深度貧困人口占比較大,脫貧攻堅的剩餘任務都是硬骨頭。


——找準關鍵補短板。對於農村區域及“三農”領域長期存在的軟硬件條件缺口,“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補齊農村區域在基礎設施、供水、人居環境、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生態環境八個方面的短板。近兩年扶貧攻堅、廁所革命等各項任務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而補短板的關鍵在於,推進各項軟硬件設施改善,要符合農村區域實情、切實惠及農村居民、滿足鄉村實際發展需要。


各省市脫貧攻堅成績單不完全統計

· 江蘇

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實施四年來,實現脫貧254萬人,脫貧率達到99.99%以上。截至2019年12月31日,還剩6戶、17人未脫貧。

· 黑龍江

截至2019年,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有98%脫貧;全省17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全省20個國貧縣已脫貧摘帽15個,剩餘5個國貧縣達到脫貧摘帽條件。

· 江西

2019年,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最後7個貧困縣達到摘帽條件,剩餘38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實現41.1萬人脫貧,貧困人口從2015年底的200萬人減至9.6萬人。

· 安徽

2019年,安徽預計9個貧困縣摘帽、64個貧困村出列、40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目標全面完成,貧困發生率從上年的0.93%降至0.16%。

· 湖南

2019年有20個貧困縣摘帽、718個貧困村出列、63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部貧困縣、貧困村將摘帽出列。

· 湖北

2019年全省92.5萬人脫貧、800個村出列,預計17個貧困縣摘帽任務將圓滿完成,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底的2.4%降至2019年底的0.14%。

· 河南

截至2019年1月,全省有651.1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減貧率達到93%。已有39個貧困縣摘帽,減貧率達到74%。剩餘14個貧困縣正在進行第三方評估,有望順利脫貧。此外,現已有9484個貧困村實現脫貧退出,退出率達99%。

· 陝西

2017年4個縣摘帽,2018年23個縣摘帽,全省貧困縣數量減少近一半,革命聖地延安實現了全市所有貧困縣率先摘帽,全省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決定性發展。2019年陝西省計劃剩餘的2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56.5萬人脫貧。

· 新疆

2019年,新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實現64.5萬貧困人口脫貧、976個貧困村退出、12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1.2%。

· 西藏

2019年西藏全區剩餘1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9個計劃退出貧困縣(區)達到脫貧摘帽標準,如期完成黨中央確定的“爭取在2019年底前宣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任務。

· 內蒙古

自治區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157萬減少到2018年年底的15.24萬。2019年全年脫貧14.1萬人,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最後一批20個國貧旗縣摘帽工作已完成第三方評估,將按程序公告退出。

· 甘肅

2019年,甘肅省31個貧困縣摘帽退出,藏區實現整體脫貧,全省減少貧困人口93.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9%,

· 四川

2019年實現50萬人口脫貧,1482個貧困村退出,31個貧困縣達到退出標準,貧困發生率降至0.3%。其中,深度貧困地區累計減貧18.7萬人、635個貧困村退出,藏區所有貧困縣全部達到摘帽標準,涼山州首次有4個貧困縣達到摘帽標準。

· 重慶

2019年,“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動態清零,城口、巫溪、酉陽、彭水4個縣能夠摘帽,11.44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12%。

· 雲南

2019年雲南省實現136.8萬貧困人口淨脫貧,3005個貧困縣出列,33個貧困縣申請脫貧摘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解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1%,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貴州

2018年,全省148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3%,減貧人數創2013年以來的新高,14個貧困縣通過脫貧驗收、2500個貧困村出列。

· 海南

截至2019年12月,標註脫貧退出14496戶、45002人,完成年度脫貧4.5萬人的計劃任務。


2020“一號文件”解讀:重點工作方向及“三農”領域旅遊價值張力


三、新挑戰與新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脫貧攻堅為今年“三農”工作中的一個首要任務,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有利於確保“三農”工作的全面系統推進。在做好二者的銜接中,以下三個領域的工作仍是發展之要:


——產業振興仍為核心。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產業振興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增強鄉村內生動力,增強鄉村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必須促進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村產業的現代化。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對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尤為關鍵,打破城鄉壁壘、產業壁壘、制度壁壘才能促使新要素、新模式在鄉村產業中的釋放新價值。“一號文件”提出繼續鼓勵家庭農場與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合作模式,發揮農村帶頭人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作用。對鄉村產業發展中突出的用地問題,文件提出要抓緊出臺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政策意見。


今年“一號文件”中關於用地問題的政策意見

1.堅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

2.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

3.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根據生產實際合理確定輔助設施用地規模上限。

4.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

5.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發展鄉村產業項目。

6.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省級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應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

7.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於發展鄉村產業。

8.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審批進行全面梳理,簡化審批審核程序,下放審批權限。推進鄉村建設審批“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

9.抓緊出臺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政策意見。


——“三塊地”改革仍為關鍵。制度改革與優化制度供給是激活農村要素、農村市場及農村主體的重要方面,“三塊地”改革是進一步激活農村市場、激活集體經濟的關鍵。“一號文件”中提出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宅基地使用權確權頒證,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等。在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和農民增收的同時,積極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優化投資仍為重點。2019年以來,我國農業投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既有宏觀經濟影響的原因,也有產業自身發展的影響。近兩年鄉村投資熱潮下,一部分社會資本回歸理性。“一號文件”中提出啟動實施現代農業設施投資項目,特別是冷鏈等農村保鮮倉儲設施;優化農業農村投資環境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根據農業生產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徵,促進多種類型的農業資產可依法合規用於抵押融資。


——民生保障仍為重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民生保障是檢驗“三農”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標。還應系統評估上一階段在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廁所革命等工作中的成效與不足,適時調整方向,根據東中西部發展實際,確保民生工作系民之要、解民之需、符合鄉村發展規律,而不能用城市化的眼光、城市化的手段及城市化的方法用“一刀切”的方式解決鄉村和居民的民生問題。


2020“一號文件”解讀:重點工作方向及“三農”領域旅遊價值張力


四、新消費與新模式:消費下沉下“三農”領域的旅遊價值張力


——消費下沉下,農村市場呈現可深挖潛力。一是農村居民(含城市打工者)收入水平提高,旅遊需求迅速增加,不斷填補到日益升級的大眾旅遊需求池中。旅遊行業需要研究這類市場需求特徵,不斷豐富針對下沉市場的品質化旅遊供給。其次,農產品品牌化與深加工程度提高,旅遊商品化及文創化機遇增加,傳統制造業及城市文創產業可廣泛參與其中。在“後備箱”工程推進、農村電商多重動力推動下,切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及農旅融合效益。


——理性迴歸下,鄉村旅遊投資質效提高。鄉村旅遊投資理性迴歸。在前一發展階段,鄉村土地政策及制度供給相對缺位,大規模的大棚房整治導致鄉村旅遊投資有所冷卻。鄉村民宿旅遊熱後,鄉村旅遊新業態發展也逐步迴歸理性。伴隨土地政策的完善、制度供給的改革以及投融資環境的提升,旅遊投資將以更高的質量、更高的效力投入到鄉村建設中。


——需求升級下,鄉村旅遊產品持續迭代。鄉村旅遊產品需要向更具人文關懷、更高品質效益的方向迭代升級。粗放化的農園、農莊進入結構調整階段,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政策端口收緊,民宿等鄉村新業態努力提升市場效益,智慧農業體驗、農業科普、自然研學、鄉村康養等鄉村旅居新業態迎合需求應運而生。鄉村旅遊亟需補上產品、服務、質量、效益上的短板。


——疫情影響下,鄉村郊野喚起旅遊熱。為迎接疫情影響後的鄉村旅遊復甦,在旅遊產品上,應以營造乾淨清新的鄉村環境為首,讓遊客放心來;在旅遊體驗上,應做足戶外空間的輕體驗,補償城市居民積壓的戶外活動需要;在旅遊營銷上,做好基於當前遊客心理的鄉村旅遊營銷;在旅遊消費上,可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對鄉村綠色有機產品精緻包裝,拓展線上渠道,實現線上線下銷售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