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我從你記憶的起點而來,至今已有“5000年”。我降生於你,也伴你一同成長。在外人看來我們融為一體,相互依託,不分彼此。而今,我卻有些憂傷,我不在乎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但我在乎你如何看待我!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中醫

你信或者不信,我不變守護“5000年”;

我以醫者的形象,在你身旁。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燦爛而悠久。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探索創造了中醫,在整個文明進程裡,中醫也一同成長進步。最早一部記載中醫的經典是《黃帝內經》,和現代學科一樣,每一門學科都需要經過不斷的檢驗,探索,完善。在整個中醫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無數的優秀醫者和影響世界的典籍。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華夏文明

黃帝與岐伯的對話《黃帝內經》,被稱為“醫之始祖”,古今中醫醫者必讀的經典。春秋時期的扁鵲被譽為“醫聖”,與其相關的《難經》對後世醫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東漢末年的華佗,被譽為“神醫華佗”、“外科聖手”,“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劑。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其《傷寒雜病論》受歷代醫學家推崇。唐朝名醫孫思邈,被譽為“藥王”,其著作《千金要方》享譽世界。明代名醫李時珍,被譽為“藥聖”,《本草綱目》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沒有生命,哪來的文明。無數的醫者,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自西方科學進入華夏大地以來,我們卻開始對中醫不信任。是中醫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來都是開放的,包容的。佛教源於古印度,但在華夏大地蓬勃發展至今。盛唐年間的外域學子、商人、使節,學習知識,通商貿易,連通世界。明朝鄭和的七下西洋,對外的探索與求知影響深遠。開放、包容的文化裡,我們為什麼要否定自己,不信中醫呢?是我們不自信,還是中醫不值得信?顯然,因為不瞭解,因為不知道,進而不自信!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中醫已守護我們五千年,早已和我們融為一體!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李時珍

當我們在懷疑、不信任中醫的時候,“別人”卻是另一種態度。在日本,大學開設漢方課程的有大幾十所。平時,我們甚至還樂於購買日本生產的漢方產品,如膏藥,藥丸等等;在美國,針灸師很受歡迎,中醫課程在美國高校也有大幾十所。因其療效顯著,針灸也有望納入美國醫保。在韓國,一部含有95%中醫著作內容的《東醫寶鑑》的韓國醫書,被韓國申請併成功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衛生組織,19年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中醫不僅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即使是在西方醫學也頭痛的“非典”“新冠肺炎”面前,也表現出了其獨特的效果!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針灸

沒有生命,何談文明。中醫以其醫者的形象在我們身旁,守護我們“5000年”,不僅是守護華夏兒女的健康,更是守護華夏文明的延續。當全世界,都在認可中醫的時候,我們卻在懷疑,甚至認為某些觀點或治療方法是迷信。究其原因,就是不瞭解,不瞭解進而不自信。誠然,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中醫發展確有滯後。但只要我們用心去了解,足夠信任、尊重,中醫定能與現代社會高度同步。

你信或者不信,我不變守護“5000年”!

我以文化的形象,在你生活裡。

如果說易經是我們日常生活接人待物的思維方式,那麼易經在治病救人方面的表達方式就是“中醫”。中醫的思想與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文化融為整體,相互依託,缺一不可。對於中醫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的體現,也可以說“百姓日用而不知”!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飲食文化

在我們生活裡有許多中醫文化,舉幾個例子:端午節掛艾蒿,喝雄黃酒;夏季蚊蟲較多,掛艾蒿,喝雄黃酒是為了去除汙濁,殺菌防病;“冬吃蘿蔔夏吃薑”,為什麼冬季吃蘿蔔,夏季吃生薑?“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為什麼要在最熱,最冷的時候練?蜀地的火鍋,為什麼麻又辣?為什麼沿海地區的人,愛喝湯愛煲粥?為什麼經期的女性喝紅糖水,能緩解疼痛利於恢復?不難發現,我們的生活裡到處可以見到或用到中醫,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懸艾蒿

說到中醫文化,不得不說思想家魯迅先生對中醫的看法。魯迅先生曾對中醫進行嚴厲的批評:故作神秘和玄虛、拼命撈錢、草菅人命的惡劣職業道德。確切的說,是魯迅先生對一心求財的庸醫以及封建思想批判。現代社會也有這樣的人,為金錢而作秀吸引眼球,不惜以詆譭、貶低中醫為代價。

中醫以文化的形象在我們生活裡,她本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雖然由於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我們終究是這片土地孕育出來的人,又怎麼會離得開這片土地孕育出來的文化。

哪想證明什麼,是醫者、是文化使命使然!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開放 包容

中華文化是包容的、開放的,中醫亦然。儘管有些人不瞭解中醫、否定中醫,當人們遭遇疾病,她依然會以為慈愛醫者的形象,藥到病除。哪裡想去證明什麼,只是默默踐行醫者的使命!常有人把中醫與西方醫學拿來比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要是對病症有效,中西皆可為所用。或許有人會覺得,中醫應該來證明自己,來改變一些人的看法。我覺得她無需證明,5000年的時間足以證明她的優秀。若信她,就能得到中西醫的雙重守護,為什麼不信呢?也只有我們足夠信任,尊重,包容,她才能大放光彩。同時,一個良好的環境,更有利於中醫的傳承與發展,更大程度上減少“庸醫”,這是一個積極的循環。她從我們記憶的起點而來,與我們相伴成長。你信或者不信,她不變守護已有5000年。

你瞭解中醫多少?你是否知道,她守護我們已“5000年”

中西醫結合 戰勝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