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論行寒門無孝子 有心父母永遠在身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論行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別斷章取義,害人不淺。

現在很多朋友因為生活不得不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但愛一直在,從未減少,所以說孝心,論心不論行。有你那份心,父母就滿足了。

跟大家分享兩則孝心故事:

一: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二: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事實根本不是如此,只有你有那份心,走到那,父母都在身邊,愛不分遠近,不在乎距離。孝,不是你給媽媽洗洗腳,想完成任務一樣,那是發自內心一中情感。

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在一個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餅,主人也給女孩一個月餅。小女孩並沒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個房間去了,沒有人注意女孩吃或者不吃。在只有女孩一個人的房間裡,一個香甜的月餅,在女孩陌生的眼裡顯得很沉很沉了。有一個熟悉的身影愈來愈清晰:她駝著背、淌著汗……鋤草,拾糞……在烈日下,在雨中……艱辛地支撐著一個家。她就是女孩的母親。女孩的鼻子酸了,淚水模糊了敬愛的母親的身影。於是,她那雙顫抖的小手用舊報紙將月餅包了一層又一層,小心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著它讓母親嚐嚐啊!

一天一天過去了,小女孩終於獲得了回家的機會,稚嫩的小手鄭重地捧著月餅,從來有過的喜悅襲遍全身:“媽媽,您嚐嚐這個……”其實,月餅早已發黴了……小女孩不懂。

這個小女孩是孝心麼,有人說是愚孝,我不這麼認為,既然心到了,那份月餅並不重要。

此心安處是吾家,心中裝著愛,走哪都有家,家不在磚壘的房子裡,家在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