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炒菜需要放油?

中國在飲食方面的講究和種類應該是世界之最了,不僅僅是有八大菜系,而且各地小吃也是層出不窮。不過在中國古代,菜品並沒有很多,因為中國做菜都需要放油,古時候還沒有能提取油的技術,那到底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大面積的使用油來做菜呢?我們現在吃的很多食材都是從外面傳進來的,可能最早吃的東西大部分還是以肉食為主。

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炒菜需要放油?

食用油中的油脂是人體日常六大營養元素之一,能為人體提供熱量和脂肪酸,同時能使飯菜跟家可口,現代食用油的種類繁多,那古代是怎麼提取的?

動物油脂,這是最開始獲取食用油的辦法,從動物的脂肪裡提取,基本都是牛油、羊油、豬油這幾種最為常見。

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炒菜需要放油?

植物油脂,這種用植物油料作物榨取油料的辦法在我國曆史最為悠久,春秋時期五穀之一的菽就是主要的油料作物,還有漢朝時期天下大都用芝麻榨油,因為這種油料作物出油率高,因此被喜愛。

古代,古人們就開始食用油炸食品,一般春天用牛油煎炸羊肉和豬肉,夏天用狗油煎炸魚,秋天用豬油煎炸牛肉,冬天用羊油煎炸鳥肉,這裡油是動物油脂。

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炒菜需要放油?

漢朝建立後,民間才慢慢出現植物油,但不能直接食用,大部分都用來織布,一直到宋朝時期,史書上才陸陸續續記錄下使用植物油並用於做飯上的例子,《夢溪筆談》一書中寫到:“如今北方人喜歡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炸。”

植物油中花生油是出現最晚的,也是現在植物油中運用最多的一種食用油,清檀萃《填海虞衡志》中開始出現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間者最廣“。

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炒菜需要放油?

三國時期,《三國志魏書》中記載,“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這時候的植物油是用於戰爭,可以想象古代人的聰明才智,能把助燃物用於戰爭中,麻油是芝麻磨成油的,這可是公認香,現代也叫香油。

先秦年代食物基本只有一種,就是動物的肉加上一些野果,蔬菜大部分都是被現代稱之為野菜的蔬菜食用,所以當時先人都是一動物肉為主,並把肉切成大塊放鍋中,進過一段時間後出現少量油脂。

從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炒菜需要放油?

秦始皇時期動物油脂還有一個作用,出去用動物油脂烹飪食物以後,還用於照明,《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矣“,在秦朝的一些墓裡出土一些長信宮燈,這是最早的燈並用動物油脂為燃料。

宋朝時期是植物植物油出現並記錄的時期,這時期油炸食品滿天飛,油餅、油炸魚等,這時期可以說是油炸食品的高潮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