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誰書寫的,如果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歷史?

首先肯定的是,這個觀點是有些偏頗的,現在從下面幾點來論述這個觀點的偏頗性。

1、歷史不全是勝利者撰寫的,也有幸存者撰寫的

正史檔次裡,寫《三國志》的陳壽和民國《清史稿》修撰團隊就不是勝利者。

正史之外,有所謂遺民史學,就是前朝遺老遺少(私自)寫的史書,其中明朝遺民和南宋遺民的著作比較突出。

但哪怕是小政權,也是有遺民史學著作的。還有一本書叫《明氏實錄》,講的是元末農民起義中,明玉珍(姓明)在西南地區建立的明夏政權。這個政權存在時間很短,不久就被朱元璋消滅了。這也稱不上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


歷史是誰書寫的,如果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歷史?

2、失敗者政權如果沒有被完全消滅,也是會寫歷史的

古代中華輻射圈裡的一些國家,曾經和古代中國有過沖突和戰爭,他們筆下的歷史,就明顯與我國記載不同。當然現在我國寶島上的歷史也……

比如說越南不僅認為古代中國長期侵略它,而且清朝時的越南(黎朝?)認為自己和清朝是平等互派使節拜訪的外交關係,這個是在他們史書中記載了的。而清朝當然認為這是朝貢關係。而實際上當時的潛規則是,雲南省作為地方政府,先派人到越南拜訪(給個面子),告知他們該派使節進京朝拜了,然後越南再派使團去北京。這種處理方式兩邊都可以“糊塗”起來,越南這邊理解是外交關係,清廷自然理解為朝貢關係。

又比如朝鮮政府記錄就記載清前期的侵朝清軍和後來的清朝使節行為特別不堪,甚至有強暴民女和要求提供妓女的行為,這無論如何都不會見諸清朝官方歷史文件的。

古代中日關係也類似。但日本最有趣的是他們自己的歷史。

在編造歷史方面,日本人可能有特別的天賦。日本最開頭的六本正史——六國史,其實就是換一朝天子換一派權臣,就重新修一遍歷史,在史書上搞蓋棺定論和黨派鬥爭。對一些相同歷史事件,不同國史的記述就差別很大。

而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和各藩自己編的本家歷史,更是充斥著對自己祖宗的吹捧和對祖宗之敵的貶低,而祖宗之敵如果也存續成了列藩,可能也會基於同樣心理寫個鏡像的歷史。比如德川家康究竟是被武田信玄打到失禁還是撒了大醬,就是個謎。(不過水戶學派算一股清流)

歷史是誰書寫的,如果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歷史?


3、勝利者不是鐵板一塊,是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的

比如一般講“魏晉南北朝”,這是肯定曹魏繼承了東漢的地位,從晉開始的歷代中央皇朝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三國季漢,不也是漢室宗親(自行)承繼漢統建立的嗎?

實際上在東晉就有人為季漢“代言”,有一位叫習鑿齒的史學家,就上疏主張“晉宜越魏繼漢”,否定曹魏。他還寫了一本視季漢為正統、曹魏為篡逆的史書《漢晉春秋》。揣摩他的用意,似乎是想否定“三代之後又興禪讓”這件事。當然這一主張並未得到採納,唐朝修的《晉書》,仍然沿用“晉繼魏統論”,但還是從《漢晉春秋》中引用了不少記載。

歷史是誰書寫的,如果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歷史?


4、歷史大致上是“新勝利者”戰勝“老勝利者”,看看新勝利者如何“製造歷史,如何評價老勝利者們,是很有趣的

比如東漢到唐朝中間的魏晉南北朝+隋朝,朝代更迭頻繁,而統治合法性主要是靠“前朝禪讓”。也就是說,一個朝代的成立是接受禪讓,滅亡是禪讓給別人。那麼當時的統治者,或許也在想自己朝代是否也是以禪讓給別人收場。那麼,我們看看不同朝代如何評價之前那些禪讓的朝代,比較一下他們的觀點,就很有趣。

歷史是誰書寫的,如果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歷史?

現在來說說,我們研究和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史書類似於一種編碼,後人閱讀是需要學習怎麼解碼的。所以學習歷史,既要學習歷史真實,又要學習歷史材料解碼。

再深入一點,很多能夠影響現在的觀念,比如民族、宗教、傳統、政治合法性之類,這些都是構建出來的,而歷史是構建出這些觀念的原材料。

說得再漂亮一點,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一個把過去、現在、未來藕合在一起的文化作為支撐,把過去和在線藕合在一起的行為,就是“研究歷史”。

如果回到個體人的角度上,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人的趨同,那麼如何去追尋人和人的不同、一群人和一群人的不同?方法論還是歷史。

人生終極三問,沒有歷史,也是回答不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