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世上第一等好事

讀書,是世上第一等好事(深度好文)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世間有益於身心的活動挺多,若論益處,都比不過讀書。
讀書,是世上第一等好事。
01
讀書使人明智。
讀書之益處,首先在於增長見識。
人生一世,總不能做井底之蛙。
對廣闊世界的認識,正是從書本中來。
並非人人有機會行萬里路,那麼至少還可以讀萬卷書。
讀書,是獲取知識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
楊絳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
“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
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
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
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
如此便捷,遠勝過世間最高明的老師。
02
讀書使人忘憂。
宋太宗每天讀史書兩卷,倘若某天政務繁忙,次日就要加倍補足。
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儋州,自言:“此間居無室、食無肉、病無藥、食芋飲水。”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堅持與兒子一起抄書、讀書。
南宋詩人尤袤曾說:“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讀書是一種消遣、一種享受。
讀書,足以使人忘掉世間一切辛苦。
03
讀書改變氣質。
糧食能夠強壯人的肢體,書籍可以健全人的精神。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
讀書,能夠再潛移默化中涵養人的心志。
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人要是不讀書,時間長了就會變俗。
堅持多讀書、多思考、多寫字,則俗氣日消、雅趣日長。
蘇東坡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就是讀書改變氣質的最好詮釋。
04
讀書可以興家。
讀書,不僅是個人進步的階梯,更是家族走向興旺的起點。
清代嘉慶年間,禮部尚書姚文田的書房裡題寫著一副對聯: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詩書傳家,不止十代;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是非常公平的路,不計較天賦和出身,只看重努力和付出。
曾國藩天資不高,出身耕讀之家,家中世代務農。
從一個鄉下笨小子,一躍成為進士、翰林,他正是通過讀書,改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成為一品大員後,曾國藩在家訓中說:“吾不願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
遠在京中做官,曾國藩總不忘寫信回家,督促幾位弟弟和子侄們讀書。
正因為如此,曾家百餘年間人才輩出。

讀書,是世上第一等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