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純粹理性批判的特點、結構、基本概念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純粹理性批判的特點、結構、基本概念

“我敢說,沒有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在這裡沒有得到解決,或至少為其解決提供了鑰匙。”

一部對自己提出如此要求的著作,用康德自己的話來說,我們也可以要求它滿足如下兩種條件:結果的絕對確定性和闡述的明晰性。對於前者,康德把評判的權力留給讀者和後世;對於後者,康德說,他已經操了足夠的心,為此用了大量的概念。此外,康德一開始也感覺到直觀對於明晰性的必要性,也就是需要引用例證並做出具體的解釋。“但我馬上看出我將要處理的那些課題之巨大和對象之繁多,並覺得這一切單是以枯燥的、純粹經院的方式來陳述就已經會使這本書夠龐大的了,所以我感到用那些僅僅是為了通俗化的目的而必要的實例和說明來使這本書變得更加膨脹是不可取的。”

康德只是草擬了這樣一個框架,但是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還是寫了一部鴻篇鉅製——該書第二版有884頁。我們能夠設想用幾頁的篇幅來介紹它的內容嗎?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從如下幾點上對它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它的特點和結構,它討論的三個基本問題,康德特殊的研究方法,康德回答問題的思路。

康德的主要著作不僅屬於世界文獻中內容最豐富者之列,而且也屬於最難理解者之列。康德自己也意識到了它的難以理解,他稱自己的“純粹理智概念的演繹”——這也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內容——“是所從事過的形而上學事業中最困難的”。在面對緊迫的理性批判的困難時就去求助於所謂的“良知”(普通人的理智)——如那個由托馬斯·裡德(1710—1796)創立的蘇格蘭哲學學派針對休謨所做的那樣——“等到考察研究和科學都無能為力時(而不是在這以前)去向良知求救,這是新時代的巧妙發明之一;用這種辦法,最淺薄的大言不慚之徒保險能同最深刻的思想家進行挑戰,並且還能招架一番。不過,人們只要稍微做一點考察研究,就不會找這個竅門。而且,認真看起來,向良知求救就是請求大眾來判斷,大眾的捧場使哲學家為之臉紅。”康德也完全尊重普通人的理智,但是“鑿子和槌子可以在木工中使用,對於銅刻,這就要用腐刻針”。

對於想研究康德的讀者,我們提議一點建議,希望他首先去讀一本內容較為詳盡的入門書,以便於為進一步研究康德做準備,然後他也不要急於開始閱讀康德的批判著作,而是應該先熟悉一下康德的語言,作為進入他的批判的思想世界的準備,去閱讀他較為淺顯的前批判時期的著作,比如他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康德在發表《純粹理性批判》之後不久就寫了它,他自己就把它看作《純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的一個簡化縮寫本。除了前言和導論之外,《純粹理性批判》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先驗要素論,這也是該書的主要部分;二,先驗方法論。先驗要素論又分為兩部分:先驗美學討論感性的能力;先驗邏輯討論思維的能力。邏輯又分為兩部分:先驗分析論討論人的知性,先驗辯證論討論人的理性。

我們在這裡試著對康德使用的幾個概念做一下解釋。在此,我們可以跟隨著康德自己的思路。

康德所說的“批判”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評價意義上的“批判”,而是審查、檢驗和劃定界限。

人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康德將經驗主義者的這句話放在批判的開篇。如果沒有事物觸動我們的感官,並激發我們的理智活動,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事物呢?從時間上看,經驗先於一切認識。但這並不是說,一切認識都來源於經驗。也有可能,我們所說的經驗本身就是某種複合物,是外部印象和我們自己添加進去的某些東西的混合。批判的分析必須把這兩種東西分離開。我們必須考察,是否在我們的經驗之前存在某種東西,即我們是否擁有先天的(a priori)知識。經驗的知識始終是後天(posteiori)獲得的(也就是來自經驗)。純粹知識是先天的知識,我們在其中沒有混入任何經驗的東西。

我們如何才能區分開這種純粹知識和經驗知識呢?有兩種可靠的特徵:必然性和嚴密的普遍性。經驗永遠都不會給出嚴密的必然性。經驗始終只是告訴我們(如休謨所言),某物被這樣或那樣創造了,但是它不會告訴我們,某物必然會被這樣創造。經驗不會給它的定理賦予嚴密的普遍性。利用經驗我們永遠不可能超越一種相對的普遍性,我們只能說:就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來看,這個或那個定理還沒有例外。如果一個定理帶有絕對的必然性和嚴密的普遍性,那麼它必然是來自先天的認識。比如,這同樣適用於下面的定理:每種變化必然有其原因。休謨已經認識到,一個必然的和普遍的定理不可能來自知覺。他說:一個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而只是一種習慣的產物,康德接著他的話說:一個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但是它也不可能來自經驗!

將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區分開來,這對於康德哲學是至關重要的。判斷是一個主項與一個謂項之間的邏輯聯繫。分析指的是“分解”或“剖析”。當我說一切物體都具有廣延性,或者說球是圓的,那麼我在謂項中所說的東西已經包含在主項的概念之中了,因為“物體”這個概念就包含著“廣延性”這個特徵,“球”這個概念就包含著“圓”這個特徵。這就是分析判斷。綜合指的是“聯繫”或“組合”。當我說這個球是金質的,在這裡我給“球”這個概念添加了它本身並不包含的某種屬性,因為球不需要都用金子做成。在這個概念裡我所添加的東西——金色的特徵——就是來源於經驗。如果我不是憑自己的知覺確信這個球是金質的,那麼我就不可能做出這個判斷來。

這就意味著,綜合判斷只能是後天形成的,它來自經驗。一個這樣形成的判斷當然不會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是像“每種變化都有其原因”這樣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定理該如何解釋呢?如我們所說,經驗永遠都不會使我有理由將它作為普遍的和必然的。這個定理是綜合的,因為我可以將變化的概念做任意的分解,我在時間中的只發現變化,但是卻不能發現變化與原因的必然聯繫的因素。而這個定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難道也存在先天的綜合判斷嗎?康德的回答是肯定的。

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人的一般理智還是科學,其中都包含大量的這種先天的綜合判斷。首先,數學判斷就是綜合判斷。康德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7+5=12這個定理是個先天判斷,因為它必然有效,而且沒有例外。那麼它是分析判斷嗎?也就是說,“12”這個概念裡是不是就已經包含了7加5的概念呢?康德說:不。當我們再去考慮更大的數時,我們就會清楚了。如果我不借助於直觀,也就是運算,我不可能從7654和3674這個數的純粹觀念中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非常奇怪的是,雖然這個定理是藉助於直觀得出的,但它仍然是先天的,也就是說,它並不依賴任何經驗。只有當存在某種純粹的獨立於經驗之外的直觀時,這才是可能的。這對於其他純粹的數學定理也同樣適用。其次,自然科學也包含先天的綜合定理。再次,形而上學至少也是由這種定理組成的,因為它的目的就是想提供超越經驗的認識。這樣我們就面臨著純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問題: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

因為數學、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中包含著這樣的定理,所以它又涵蓋以下幾個問題:

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

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形而上學——只要它還被稱作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解決這些問題是一門特殊科學的任務,康德稱這種科學是“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指的就是那些能夠被先天認識的原則。康德之所以稱他的書是批判,因為它不是想提供一種純粹理性的完整體系,而只是想對純粹理性做批判的判斷,對它的根源和界限加以規定。關於問題的提出以及這本著作的題目,我們就說這些。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上述的劃分,我們還必須弄清康德在其中所使用的概念的意義。康德所說的“先驗的”一詞指的是先於經驗的認識形式,以別於認識的內容和材料。他說:“我把一切與其說是關注於對象,不如說是一般的關注於我們有關對象的、就其應當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認識方式的知識,稱之為先驗的。”先驗哲學就是一切純粹理性原則的體系。先驗的(不可與那個含混不清的概念“超驗的”相混淆)並不是指“超越經驗的”或“超出一切可經驗的”,而是指“先於經驗的”。

劃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論是基於如下的認識,即人的認識有兩個來源:感性直覺和理智。這兩者都要去考察,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包含先天的因素,而且感性要先於理性。在康德那裡,Aesthetik這個詞是按照其本意被使用的,也就是說,康德使用了它與感性有關的部分,它不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美學”,而是“關於感性的學問”。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纯粹理性批判的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