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纯粹理性批判的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纯粹理性批判的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我敢说,没有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在这里没有得到解决,或至少为其解决提供了钥匙。”

一部对自己提出如此要求的著作,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也可以要求它满足如下两种条件:结果的绝对确定性和阐述的明晰性。对于前者,康德把评判的权力留给读者和后世;对于后者,康德说,他已经操了足够的心,为此用了大量的概念。此外,康德一开始也感觉到直观对于明晰性的必要性,也就是需要引用例证并做出具体的解释。“但我马上看出我将要处理的那些课题之巨大和对象之繁多,并觉得这一切单是以枯燥的、纯粹经院的方式来陈述就已经会使这本书够庞大的了,所以我感到用那些仅仅是为了通俗化的目的而必要的实例和说明来使这本书变得更加膨胀是不可取的。”

康德只是草拟了这样一个框架,但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是写了一部鸿篇巨制——该书第二版有884页。我们能够设想用几页的篇幅来介绍它的内容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几点上对它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它的特点和结构,它讨论的三个基本问题,康德特殊的研究方法,康德回答问题的思路。

康德的主要著作不仅属于世界文献中内容最丰富者之列,而且也属于最难理解者之列。康德自己也意识到了它的难以理解,他称自己的“纯粹理智概念的演绎”——这也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内容——“是所从事过的形而上学事业中最困难的”。在面对紧迫的理性批判的困难时就去求助于所谓的“良知”(普通人的理智)——如那个由托马斯·里德(1710—1796)创立的苏格兰哲学学派针对休谟所做的那样——“等到考察研究和科学都无能为力时(而不是在这以前)去向良知求救,这是新时代的巧妙发明之一;用这种办法,最浅薄的大言不惭之徒保险能同最深刻的思想家进行挑战,并且还能招架一番。不过,人们只要稍微做一点考察研究,就不会找这个窍门。而且,认真看起来,向良知求救就是请求大众来判断,大众的捧场使哲学家为之脸红。”康德也完全尊重普通人的理智,但是“凿子和槌子可以在木工中使用,对于铜刻,这就要用腐刻针”。

对于想研究康德的读者,我们提议一点建议,希望他首先去读一本内容较为详尽的入门书,以便于为进一步研究康德做准备,然后他也不要急于开始阅读康德的批判著作,而是应该先熟悉一下康德的语言,作为进入他的批判的思想世界的准备,去阅读他较为浅显的前批判时期的著作,比如他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在发表《纯粹理性批判》之后不久就写了它,他自己就把它看作《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的一个简化缩写本。除了前言和导论之外,《纯粹理性批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先验要素论,这也是该书的主要部分;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又分为两部分:先验美学讨论感性的能力;先验逻辑讨论思维的能力。逻辑又分为两部分:先验分析论讨论人的知性,先验辩证论讨论人的理性。

我们在这里试着对康德使用的几个概念做一下解释。在此,我们可以跟随着康德自己的思路。

康德所说的“批判”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评价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审查、检验和划定界限。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康德将经验主义者的这句话放在批判的开篇。如果没有事物触动我们的感官,并激发我们的理智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事物呢?从时间上看,经验先于一切认识。但这并不是说,一切认识都来源于经验。也有可能,我们所说的经验本身就是某种复合物,是外部印象和我们自己添加进去的某些东西的混合。批判的分析必须把这两种东西分离开。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在我们的经验之前存在某种东西,即我们是否拥有先天的(a priori)知识。经验的知识始终是后天(posteiori)获得的(也就是来自经验)。纯粹知识是先天的知识,我们在其中没有混入任何经验的东西。

我们如何才能区分开这种纯粹知识和经验知识呢?有两种可靠的特征:必然性和严密的普遍性。经验永远都不会给出严密的必然性。经验始终只是告诉我们(如休谟所言),某物被这样或那样创造了,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某物必然会被这样创造。经验不会给它的定理赋予严密的普遍性。利用经验我们永远不可能超越一种相对的普遍性,我们只能说:就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来看,这个或那个定理还没有例外。如果一个定理带有绝对的必然性和严密的普遍性,那么它必然是来自先天的认识。比如,这同样适用于下面的定理:每种变化必然有其原因。休谟已经认识到,一个必然的和普遍的定理不可能来自知觉。他说:一个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而只是一种习惯的产物,康德接着他的话说:一个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但是它也不可能来自经验!

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区分开来,这对于康德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判断是一个主项与一个谓项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指的是“分解”或“剖析”。当我说一切物体都具有广延性,或者说球是圆的,那么我在谓项中所说的东西已经包含在主项的概念之中了,因为“物体”这个概念就包含着“广延性”这个特征,“球”这个概念就包含着“圆”这个特征。这就是分析判断。综合指的是“联系”或“组合”。当我说这个球是金质的,在这里我给“球”这个概念添加了它本身并不包含的某种属性,因为球不需要都用金子做成。在这个概念里我所添加的东西——金色的特征——就是来源于经验。如果我不是凭自己的知觉确信这个球是金质的,那么我就不可能做出这个判断来。

这就意味着,综合判断只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来自经验。一个这样形成的判断当然不会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是像“每种变化都有其原因”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定理该如何解释呢?如我们所说,经验永远都不会使我有理由将它作为普遍的和必然的。这个定理是综合的,因为我可以将变化的概念做任意的分解,我在时间中的只发现变化,但是却不能发现变化与原因的必然联系的因素。而这个定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难道也存在先天的综合判断吗?康德的回答是肯定的。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人的一般理智还是科学,其中都包含大量的这种先天的综合判断。首先,数学判断就是综合判断。康德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7+5=12这个定理是个先天判断,因为它必然有效,而且没有例外。那么它是分析判断吗?也就是说,“12”这个概念里是不是就已经包含了7加5的概念呢?康德说:不。当我们再去考虑更大的数时,我们就会清楚了。如果我不借助于直观,也就是运算,我不可能从7654和3674这个数的纯粹观念中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非常奇怪的是,虽然这个定理是借助于直观得出的,但它仍然是先天的,也就是说,它并不依赖任何经验。只有当存在某种纯粹的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直观时,这才是可能的。这对于其他纯粹的数学定理也同样适用。其次,自然科学也包含先天的综合定理。再次,形而上学至少也是由这种定理组成的,因为它的目的就是想提供超越经验的认识。这样我们就面临着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问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因为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中包含着这样的定理,所以它又涵盖以下几个问题:

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形而上学——只要它还被称作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门特殊科学的任务,康德称这种科学是“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指的就是那些能够被先天认识的原则。康德之所以称他的书是批判,因为它不是想提供一种纯粹理性的完整体系,而只是想对纯粹理性做批判的判断,对它的根源和界限加以规定。关于问题的提出以及这本著作的题目,我们就说这些。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的划分,我们还必须弄清康德在其中所使用的概念的意义。康德所说的“先验的”一词指的是先于经验的认识形式,以别于认识的内容和材料。他说:“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的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先验哲学就是一切纯粹理性原则的体系。先验的(不可与那个含混不清的概念“超验的”相混淆)并不是指“超越经验的”或“超出一切可经验的”,而是指“先于经验的”。

划分为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即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感性直觉和理智。这两者都要去考察,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包含先天的因素,而且感性要先于理性。在康德那里,Aesthetik这个词是按照其本意被使用的,也就是说,康德使用了它与感性有关的部分,它不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美学”,而是“关于感性的学问”。

世界哲学史丨施杜里希:纯粹理性批判的特点、结构、基本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