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私的奴性思維方式決定了古代歷史上的私有家天下嗎?

悟宇之道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家天下的形成:大禹治水大禹是黃帝的玄孫,也就是黃帝的孫子的孫子。他的父親鯀是堯帝的大臣。堯帝在位時,中原地區發了大水,洪水滔天,無邊無際,大家都為此而憂愁。堯帝於是到處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大臣們向堯推薦了大禹的父親鯀,堯說:“鯀這個人啊,經常違背命令,敗壞同族的民眾,我們不能用他呀!”大臣們都堅持說:“尊敬的王啊,相比較而言,眾大臣沒有誰比他更強了,希望您讓他試試吧。”堯於是聽從了眾大臣的建議,任用鯀去治理洪水。鯀採用了圍堵的辦法,想把洪水截住,但是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氾濫不息。鯀失敗了。於是,堯帝的繼承人舜帝就將他流放到了羽山。後來,舜又任命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讓他來承擔他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禹為人聰敏機智,仁愛可親,說話誠實,能夠遵守道德禮儀,吃苦耐勞。他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去治理洪水。禹吸取了父親以前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讓洪水流入大海。因為父親鯀治水無功,禹心裡一直懷著愧疚之情,於是他就不辭勞苦,盡心盡力地去治理洪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他有好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有進去看一眼。這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禹住在簡陋的房子裡,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用在了治理河川上。他開發了九州的土地,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測量了九座大山。他還讓益給民眾分發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溼的土地上的稻種,讓后稷賑濟缺乏糧食的民眾。禹治水時,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山川地形及物產情況,並弄清了諸侯朝貢時的交通路線。同時,他還規定了各地應該向天子繳納貢賦的數量。經過如此艱苦的努力,大禹終於取得了治水的勝利。天下為家大禹因為治水做出了巨大貢獻,舜帝年老時便將禹定為帝位的繼承人。舜帝死後,禹又想把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而自己則悄悄地躲避到了陽城。可是,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繼承了天子之位,建立了國家,將國號定為夏。大禹一共在位十年。他在一次去東方視察的途中不幸病逝,隨後便被埋葬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大禹臨終前將天下傳給了益。服喪三年完畢後,益又把帝位讓給了禹的兒子啟,而自己到箕山的南面去隱居。他本來想仿效大禹,等諸侯前來朝拜。但是這次諸侯卻並沒有去朝見益,而是鑑於啟的賢德之名,紛紛歸心於他。啟也就因此繼承了天子之位。到這時,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當然不會是由奴隸性質決定的。家天下指的是由某一個家族統治一個國家.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經濟性質決定了其社會統治結構不可能像原始社會那樣的平等,在生產力的發展的帶動下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奴隸主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出現有利於維護這種經濟狀態。是歷史的進步,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決定的。


皮條看歷史


要理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讀:

第一個角度:什麼是奴性思維?

淺層次的理解是缺乏鬥爭精神,一味順從就是奴性思維。

其實還有一種奴性思維,大家往往沒有意識到。

就是看待事物總是以善良邪惡為衡量標準,而不以好壞對錯為衡量標準,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奴性思維。

最根本奴性思維就是基於生存慾望,根據個人認知力在現實中的有限理性選擇,完全服從。它是暴力恐嚇、利益誘惑和思想禁錮的產物。

第二個角度:理解禪讓制與世襲制的區別

禪讓制就是當權者離職後由他本人把職位傳給他認為最有能力的人擔當,禪讓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在歷史上有記載有堯、舜、禹。

世襲制就是當權者離職後職位自動由自己的兒子或有血緣關係的人擔當,從此公天下轉變為家天下。家天下從禹的兒子啟開始。標誌著從父系氏族時代,開始進入奴隸社會以及以後的封建社會。

第三個角度: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古代小集體的最初產生於山頂到平原大河,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相對封閉的生存空間。

生存的必要:從集體生活自然的過度到奴隸社會。從堯的小集體,過度到舜和禹的大集體,從中自然而然的產生出想要公有的變成私有的,也就衍生出最初的朝代“夏”。

從以上三個角度來看,各位看官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了吧。

另外,請大家關注一下,我的文章“守腦如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