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飯都吃不起,更沒有打過仗,為何卻能夠縱橫天下?

Lost-學不會


高祖爺劉邦奪得天下後,大宴群臣,論功行賞,排在功臣最前頭的,是蕭何、韓信、張良這三位,後人稱之為漢初三傑。

這三傑中,韓信是唯一的武將。而其他的武將,則被劉邦大大咧咧地稱為“功狗”。韓信能與“功人”蕭何並列,可見也屬於“功人”。

劉邦問兵於韓信,韓信亦是大大咧咧地告訴劉邦:劉邦的才能只能帶十萬兵,多了就不行了。

劉邦反問韓信能帶多少?韓信再次大大咧咧地回答:我嘛,多多益善。

這就是那個成語典故“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來源。

各種跡象表明,韓信確實是個天才。他的指揮能力,用現在的軍事術語來說,就是擅長大兵團作戰。

人越多,他越能發揮巨大作用。因此叫做“多多益善”。

但是,天才往往是偏才,極少全才。這也很好理解,老天賞你某個領域的絕對天賦,必然就要拿走你在其他領域的能力——有時候,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韓國著名圍棋棋手李世石,聽說連公交車都不會坐;而歷史大家易中天老師,據他自述,連洗衣機都不會用。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韓信是個天才,但僅僅侷限在軍事領域。哪怕是在很相近的政治領域,韓信的表現都十分幼稚。

這就很好理解了:上天在賦予韓信軍事天才的同時,拿走了他的其他能力。其中就包括謀生的能力。

韓信唯一擅長的就是帶兵打仗,年輕時沒有打仗的機會,因此無法將自己的天才顯示出來。而顯現出來的,是在其他領域異於常人的笨拙,所以就捱餓了。

後來有了機會打仗,成了一方將帥,他就僅僅研究打仗就行了。其他方面的事情,自然有人伺候他。

所以說,有些人在成功之前,連普通人都不如,甚至像個白痴。當他成功了,你才認識到他的偉大。

愛因斯坦如果不是找到了物理,他也只能是一個連小板凳都做不好的笨小孩;等到他提出了《相對論》,愛因斯坦才成了世人口中的天才。


趣談國史


這裡是芒果論史!

關於韓信的出生,《史記》和《漢書》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出處,唯一知道的是韓信貧窮,年輕的時候靠南昌亭長接濟過活,他“不求上進”,日日蹭飯,讓南昌亭長的妻子忍無可忍,不再接濟他,後來若不是漂母搭救,韓信可能等不到秦末大起義就餓死了。

這樣的一個人,日後卻成為了“漢初三傑”之一,在楚漢之爭中以一支偏師開闢第二戰場,為劉邦扳回戰場上的不利局勢。前後反差如此之大,著實讓人覺得有些荒唐,但細細一品就會發現,韓信能夠縱橫天下是理所應當的。

年輕時的貧窮是客觀事實,但“不求上進”的表現卻是假象,韓信身上有非常多的閃光點,正是這些東西讓他從貧窮的布丁變成了人上人的大將軍。有句話說得好,扶貧先扶志,如果我們只看到了韓信的“貧”,卻沒有看到韓信的“志”,那就難怪會對貧民與將軍的反差感到難以接受了。

積極求知,底蘊深厚

劉邦的創業集團中,張良出生最為顯赫,家中“五世相韓”,是絕對的貴族子弟。而韓信的出生雖然不高,但也應該不低,正是因為有一個還不錯的幼年環境才讓韓信有了接觸兵書,樹起心中之“志”的機會。

據《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被漂母救濟之時曾經說過要回報漂母,漂母回答他說,“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這裡的“王孫”二字似乎隱隱透露出了韓信的出生情況。唐代的司馬貞所註解的《史記索引》中對這裡的“王孫”二字做了較為詳細的解釋。



劉德曰:“秦末多失國,言王孫、公子,尊之也。”蘇林亦同。張晏雲“字王孫”,非也。

秦滅六國之後,大量的舊六國貴族從人上人的身份變成了普通平民,而稱呼這些人為“王孫”,其實是對他們的尊稱。也就是說,韓信極大可能是舊六國貴族人員,所以他才能以平民之身,熟讀大量兵書。除了漂母對韓信的稱呼之外,《史記 淮陰侯列傳》中還有一個小細節也可以揭露韓信的身份。

胯下之辱是韓信年輕時所受過的極大屈辱,大家都知道韓信選擇了“忍”,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出人頭地,但韓信是為什麼而“忍”呢?是為了他背上的那把劍!

平民人家連飯都吃不起,又何談負劍而行?也就是說,負劍其實算得上是貴族的專屬特權,韓信受辱就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了最底層的平民,卻還每日負劍,那些人看不慣韓信放不下姿態的樣子,所以才羞辱他。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韓信確實可能曾經是貴族;

第二、韓信胸懷遠大,志氣不小。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家境曾經優渥帶給韓信的是一顆壯志雄心,以及在兵法上豐厚的底蘊,這使得韓信青年時雖然身處於平民階層,但他的眼界卻始終在平民階層之上。有了“雄心壯志”,還需要付諸行動,韓信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對於兵書的深刻感悟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凝鍊。

韓信的成名之戰應當是井陘之戰,他率領三萬新兵對戰二十萬趙軍,最終大獲全勝。這一戰留下了一個成語叫做“背水一戰”,出自於韓信的“背水列陣”,趙國大將陳餘聽說韓信“背水列陣”時哈哈大笑,直言韓信不懂兵法,後來漢軍獲勝,韓信手下的人也不明白為什麼兵家之大忌最終卻取得了勝利。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據《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當眾人都虛心向韓信求教時,韓信卻只是淡淡的說,“這個辦法其實兵書裡記載了的,不過你們都沒有看到”。平平淡淡的一句話透露出的卻是在兵法一道的絕對自信,韓信“貧苦”的青年時代如果沒有用來專研兵法,豈能做到這個地步?

由此可見,韓信不僅底蘊深厚,而且有旺盛的求知慾,所謂的“貧”不過是物質生活貧困的表現,正所謂“人窮志不窮”!

善於觀察身邊人

韓信能夠縱橫天下,成為將兵“多多益善”的大將軍,如果僅依靠純熟的兵法理論,那顯然是不夠的。在韓信身上眾多的閃光點中,“善於觀察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孫子兵法》曾經講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善於觀察其實就是知彼的表現。

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時,韓信獻出的“漢中對”可以說是非常優秀,而在“漢中對”之中,我們可以發現,韓信雖然僅在項羽身邊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執戟衛士,但他卻幾乎把項羽的弱點給摸了個透。項羽都有些什麼弱點?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是說項羽不願意重用有能力的人,什麼事情都自己幹;婦人之仁是說項羽表面對士兵關懷備至,但卻不願意給有功之人封賞。除此之外,韓信還指出項羽暴虐,所過之處百姓必遭摧殘,名義上雖然是霸主,但無論百姓還是諸侯,都沒有幾個對他真心服氣的,要擊敗這樣的人是很容易的。

項羽是什麼人?是鉅鹿之戰後,各諸侯不敢仰視的人,可到了韓信的嘴裡,項羽簡直是漏洞百出,可以被輕易擊敗的人。而更重要的是一點是,這一切並非韓信以偏概全,而是確實存在,韓信窺破了項羽之長短,做到了知彼的地步,僅憑此舉就超越了絕大多數人。

可以洞悉他人長處與短處,韓信的這一優點在帶兵打仗上就顯得非常有用!

除了觀察項羽之外,韓信在實際戰爭中也非常善於觀察,井陘之戰前,李左車曾經提出帶三萬人埋伏韓信,但陳餘不用李左車的建議最終兵敗。後世之人大多感慨,若趙王重用李左車,哪裡還會有後來叱吒風雲的韓信呢?可是,就算趙王用李左車,也不見得可以避免失敗。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據《史記 淮陰侯列傳》記載,發動井陘之戰前,韓信就已經派了探子去偵查敵情,直到確定了李左車的方案被否決,韓信才對自己的部隊做出具體安排。“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是韓信善於觀察的優點在戰場上的體現。無論敵軍如何調度,韓信始終做到了“知彼”,這雖然是一個小細節,但卻對一場戰爭影響深遠,韓信可以叱吒風雲與他的這一優點也脫不了關係。

知己:勤於審視自己的部隊

韓信的又一大優點“善於審視自己”也在他的成名之戰中得到了體現。韓信在為部下解釋為什麼要“背水列陣”時不僅僅指出這是兵法上講過的,更把“背水列陣”代入到自己所面臨的具體情景之中。三萬漢軍,都是些什麼人呢?都是新招募的士兵,這些人根本就沒有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在敵方軍隊數量數倍於己方的情況下留有後退之餘地,那麼這三萬人可能就直接潰不成軍,各自逃命去了,只有將他們逼入絕境,他們才能夠奮勇拼搏,才能擋得住趙軍的攻擊。

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記 淮陰侯列傳》

很清晰明瞭的解釋,但韓信不解釋,很多人是想不通的,兵不僅僅有數量之別,更有質量之別,身為統帥大軍的將軍,韓信不僅僅做到了“知彼”,更是做到了“知己”,做到對自己手下士兵的瞭解,根據他們的特點來排兵佈陣,如此安排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總結

我們不僅僅要看到韓信年輕時的貧困,還要看到他隱藏在貧困中的“志”,他很可能是沒落的舊六國貴族,所以他才能夠有機會熟讀兵書,也才能夠待在平民階層,卻始終不放下“負劍”的抱負。

他讀兵書,不是死記理論,而是活學活用,“知己知彼”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戰爭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可能會影響最後的戰局,而韓信正是做好了這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從而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青年韓信生活貧困是客觀事實,但他心中有“志”也是客觀事實,忽略其“志”,僅看到“貧”,自然會覺得韓信之成功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若看到了韓信的“志”,看到了韓信身上的閃光點,那麼就會發現,韓信的成功是他應該得到的獎勵!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韓信不是趙括那樣的“小白鼠”,人家是老江湖。

第一,韓信在基礎體驗過生活。流浪幾年還能生存下來,已經說明韓信是“打不死的小強”,多年以後就有流浪漢(僧)成就帝業,這就是朱元璋。

第二,韓信跟著項梁、項羽這些牛人參加秦末戰爭,從普通士兵成長為執戟郎中,已經說明不容易。韓信近距離接觸項羽,知道項羽用兵特點,甚至看到不足提出建議,也說明韓信是站在項羽肩膀上。

第三,韓信眼光毒辣,發現跟著項羽沒有前途就轉而投奔劉邦。韓信能夠被夏侯嬰、蕭何看重,已經不容易。韓信擔任軍事後勤的治粟內史,也知道行軍打仗後勤重要性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面試考核”讓劉邦相見恨晚,足以說明韓信過人能力。


一梭煙雨江湖行


一、熟讀兵書,理論知識豐富。

年少時的韓信家境貧寒,但是卻痴迷於兵法、喜歡在家裡研究排兵佈陣,這為他後來的領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就是韓信韓信熟讀兵書,迷惑敵人,出其不意的一種打法。這一場戰役,他充分利用了章邯認為軍隊不能翻越秦嶺的想法,而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只有理論知識充實了,知道的多了,才能進行比較,推陳出新,舉一反三。

二、曾做過項羽的執戟郎中,能夠接觸到戰略戰術的運用。

韓信曾經經過好友的推薦,做了項羽的執戟郎中,雖然這個職位並不能上前線帶兵打仗,但是卻能接觸到每次項羽的戰略戰術,如果前面說他熟讀兵書是理論的話,那麼,這就可以算是一種實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韓信對領兵打仗更熟悉了,這也為他後面的領兵打仗奠定了基礎。

三、韓信有遠大的志向,有一展抱負的決心。

韓信有很大的抱負,當時投奔項羽項羽之後,項羽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因此,韓信覺得跟在項羽身邊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後來聽說了劉邦的事蹟,決定投奔劉邦,同時也得到了劉邦的重用。正是因為這種遠大的志向,一展抱負的決心,故而成就了他。


九九戲說歷史


在我國的軍事戰爭史上,韓信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其橫空出世般的軍事才華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在未投靠劉邦以前,並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什麼被劉邦拜將後就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了呢?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被公認為是古代戰爭謀戰派的巔峰人物。韓信被譽為“兵仙”,他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韓信一開始是投靠項梁,項梁死後,他又跟了項羽一年多,經歷了著名的鉅鹿之戰。算上他跟項梁的半年,他和項羽在一起的時間足足有兩年左右。這兩年時間中幾乎是天天打仗,韓信也跟項羽學到了不少東西。在這期間他也向項羽提出很多的軍事決策。不過在項羽這兒,韓信始終沒有得到重用。韓信感覺在項羽處沒有出頭之日,自己的才華不會被重用,就又投靠了劉邦,一開始韓信也未被重用,於是又產生了出走的念頭,好在被慧眼識珠的蕭何一眼相中,還有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蕭何奏請劉邦陳述韓信大才,終於韓信被任命為大將軍,從此開啟了暴走模式,縱橫天下,百戰百勝,成為一代“兵仙”。由此可以看出韓信並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為何韓信打仗非常厲害呢?

韓信的一生可謂是艱難險阻,韓信出生於平民家庭,一生酷愛兵書,父母早亡,差點餓死,一直是淮陰縣的一個亭長接濟他,後來因為亭長的老婆嫌棄他,最後被趕出了亭長家。來到河水旁,一個老人家接濟他,他才得以活下來。

韓信最開始從軍投奔在項梁軍下,項梁被圍定陶之前,韓信還出言提醒,但是因為項梁的自大,所以最後被章邯圍殺在定陶。後來被困在秦軍的包圍圈之中,也是韓信想的辦法帶領楚軍十幾人穿越秦軍的包圍,成功回到項羽軍中。在項羽的作戰中,韓信兩次三番的闖入項羽軍帳,給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從來不聽取韓信的計策。直到後來,韓信圍困項羽之後,項羽才派人去找韓信,但這時已經是悔之晚矣。

韓信投奔劉邦之時也是不得重要,還負氣出逃,最後還是被蕭何苦苦的勸說回來了,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徹徹底底的施展了他在軍事上的天賦。劉邦為了能夠讓韓信徹徹底底的掌控軍隊,還把自己的佩劍贈給了韓信,這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信任。再者這也是劉邦用人的手段,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就是會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韓信為什麼能夠從紙上談兵而毫無阻礙的過度到帶兵天才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兵家理論爛熟於心,韓信在參軍之前就飽讀兵書,有古代所有大大小小的作戰理論做支撐。並且能夠活學活用,是典型的理論派加實踐派。

二、韓信隨項羽征戰多年,又足夠的實戰經驗,韓信在項羽軍中雖然沒有資格參與策劃,但是作為執戩郎中也是對范增項羽等人的作戰是耳濡目染,給了他充分的學習機會。韓信是那種一學就會,並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三、君臣同心,將士用命。這就是源於劉邦的信任了,能夠充分的調動軍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打,隨心所欲,沒有人在旁邊指指點點,阻撓,所以打起仗來也是無往不利。

四、深諳對手心裡,在實戰中勇於創新作戰理論。例如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細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韓信是個玩心理戰的高手,無論是敵方還是己方,韓信就像神一樣掌控了他們的心裡活動,從而屢屢創造奇蹟。當然,最經典的還是“背水一戰”,可謂絕地反擊,堪稱千古經典。


燕山永固


時也,運也,命也。貧緣中勤奮得志,志緣中高皇拜帥,情緣中嶄露鋒芒,招來殺身之禍兮,一世英明而煙消雲散,古語道:伴君如伴虎,正人不長命,小人好生存哈哈😄。


家鄉風味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人。

韓信出身貧窮,缺衣少食,甚至連母親的喪事都辦不起。韓信沒出名之前,經常受到地痞流氓的欺負,韓信受胯下之辱想必都聽說過,流氓要求他從胯下鑽過去,韓信甘當隱忍從他的胯下爬過去,試問誰能受得了這種不公正的待遇,最後他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是大漢王朝建立的功勳。電視劇《楚漢傳奇》裡段奕宏把韓信演的淋漓盡致。現在好多成語都出自韓信,比如背水一戰,一飯千金,國士無雙等。

起初項羽的伯父項梁反秦後,韓信想找個謀生,於是便投靠了項梁,但一直很平庸,沒有鋒芒畢露。電視劇裡韓信給項梁提建議,項梁沒有理睬,被章邯打敗,戰死。後來,韓信被項羽任命為中郎將,但多次給項羽謀計,都沒有被採用。在蕭何的幫助下,韓信投靠了劉邦,通過對軍事的獨到把握,嶄露頭角,並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從此建功立業,馳騁疆場,最終幫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被封為齊王,後輾轉楚王,最後被貶為淮陰侯。


為學問而學問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此前並沒有上過戰場打過仗,甚至是連軍校,兵法都沒有讀過看過。但是,他們上了戰場,就能指揮百萬雄師,就能披荊斬棘,取得一次,兩次無數次的勝利,而韓信就是這樣人物中的優秀代表。

那麼為什麼韓信在根本沒有打仗的經驗的情況下,能夠取得軍事上的一次次勝利?


第一,韓信具有天生的戰場直覺能力,戰爭嗅覺及其敏銳。

“天才”是我們必須相信存在的東西。一個沒有天賦的人很難依靠後天的努力取得巨大成功。

“天才”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是他的直覺能力特別強。他覺得這件事應該做。這樣做,你會是對的。普通人很難有這樣的判斷。我個人認為韓信就是一個帶兵的天才。不可否認,這個世界就有這樣的戰爭天才,他對戰機有著天生的敏銳把握。

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就體現了韓信的天才戰爭能力。

楚漢戰爭時,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領二十萬大軍在井陘關阻擊韓信。見此情況後,韓信命令部隊在離井陘關二十里外的地方安營紮寨,此時的韓信只有了一萬多軍隊。

隨後,韓信派兩千輕騎埋伏在山上觀察敵情,並叮囑他們,一旦趙軍離開大營,就攻佔他們的營寨。

韓信自己率領一萬士兵背靠河水站立,抵擋趙軍的攻擊。果然趙王率領大軍傾巢而出,向漢軍殺來。漢軍大敵當前,已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時,潛伏的士兵乘虛攻佔了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這場戰爭韓信冒了非常大的風險,只要一步錯了,那麼韓信就輸了。而且只要對方有一個優秀的將領,那位將領帶著大軍殺向韓信的同時,安排部分兵力防守軍營。那麼韓信依然是敗,兵力相差二十倍,估計當時的韓信也是在賭,並且賭贏了,其實這一戰原本是必輸的戰爭,讓韓信將自己天才的戰爭想法變為現實,最後獲得大勝。戰爭本來就是充滿偶然的地方,只有軍事天才才能抓住一絲偶然的機會反敗為勝。

第二,韓信在所有的戰爭中都身先士卒,取得無數次的勝利,在軍中確立了很高的威信。

如果說一個將軍毫無威望的話,那麼即使他有著很強大的軍事能力,最終他也無法成功排兵佈陣,獲取戰爭的勝利。在古代軍隊中,一個將軍沒有威望是不能服眾的,更別提戰場上的調兵遣將了。

當在韓信的帶領下,在取得無數次的勝利的時候,手下的士兵對於他都是百分之百服從,因為只有這樣的將軍才能帶領他們從戰場上活下來。

所以在共同出入戰場的過程當中,韓信才能夠完全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在這些士兵的配合之下,一同獲取戰爭的勝利。

一個將軍如果想要取得常勝戰績,是要有很多原因進行共同支撐的。也正是因為這幾點,韓信才能從一個不起眼的混混,幫助劉邦打敗項羽,而後成為漢朝的韓王,一步步封將拜相。


宜居愛之城


毛主席也是文人,為什麼能成為新中國締造者,統領三軍,打敗號稱天下第一的美軍。

我認為,古人的才幹,精明的人,都是集天下之大全,韓信的將兵心得,獨一無二,但也是於時勢認識至深。

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用兵原理和時空觀念,都與現代戰爭無異,又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的險著並非行之有效,而是建立在自知自我把握的基礎之上。

韓信的軍事思想是奇正相生,致人而不致於人,把有的為無,無之示之有,強調收天下人心,以天下之勇為我之勇,天下之智為我之智。

韓信是用兵奇才,總能把兵將用活,兵不僅是勝之本,而用兵更是打擊對手心理的高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直至把敵軍圍得心理崩潰。


閒適人家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大漢開國功臣,素有神帥的美名,劉邦更是對他讚賞有加,稱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




英雄不問出處,韓信一介布衣,窮困潦倒,曾受胯下之辱,食不果腹,然而夫英雄者,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龍之為物猶人起伏,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

面對胯下之辱,韓信沒有懲匹夫之勇,知其為何,方能忍受任何,他的理想是縱橫西海,欲為大樹,不與草爭,為了自己的夢想轉輾奔走,先後跟隨過項梁,項羽,賢臣擇主而事,大丈夫生於天地間審於良主方為智者,再次轉投劉邦。

一個人懷才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必然會被人發現。韓信的才被獨具慧眼的蕭何發現,月下追韓信,榮升拜將臺。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南征北戰,叱吒風雲的項羽,這些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他們都沒有實戰經驗,但是英雄從來不問出處,大浪淘沙,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