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燕姐和小鑫在工作群裡吵起來了,吵得很激烈,老闆看見後有些生氣,馬上出來制止:“有事私下溝通,別打擾他人工作!”

事情是這樣的。前兩天老闆找到小鑫:“這次的策劃方案我看了,不行,需要重做,你告訴燕姐一聲哈,讓她別琢磨了,這次你倆商量著來。”

老闆走的時候又補了一句:“之前的策劃方案全都不要了,重做就行。”

老闆走後,小鑫就要去找燕姐,這時旁邊部門的一個同事卻突然找小鑫幫忙看下電腦,一來二去,時間就被耽誤下來了。小鑫就忘了。

後來燕姐才知道策劃方案被否了,燕姐便質問小鑫:“為什麼不及時說明?我這幾天都在加班改方案!”

小鑫也承認確實是自己的不對,急忙向燕姐道歉。

燕姐卻不依不饒:“你做事也太不靠譜了吧?再說誰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安的什麼心!”

小鑫又委屈又生氣:“那你怎麼就不會問一下?我真的只是忘了!”

最後兩個人鬧得很僵。

非常能理解燕姐的憤怒,人通常在憤怒時往往容易失去理智,燕姐說小鑫不靠譜,小鑫也用同樣的話頂了回去,嚴重影響兩個人的關係。

事實上,暴力分為兩種,如果涉及到武力,則是“身體的暴力”;如果涉及到精神傷害,則是“隱蔽的暴力”,就像燕姐對小鑫說的話讓小鑫感到委屈。

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性雖然沒有那麼明顯,但其實更有害。但如果我們在交流時能夠換一種方式,那麼就會變暴力為和諧友愛。

正如美國心理學大師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的一種溝通方式,即非暴力溝通,也稱非暴力溝通原則。

非暴力溝通: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這種溝通方式也被稱為“愛的語言”。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把理解、尊重、包容等作為溝通的前提,而非讓貪婪、偏見、敵意佔據主導地位。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那麼是什麼阻止我們進行“非暴力溝通”呢?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溝通時忽視感受和需要,就容易產生爭執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一)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同事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麼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蘇菲派詩人魯米寫道:“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

然而,語言正使我們陷入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聰明或愚昧等。

舉個例子:

當你的同事在開會時長篇大論、滔滔不絕,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故意做給領導看;當你的同事無意和你開玩笑時,你會覺得他怎麼這麼隨便,不注重別人的感受。

諸如此類的評論其實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因而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溝通,勢必會招致不快。

(二)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阻止我們進行非暴力溝通的其中一個因素。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因為在進行比較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生活得不如別人,隨之我們的心情也會十分低落,進而會矇蔽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在溝通時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概是說:“老闆經常帶員工出去吃飯,卻有很多次都不帶上我,老闆是對我有意見嗎?我要不要離職?”

本來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當“我”與那些被老闆帶去吃飯的員工進行比較時,“我”就會多想,產生誤判、併為自己感到不平。

“我這麼努力工作,你也不帶著我?”以至於會對老闆產生意見,對老闆疏離、有隔閡,甚至連招呼都不想打。

(三)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當我們在溝通時如果頻繁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除此之外,“你讓我......”也是我們常用的一個短語。

但這樣的表達方式會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同時也會忽視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我在上一個公司工作的時候,我常常會加班,有時候是有額外工作量需要加班、或者被告知加班。

剛開始我特別抗拒加班,於是我會和朋友這樣說:“老闆又下達任務了,我不得不加班”“主管今天讓我加班。”

事實上,我可以換成負責任的表達方式,比如:“我今天需要加班,是因為我要多掙點工資”“我今天需要加班,有利於提升業務能力。”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掌握5個要素,遠離職場隱蔽暴力

好好說話,運用“非暴力溝通”,不僅能避免職場衝突和爭端,而且有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那麼具體要怎樣做呢?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一)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但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話,同事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簡單來說:我們看到什麼,就要實事求是地說出來,而不是添油加醋或者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

舉個例子:

假如坐在你旁邊的同事這個月一個單子都沒談成。

正確說出觀察結果:他這個月沒有談成一個單子。

帶有評論:他一個單子都沒談成,是一個沒能力的人。

而這時若恰巧被同事聽到這句話,免不了會有一場口舌之戰:“我怎麼樣關你什麼事?!”

以下這張表格,也能更好地區分出觀察和評論。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總之,如果我們的表達言過其實,同事就可能感到不快,進而作出不友善的回應。

(二)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

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 :“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感受都沒有起伏。

老闆最近指派小李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與前段時間剛上市的一家公司達成合作。小周也被老闆派來協助小李。

小李本想著和小週一起商量著來,但小李想錯了,小周性格老實木訥,不愛說話。

小李多次想和小周溝通問題,可每次小周的反應都是:“嗯,好”“挺好的”“你的方法可行”。

無奈之下,小李對小周說:“我覺得和你說話就像對著一堵牆。”

但小李用“覺得”這個詞,實際上表達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

小李本意是想讓小周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但“和你說話像對著一堵牆”這種話很難讓小周清楚自己的感受。

而且一旦小周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很有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委屈並退縮,這樣一來,雙方的關係可能更加疏遠。

小李正確地表達感受的方式應該是:我有些無奈,我希望你能多發表自己的意見。

因此:

  • 區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我覺得我不會彙報工作。

在這裡,“我”評價自己會不會彙報工作,而沒有表達感受。

感受:已經工作了大半年,我還是不會彙報工作,我有些鬱悶。

如果認為自己不會彙報工作,可能會失落、鬱悶等。

  • 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

清楚地表達感受需要豐富的詞彙。“很好”“很差”這樣的詞彙很難讓同事明白我們的實際狀況,因而需要我們使用具體的語言。

如:興奮、喜悅、精力充沛、感動、樂觀、擔心、焦慮、著急、緊張、茫然、內疚等。

(三)明確說出自己的需要

同事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而對同事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同事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

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舉個例子:

假如你發現某個同事不小心把重要的文件放在了公開地點,你對他說:“你怎麼這麼疏忽?你不知道這是機密文件嗎?”

但實際上你是想讓同事把文件保管好,所以你可以這樣表達:“這份文件你應該妥善保管好。”而不是以批評或責備的方式提出來。

(四)提出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請求

首先,清楚地告訴同事,我們需要他做什麼,如果我們請求他不要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而且,這樣的請求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時候,老闆讓我和另一個同事負責校對一本書。他校對過一遍後,我再進行二次校對。

但同事校對過的書稿裡還是有很多錯誤,我不得不重新開始看。

後來我和他說:“你能不能不這麼敷衍?”

同事一聽這話瞬間就不高興了:“就你不敷衍?”

因而,我們要提出具體的請求,還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

比如我可以這樣對同事說:“我希望你在校對的時候能夠認真一些,至少要避免一些最基本的錯誤出現,以免到最後消耗我們更多的時間。”

但請求不是命令,假使同事沒有答應我們的請求,我們對其進行指責,那麼請求就會變成命令。

(五)全心全意傾聽

前4點針對的是我們在和同事溝通時要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但僅僅是表達還不夠,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保持傾聽。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對此作出了描述:“儘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

但通常情況下,我們常常會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

舉個例子:

好同事林林中午和你吐槽她的同屋合租室友太吵了,每天通宵打遊戲,外放很大聲,讓她很煩。

她話音剛落,你立即認同她的觀點:“你室友也太不知道尊重人了吧。”

然而,同事只想讓你瞭解她的處境,而她聽到的卻是附和,那麼一定會感到不太舒服。

因此,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我們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

“你是故意的吧!誰知道你到底安的什麼心”:職場隱蔽暴力要遠離

寫在最後:

語言的力量很強大,有時候僅僅是稍微改變表達的方式,就能產生完全不同的作用。

就像書裡說的那樣:“我們常常不認為自己的語言能引發暴力,但我們的語言確實會給他人帶來痛苦。”

人際修行的路雖然很漫長,但溫和地與人溝通的你,最終也一定會被溫和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