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燕姐和小鑫在工作群里吵起来了,吵得很激烈,老板看见后有些生气,马上出来制止:“有事私下沟通,别打扰他人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前两天老板找到小鑫:“这次的策划方案我看了,不行,需要重做,你告诉燕姐一声哈,让她别琢磨了,这次你俩商量着来。”

老板走的时候又补了一句:“之前的策划方案全都不要了,重做就行。”

老板走后,小鑫就要去找燕姐,这时旁边部门的一个同事却突然找小鑫帮忙看下电脑,一来二去,时间就被耽误下来了。小鑫就忘了。

后来燕姐才知道策划方案被否了,燕姐便质问小鑫:“为什么不及时说明?我这几天都在加班改方案!”

小鑫也承认确实是自己的不对,急忙向燕姐道歉。

燕姐却不依不饶:“你做事也太不靠谱了吧?再说谁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安的什么心!”

小鑫又委屈又生气:“那你怎么就不会问一下?我真的只是忘了!”

最后两个人闹得很僵。

非常能理解燕姐的愤怒,人通常在愤怒时往往容易失去理智,燕姐说小鑫不靠谱,小鑫也用同样的话顶了回去,严重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事实上,暴力分为两种,如果涉及到武力,则是“身体的暴力”;如果涉及到精神伤害,则是“隐蔽的暴力”,就像燕姐对小鑫说的话让小鑫感到委屈。

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性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其实更有害。但如果我们在交流时能够换一种方式,那么就会变暴力为和谐友爱。

正如美国心理学大师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的一种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也称非暴力沟通原则。

非暴力沟通: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这种沟通方式也被称为“爱的语言”。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把理解、尊重、包容等作为沟通的前提,而非让贪婪、偏见、敌意占据主导地位。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那么是什么阻止我们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沟通时忽视感受和需要,就容易产生争执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同事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么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然而,语言正使我们陷入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聪明或愚昧等。

举个例子:

当你的同事在开会时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你可能会觉得他是故意做给领导看;当你的同事无意和你开玩笑时,你会觉得他怎么这么随便,不注重别人的感受。

诸如此类的评论其实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因而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沟通,势必会招致不快。

(二)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阻止我们进行非暴力沟通的其中一个因素。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因为在进行比较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如别人,随之我们的心情也会十分低落,进而会蒙蔽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在沟通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概是说:“老板经常带员工出去吃饭,却有很多次都不带上我,老板是对我有意见吗?我要不要离职?”

本来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当“我”与那些被老板带去吃饭的员工进行比较时,“我”就会多想,产生误判、并为自己感到不平。

“我这么努力工作,你也不带着我?”以至于会对老板产生意见,对老板疏离、有隔阂,甚至连招呼都不想打。

(三)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当我们在沟通时如果频繁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除此之外,“你让我......”也是我们常用的一个短语。

但这样的表达方式会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同时也会忽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我在上一个公司工作的时候,我常常会加班,有时候是有额外工作量需要加班、或者被告知加班。

刚开始我特别抗拒加班,于是我会和朋友这样说:“老板又下达任务了,我不得不加班”“主管今天让我加班。”

事实上,我可以换成负责任的表达方式,比如:“我今天需要加班,是因为我要多挣点工资”“我今天需要加班,有利于提升业务能力。”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掌握5个要素,远离职场隐蔽暴力

好好说话,运用“非暴力沟通”,不仅能避免职场冲突和争端,而且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那么具体要怎样做呢?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一)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但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话,同事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什么,就要实事求是地说出来,而不是添油加醋或者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

举个例子:

假如坐在你旁边的同事这个月一个单子都没谈成。

正确说出观察结果:他这个月没有谈成一个单子。

带有评论:他一个单子都没谈成,是一个没能力的人。

而这时若恰巧被同事听到这句话,免不了会有一场口舌之战:“我怎么样关你什么事?!”

以下这张表格,也能更好地区分出观察和评论。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总之,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同事就可能感到不快,进而作出不友善的回应。

(二)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

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 :“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都没有起伏。

老板最近指派小李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与前段时间刚上市的一家公司达成合作。小周也被老板派来协助小李。

小李本想着和小周一起商量着来,但小李想错了,小周性格老实木讷,不爱说话。

小李多次想和小周沟通问题,可每次小周的反应都是:“嗯,好”“挺好的”“你的方法可行”。

无奈之下,小李对小周说:“我觉得和你说话就像对着一堵墙。”

但小李用“觉得”这个词,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

小李本意是想让小周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但“和你说话像对着一堵墙”这种话很难让小周清楚自己的感受。

而且一旦小周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很有可能就会认为自己委屈并退缩,这样一来,双方的关系可能更加疏远。

小李正确地表达感受的方式应该是:我有些无奈,我希望你能多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此:

  • 区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我觉得我不会汇报工作。

在这里,“我”评价自己会不会汇报工作,而没有表达感受。

感受:已经工作了大半年,我还是不会汇报工作,我有些郁闷。

如果认为自己不会汇报工作,可能会失落、郁闷等。

  •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很差”这样的词汇很难让同事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因而需要我们使用具体的语言。

如:兴奋、喜悦、精力充沛、感动、乐观、担心、焦虑、着急、紧张、茫然、内疚等。

(三)明确说出自己的需要

同事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而对同事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同事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举个例子:

假如你发现某个同事不小心把重要的文件放在了公开地点,你对他说:“你怎么这么疏忽?你不知道这是机密文件吗?”

但实际上你是想让同事把文件保管好,所以你可以这样表达:“这份文件你应该妥善保管好。”而不是以批评或责备的方式提出来。

(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同事,我们需要他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不要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而且,这样的请求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老板让我和另一个同事负责校对一本书。他校对过一遍后,我再进行二次校对。

但同事校对过的书稿里还是有很多错误,我不得不重新开始看。

后来我和他说:“你能不能不这么敷衍?”

同事一听这话瞬间就不高兴了:“就你不敷衍?”

因而,我们要提出具体的请求,还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比如我可以这样对同事说:“我希望你在校对的时候能够认真一些,至少要避免一些最基本的错误出现,以免到最后消耗我们更多的时间。”

但请求不是命令,假使同事没有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对其进行指责,那么请求就会变成命令。

(五)全心全意倾听

前4点针对的是我们在和同事沟通时要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但仅仅是表达还不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保持倾听。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常常会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举个例子:

好同事林林中午和你吐槽她的同屋合租室友太吵了,每天通宵打游戏,外放很大声,让她很烦。

她话音刚落,你立即认同她的观点:“你室友也太不知道尊重人了吧。”

然而,同事只想让你了解她的处境,而她听到的却是附和,那么一定会感到不太舒服。

因此,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

“你是故意的吧!谁知道你到底安的什么心”:职场隐蔽暴力要远离

写在最后:

语言的力量很强大,有时候仅仅是稍微改变表达的方式,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我们常常不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引发暴力,但我们的语言确实会给他人带来痛苦。”

人际修行的路虽然很漫长,但温和地与人沟通的你,最终也一定会被温和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