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讀書回顧(附:3位最喜歡的作家與46本最喜歡的書籍推薦)

2019年,是一個讀書的完整年度。365天,保持著一個持續而勻速的讀書進度。而累積下來,閱讀的數量居然遠遠超過了2018年。216本,這個數字讓我有些疑惑,因為從最近半年的記憶看,自己在每本書上花費的時間是在大幅增加的。為此,我初步做了一個數據分析,想看看自己的時間都花在了哪些書籍上。我對分類學不是很明白,按照自己的理解,粗略地分了一下(有幾本書實在不好歸類,就忽略不計了)。


一、2019年的閱讀數據統計

· 文學作品、小說:95本,44%

· 傳記:42本,19%

· 心理學:27本,13%

· 哲學:19本,9%

· 社會學:10本,5%

· 金融:6本,3%

· 管理:5本,2%

· 歷史:4本,2%

· 醫學:2本,1%

其他還好,就是覺得文學/小說多了一些。除去小說,這一類也包含了很多散文、雜文、紀實文學等。但95本,確實出乎我的意料。估計是2019年被幾位作家迷住了,讀了太多他們的作品。下面我會介紹到他們。

傳記、心理學和哲學是我主動選擇的結果,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三類讀物。

臨近年終,突然對醫學主題(如:疾病、年老、死亡、醫學技術發展等)大感興趣。不記得是如何被觸動的,連續幾次買入了大批量與此相關的書籍,準備分批細讀。

二、2019年的閱讀方式

2019年的閱讀,除卻數量有所增長,在閱讀方式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而所有這些變化,其實都是隨著閱讀,而有所學、有所悟,最終有所行。

第一,開始做讀書筆記。主要是因為自己記性差,讀過一遍後,過不多久就忘記大半,感覺十分可惜。於是,從3/4月份起,開始做筆記。這個過程也是不斷摸索、逐步完善。從最初的感悟記錄,進而內容摘抄,最後按照大綱進行要點整理摘抄、心得記錄。相當於讀了第二遍,對書的理解與記憶果然提升了許多。

第二,開始重讀,也就是反覆讀一本書。2019年有意識地重讀了許多經典書籍,都是第一次感觸很深,但漸漸記憶模糊了,於是重新翻閱,再讀一遍。2019年重讀的書籍共22本,其中《正見》與《非暴力溝通》讀了三遍。

第三,開始手繪思維導圖。其實思維導圖自己太熟悉了,編教材這麼多年,幾乎算是基本功了。但是對於自己閱讀的書籍,近兩年很少繪製,一來書籍內容較多,用電腦畫起來太麻煩,二來偶爾繪製一份,也在硬盤上束之高閣,很少打開,漸漸地就放棄了。這次重啟,還是受到《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的觸動,見到他在書後所附的手繪導圖,彷彿遇見了老朋友一般。鬼使神差的,先拿這本書練了練手,感覺手感還在,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其實,導圖對於書籍核心框架和重點的把握太重要了,一覽無遺,而不像筆記,內容雖全但瑣碎。兩者相結合,確是讀書利器。

第四,開始嘗試主題閱讀。這也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推薦的。在大片撒網式閱讀的同時,我嘗試性地聚焦了一些感興趣的主題,如:學習方法、習慣養成、生活哲學、醫學等幾方面,集中批量閱讀,然後進行橫向比較。挺有意思的,一會兒也分類介紹給大家。

三、分類推薦

(一)最喜歡的幾位作家及其作品

2019年,在閱讀中最幸運的事情就是遇到了下面的幾位作家,他們分別在文學、生活哲學或歷史等方面帶給我很多指點、啟發、享受。

第一位:加西亞·馬爾克斯。

必須將他放在第一位,這位已故的哥倫比亞作家,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位,絕對的第一。幾乎買了他寫的所有作品,從自傳到小說到文學訪談錄。讀了60-70%,剩下的真是不捨得讀,留著2020年慢慢品味。

向我推薦這位作家的是一位臺灣的讀書人唐諾,他的《閱讀的故事》我當時驚為天人,立刻標記為“年度最佳”(在6月份)。雖然後來改為“年度最佳之一”,但喜愛依舊。唐諾在每一章的開篇,都引用了馬爾克斯《迷宮中的將軍》的一個段落作為前言,然後據此展開。這種寫法很新奇,但更讓我對馬爾克斯感到好奇。於是,我任由好奇心將我帶到他的自傳《活著為了講述》。這位外國老爺子,曾經的文青、北漂(也不知是不是向北漂)、飯都吃不上的二桿子記者,用真誠的文字、富有魔力的敘述方式,將我帶入了他創造的異域小鎮(其實是他的故鄉),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 《百年孤獨》,“惡名遠播”的作品,知乎上多人反覆建議——記錄名字,否則你會迷失在十幾個“奧雷里亞諾”、“何塞”......的海洋裡。聽話照做有好處。這也是我對你的建議,故事那是相當的迷人、魔幻,人名那也是加倍的魔幻。

· 《霍亂時期的愛情》、《沒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我不再贅述,只能說,沒有次品,甚至沒有二流作品。隨便讀吧。

第二位:豐子愷。

這位民國時期的漫畫家,居然還有著滲透著淡淡佛性的文學功底。讀他的散文,無需擇時,心煩時、高興時、出遊時、居家時......都能夠讓你的心立刻靜下來,品讀著幾十年前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間難得的悠閒與安逸。即使門外炮聲隆隆,哪怕是在逃難途中,老先生仍然靜心作畫、寫文。豐子愷,這是我2019年讀書的一個驚喜與偶遇。

推薦《緣緣堂隨筆》、《閒居》、《緣緣堂續筆》三冊。都是散文。

第三位:張宏傑。

其實應該推薦曾國藩,是張宏傑的一系列作品,讓我認識了這位晚清的名臣。

這裡不談曾國藩的歷史定位及評價,只談其做人做事的方法。雖相隔百多年,但讀曾國藩的家書、奏摺、書信、文章,卻絲毫沒有年代感。而其處世之道,彷彿春風化雨般融入體內。“投緣”,我只能如此形容。

關於曾國藩的書,比較推薦張宏傑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第1-3冊》,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比較全面。另外,分別讀了他和梅寒的《曾國藩傳》,中規中矩吧。

比較搞笑的一件事,是手頭有一本別人送的《成事:馮唐品讀曾國藩嘉言鈔》。對此人此書,我其實很不感冒。但正好還有一本買來的梁啟超《曾文正公嘉言鈔》。於是,我同時攤開這兩本書,比照著讀了起來。梁啟超只是摘抄,並稍作點評,沒什麼特別的;而馮唐則中西合璧,將曾國藩與麥肯錫拼接了起來,在前言中迫不及待地吐露心聲——

“整個中國的書店就找不到一本適合管理者讀的書”、“曾國藩的文字太龐雜,且沒有太多管理學基礎”、“寫完後,我要逼著三五個人仔細看,如果真懂了,世界應該能更美好一點。” 我比較難以理解,他這種心性,如何去解讀曾國藩一生推崇的”誠”、“拙”的笨功夫?

另外,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上下冊》也很可以一讀。對朱元璋性格的刻畫及明朝制度的描寫太生動了,指向性也非常強,讓你不由得不與近代的中國做出一番聯想。這點不能多說,有興趣自己去看吧。

當然還有許多優秀的作家,但我都不是成系列地去讀,還是在下面書籍推薦中再做介紹吧。另外,2018年大量閱讀其作品的兩位作家,這裡依然力薦——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感覺他們的作品,可以隨意閱讀,無需挑選。

(二)習慣類書籍推薦

其實這是心理學的一部分,但我打算單獨分出來介紹。對這個主題太喜歡了,因為它能夠讓你的日常行為很快就做出改變,效果立竿見影。

2019年閱讀了6本此類書籍,其中《習慣的力量》和《這書能讓你戒菸》是重讀(雖然《戒菸》的作者反覆強調吸菸不是習慣,而是尼古丁中毒,但我姑且還是把它歸入這一類吧)。《習慣的力量》依然經典,而第二次更認真地閱讀《這書能讓你戒菸》並做完讀書筆記後,我再次確認:這書確實能夠讓人戒菸。但我也在不停反思,為什麼有人會失敗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又繼續掏書,終於,在下面兩本書中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1-《掌控習慣》, [美] 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這本書我我排在所有讀過的習慣類書籍中的第一位,遠遠超越《習慣的力量》。

首先,這本書不學術、重實踐,且是親身實踐。很多方法都非常親民,拿來就能用。

其次,《習慣的力量》雖然開創性地將習慣迴路解剖為“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個環節,但卻將最重要的“渴求”單獨提了出來,雖然強調了它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形成一個連貫的習慣形成的步驟。就在這一點上,《掌控習慣》做出了突破,提出培養習慣的四步法“提示-渴求-反應-獎勵”,並配套四個操作性極強的原則。雖然是小小的改動,卻讓養成習慣的行為連貫起來,從而可以一步步地培養任何一個習慣。

最後,最為可喜的,是作者圍繞每一個步驟,提供了特別詳細的方法,教會你如何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

為了驗證,我用兒子做了實驗。給他設定了一個“微目標”——每天睡覺前做15個仰臥起坐。具體細節不介紹了,我只說結果:截至2019年12月30日,連續2個月左右(前期間斷過幾次),累計突破1000個。小傢伙興奮地不得了,並和我約定,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每天提高到20個。

2-《微目標》, [美] 斯蒂芬·蓋斯

其實就是圍繞《掌控習慣》中四個原則中的第二點“讓它簡便易行”展開,核心就是:目標要小,小到不可能失敗、小到你不好意思說完不成,然後通過日積月累的堅持形成習慣性動作,在此期間依靠慣性的力量提高每日的實際數量。更多心理方面的暗示與技巧這裡就不多說了,通過個人實驗,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管用。

我做了兩個實驗:第一是每天閱讀兩頁英文書(本來想一頁的,還是有些不好意思,加了一頁),第二是每天100個跳繩。第一項完成得非常理想,連續81天無間斷,44天讀完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日均5頁左右,現在正在看《密室》;第二項稍有差距,主要是天冷後,室外跳繩有些不方便。但近一段時間改為室內空手跳繩,效果還算滿意,基本上每天可以完成600-1800個左右。

(三)學習類書籍推薦

還是心理學的一種,也單獨拿出來吧。

1-《認知天性 :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2019年讀完的第一本書,2018年的讀書回顧裡提到過它。算是啟蒙吧。不多說,因為下一本書與它很像,但寫得更好。

2-如何學習-HOW WE LEARN, [美] 本尼迪克特•凱里

注意英文題目和作者,因為這個書名還有另一本,就在我的書櫃裡,還沒有讀。

這本書被我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之所以說它比《認知天性》好,是因為它不亂,也不囉嗦。作者非常有條理的逐一介紹有關大腦、記憶與遺忘、潛意識等各項最新的心理學發現,告訴讀者,學習時大腦都在幹什麼,為什麼會遺忘,遺忘的積極作用在哪裡,如何才能增強記憶(如拉開時間間隔、交替學習、更換不同地點、考試等等),最後更是將潛意識與頓悟的關係解釋得讓人拍案叫絕。讀完這本書,都有一種再上一次學的衝動。

(四)心理學書籍推薦

終於到心理學了。很遺憾大學選錯專業了。

首先推薦重讀的兩本書:

1-《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

這本書我一時不知如何評價。這本書已經讀了三遍,每一遍都感覺像是在讀新書,疑惑怎麼會有那麼多東西之前沒有讀到、讀懂呢?後來才有些醒悟,這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那種遠遠超過你的經典書籍吧。你成長了,卻發現它也在成長。高山仰止。

書中提到的非暴力溝通四個步驟其實不復雜:

第一步:觀察。要留意發生的事實,而不是你的觀點、看法。如:不是“小李是個學渣”,而是“最近3次英語考試,小李的成績都不到70分”。

第二步:感受。對於這個事實,你有什麼感受,如:高興、傷心。是感受,而不是評判或觀點,如:不是“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啊”,而是“我很傷心”。

第三步:需要。即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你自己,而非別人,才讓你有了第二步的感受。如:不是“都怪你,讓我****”,而是“我很傷心,因為我***”。

第四步: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讓我想起那句經典臺詞——“你想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

簡單吧?其實很難做到。因為情緒會控制我們。

所以,這本書我稱之為少林七十二絕技,但卻是鳩摩智的七十二絕技,因為缺少了配套的內功心法。所以,一般人(包括我在內)也許打得像模像樣,底子裡卻還是自己的那一套。我的建議是:要搭配著內功心法來看才有效果。我推薦的心法就是:《正見》與《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後面哲學類推薦時再說這兩本書吧。

2-《影響力》, [美] 羅伯特·西奧迪尼

2018年推薦過。2019年重讀。做營銷的人或反感被營銷的人,都推薦讀一讀。向經典致敬。

3-《隱藏的自我 : 大腦的秘密生活》, [美] 大衛·伊格曼

4-《誰說了算 : 自由意志的心理學解讀》, [美] 邁克爾·S.加扎尼加

這兩本書合一起推薦了。都是關於大腦、自由意志、自我的話題。很燒腦,但也很醒腦。究竟誰說了算這個話題,越想越糊塗,也越想越有意思。我對此極為著迷。大家各隨己見吧。

(五)醫學類書籍推薦

前面提到過,這一類是2019年年末時,才突然發生了興趣。之前零散地讀了幾本,如《自私的基因》、《基因傳》、《癌症·真相》,甚至《物種起源》(如果它也算醫學類的話),但都是隨機的。這次卻感覺緣分到了。

1-《最好的告別》,[美] 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

就像笑話裡說的一樣,阿圖算是醫生裡寫書寫得最好的了吧?寫的是關於衰老與死亡的話題,很沉重,與每一個人都相關;同時,文字也太美了,故事更講得讓人流淚。這本書同樣是“年度最佳之一”,算得上“好話題、好故事、好文筆”的三好書籍。當然,30歲以下的人,個人覺得應該會無感。正如書中所說:“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這只是與視角有關——你個人對於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間長短的感覺發生了變化。”

2-《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中國] 薄世寧

讀這本書,我是帶著疑問去的。我就想知道,“什麼是疾病”、“人為什麼會老”、“人為什麼會死”、“病了、老了應該如何面對”.....這本書很清晰地、以比較科學的方式給出了現代醫學的最新解答。算是一次醫學知識普及書,一點都不高冷,很通俗,很好讀。

(六)哲學/宗教類書籍推薦

首先我要聲明,我不信任何宗教,也不打算加入任何宗教或團體組織,只是個人興趣而已。

1-《正見:佛陀的怔悟》, [不丹]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019年末第三次閱讀。這本書對佛教四真諦的解讀非常簡潔、清晰,而且真誠。最後一點很重要,作者沒有避諱那些常見的“宣教”手段,如:地獄、神通等等,都對其做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四真諦中,對於”諸行無常(即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諸漏皆苦(情緒是痛苦的根源)”、“諸法無我(自我這個概念其實是虛構出來的,這一點與《隱藏的自我》、《誰說了算》中的科學解讀非常類似)”這三點都還比較認同,但“涅槃寂靜”確實很難理解與接受,至於“來生”之類的,更是難以證偽的觀點。

所以,對佛教的信仰,其實遠遠談不上,但對對幾千年前的古人,沒有任何科學的手段,憑空怔悟這樣的道理,真心佩服。

2-《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 [美] 威廉· B.歐文

這也是重讀的書籍。斯多葛哲學,是一門古羅馬時代的流行思想之一。即使沒聽過這個詞,但《沉思錄》應該都有耳聞。其作者古羅馬皇帝奧勒留,就是一個斯多葛哲學的信仰者。這門流派,核心追求是“安寧”。所以,閱讀過程暢快無比,一拍即合。

解讀斯多葛哲學的書很多,但讀起來都非常拗口(如《沉思錄》的閱讀過程簡直痛苦難言,話是沒錯,就不能好好說嗎?)。這本書則不然,作者是一位哲學教授,也是斯多葛哲學的實踐者,整合古代哲學思想後,提出了一些符合現代人思想方式的“生活哲學”——

· 消極想像:想像自己失去了珍視的人或物,從而更加珍惜。

· 控制三分法:自己不能控制的事兒少去煩心(如:明天下雨嗎?小孩兒這次考試能不能得100分),多想想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如:如果明天下雨、如果想小孩子考試得100分,我自己需要做哪些準備?)。

· 制定內在目標而非外在目標:明天的比賽能不能得冠軍是我不能控制的,是外在目標;但比賽前全力準備、比賽中全力以赴不放棄是自己能控制的,是內在目標。

· 宿命論:過去與當前這一刻不可改變,只能接受;而未來如何,這一刻自己的努力卻可以去影響。正如佛教所言:果上隨緣、因上努力。

· 自尋不適:如定期去體驗貧窮、主動放棄一些快樂,一方面避免沉溺於快樂,另一方面更加珍惜現在享有的一切。

我發現這門哲學與佛教見地特別類似,只是沒有了“來世”等宗教的見解,所以更對我的口味。如果你的人生目標也是求得“安寧”,可以一讀。

3-《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周國平 / 濟群法師

這是一本對話錄。大部分是周國平提問,濟群法師解答。所以更多的還是佛教的思想與見解。與《正見》一體兩面,算是補充閱讀。

4-《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中國] 林欣浩

5-《蘇菲的世界》, [挪威] 喬斯坦·賈德

一中一西,前者類似說書,後者則是科幻故事,但都是說一件事——西方哲學史。讀起來還挺有趣,但說實話,讀完後基本上都忘了。個人感覺,讀哲學的書籍,上來就讀史沒什麼用,會發暈,還是挑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流派的書具體來讀更好一些。

(七)傳記類書籍推薦

終於介紹到傳記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類書,比讀小說還喜歡。讀完一本傳記的感覺,彷彿又活了一輩子,只不過是活在別人的身上。

1-《活著為了講述》,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第一本,當然是馬爾克斯的自傳。已經介紹過,不囉嗦了。

2-《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Educated》, [美] 塔拉·韋斯特弗

一個美國小姑娘的自傳。對於名人推薦,我一向不太感冒。但這本比爾蓋茨推薦的書,確實值得一讀。我用了2天、8個半小時讀完,中間幾次合上書,平復心情後,才能繼續讀下去。

面對書中如此偏執的父親、如此禁錮心靈的家庭,我不自禁地把自己帶入其中,想象著如果我是那個小女孩,會如何反應、如何反抗、如何逃脫。同時,更反思自己深信不疑的那些信念、信仰、真相,真的是對的嗎?會不會是自己的一種偏執或偏見呢?書中的父親,不也是如此堅信自己的信仰嗎?如果我是這個父親,我會懷疑自己的信仰嗎?恐怕未必。看到書中女孩通過一次次的掙扎、一次次的懷疑,最終倚靠著讀書、受教育這條解救之路,飛出了禁錮自己的家庭和那座心中的聖山,真是暢快無比。讀到最後一頁,發現寫完了,也真是有一種依依不捨,甚至失落失望的感覺。

友情提示:閱讀體驗很複雜、閱讀過程很辛苦。

3-《成為:米歇爾·奧巴馬自傳》, [美] 米歇爾·奧巴馬

前第一夫人的自傳,讀完後一聲長嘆:“真是學霸!” 誰再說讀書無用,看看人家奧巴馬兩口子。要出身沒出身,要人脈沒人脈,硬生生讀出一條血路。

書很厚,480頁,40萬字,分了9天、13小時讀完。文筆很好,不愧是律師出身。

4-《我是沃茲 : 一段硅谷和蘋果的悲情羅曼史》, [美]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其實江湖傳聞,蘋果真正的技術大牛不是喬布斯,而是這位仁兄。喬布斯是商業奇才,但技術一般,在書中屢屢被作者鄙視。

畢竟是科技男,這本書的文字很平實,簡單直接,但自有一股硬朗的風格,同時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品讀蘋果、品讀喬布斯。而且,談到信任,我更會投沃茲一票,而非喬布斯。那位老兄雖然信佛,但估計學偏了。

5-《阿加西自傳》, [美] 安德烈·阿加西

對於網球,連規則都摸不清的我,基本無感。但至少還是知道幾個頂尖球員的,女的有格拉芙,男的就是阿加西。而這兩位,居然還是兩口子,都出現在了這本書中。

阿加西,如果不是網球,估計也就是一個問題青年+街頭混混了。是網球成就了他,但也是網球控制了他的一生。書中他直言,自己痛恨網球,但卻離不開網球。這本書的另一個主角其實是他的父親,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從小以最為嚴酷的方式訓練子女,父子之間永遠是冰冷冷的對話,功利代替了親情。信服成功主義的人,不知如何感受阿加西對網球的痛恨。他成功了,但也失敗了。

這本書也讓我聯想到另外一本關於教育子女的書《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書中的虎媽,如阿加西的父親一般訓練女兒練琴,現在看,女兒算是成功了,可從小到大的十幾年都是為了未來的幸福做準備嗎?不好說,不可說,見仁見智吧。

6-《風雨哈佛路》, [美] 莉絲·默裡

看過電影,這次把書也讀完了。感覺書中要囉嗦一些,但更真實一些,而電影因為時間所限,刪減了很多悲慘的經歷。與《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類似,都是通過教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還算勵志,還算可讀。

7-《當幸福來敲門》, [美] 克里斯·加德納

這本書,堪稱催淚彈。當年在小屋床邊看電影時,就被它催過一次淚;這次,有了孩子後讀它,再次淚奔。中年男人的所有困苦,書中一一道出。讓我忍不住想起周星馳的那句臺詞——“誰能比我慘!”

友情提示:願意一讀的朋友,特別是父親,建議選個沒人的地方。

8-《契科夫的一生》, [法] 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

偶然翻到,短而精緻。對契科夫不關注的朋友,可以忽視。

9-《詠春六十年》, [中國] 梁紹鴻

作者是李小龍的好友、同門,更是葉問的第一個私家授課弟子(上門教授武功)。在《一代宗師》電影拍攝期間擔任詠春拳的顧問,教了梁朝偉兩年的詠春拳。

老爺子武功好不好我沒見過,但書真的寫得夠大膽的,放在舊社會,估計都得被逐出師門了。真敢寫啊!看得我都快坐不住了,可想到自己這身子骨,嘆了口氣,又坐了下去。兒子又不喜歡習武。可惜了。

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曾經做過武俠夢的朋友。

10-《上學記》, [中國] 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撰寫

從沒聽說過這位老爺子,看完後也不想去打聽。但對於這位經歷戰亂,但處亂不驚,於西南聯大求學,後半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人,由衷的喜歡,他身上自有一股靜氣。

書是口授整理,所以讀起來很親切,大半是戰爭期間在西南聯大學習時的親身經歷,也提及了聞一多、馮友蘭等很多大師的軼事。非常適合在某個下午,泡上一壺茶,慢慢品讀。

11-《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 [俄] 格拉寧

12-《特羅洛普自傳》, [英國] 安東尼·特羅洛普

兩本老書,但對我影響巨大。再次重溫,親切依舊。

(八)讀書類書籍推薦

這是關於如何讀書的書,算是工具類。2019年讀了不少,挑特別喜歡的推薦三本。

1-《閱讀的故事》, [中國臺灣] 唐諾

這位仁兄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讀書人”(自稱),以書為索引(《迷宮中的將軍》),以書薦書(我抄錄下書名的推薦書籍就有69本),以優雅的文筆,將讀書那點事兒娓娓道來,與讀者交流為什麼要讀書?如何選擇你的第一本書?沒空讀書怎麼辦?讀不懂、記不住怎麼辦?應該讀哪些書?......都是一個讀書愛好者最關心的問題,並以一個書蟲的身份給了你最貼心的解答。

讀完這本書,有兩個感覺:讀書真好;還是讀得太少了。

2-《我們怎樣讀書》, [民國]範壽康 編

這是一本文集,是民國期間許多大師關於為何要讀書、如何讀書的一些建議。很喜歡其中梁啟超、胡適、豐子愷的幾篇文章。

3-《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前面提到過一些。最有收穫的就是一點:思維導圖。其他方面,不是特別感冒。

題外話:這本書的塑料書皮很棒,我尋遍網絡也沒找到哪裡有賣的。如果誰碰巧知道了,告訴我一聲。不勝感激。

(九)管理類書籍推薦

2019年只讀了一本還算不錯的好書,其他都是重讀。

1-《直奔標竿》, [美] 華理克 Rick Warren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的牧師。別小瞧他,他在美國加州的一個小縣,從零開始籌建,將當地教會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教會之一。整本書就說了一件事:如何做持續有效的組織發展。核心主題就是:以目標為導向。現在知道這本書誰最應該看了吧?

雖然裡面有很多“主啊!”之類的宗教描述,但讀的時候或者可以忽略,或者可以代換(比如我,就把《聖經》代換為《基本法》,把“招聚群眾”代換為“增員”,把“團契活動”代換為“團隊活動”......)。除此之外,談的都是如何制定並落實目標、如何在社區接觸與發展會眾、如何設計敬拜與聚會、如何組織培訓,甚至包括如何選擇音樂。這個牧師,絕對是一個營銷高手。

2-《贏》, [美] 傑克·韋爾奇 蘇茜·韋爾奇

3-《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美] 安迪·格魯夫

4-《原則》, [美] 瑞·達利歐

5-《窮查理寶典》, [美] 彼得·考夫曼 (編)

這四本都是重讀。2018年也都推薦過。繼續推薦。

(十)文學/小說類書籍推薦

2019年閱讀的大頭。其實,這也是讀書這件事的樂趣所在。這類的書讀了太多,選擇起來也比較燒腦。最後,挑了10本書,不分先後,都很喜歡。

1-《萬萬沒想到:西遊記可以這樣讀》, [中國] 李天飛

書名稀碎,但內容出乎意料的好。這位作者不顯山不露水,卻是一個牛人。2014版中華書局的《西遊記》,據說就是他花費了六年時間,參考了一千多種文獻,最終做的校注。估計自己還是不滿意,乾脆另起爐灶,再寫一本單獨的校注。

其實自己讀《西遊記》時,就有許多困惑。比如:

· 孫悟空為什麼大鬧天宮時厲害得不要不要的,結果取經時天上隨便下界個妖怪把它治得服服帖帖?

· 李靖又不是皇帝,他兒子哪吒為什麼叫三太子?那金吒、木吒為什麼不叫大太子和二太子?

· 真假美猴王中,六耳獼猴到底是誰?從哪兒蹦出來的?為什麼它也有金箍棒?

· 紅孩兒的爸爸到底是誰?和太上老君到底有沒有關係?哈哈哈

......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就不透露了。最為可貴的是,這個作者的解答是考據型的,即有理有據,而非自己的主觀想象。所以,給出的答案讓你心服口服。

2-《查令十字街84號》, [美] 海蓮·漢芙

這本書有多好嗎?其實一般。就是一個美國落魄女作家,與一位英國二手書店的掌櫃的之間關於買書、賣書的通信集。一來一回,整整二十年的時光。但是,字裡行間,卻滿是兩位愛書但又窮苦之人對於書的深厚感情。

這本書其實是三刷:看了一遍電子書,不過癮,下載電影又看了一遍,還不過癮,買來實體書再看了第三遍。

最末一封書信更是讓人一聲長嘆,心酸不已。是作者寫給去英國的友人,“賣這些好書給我的那個好心人已在幾個月前去世了......但是,書店還在那兒,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3-《活著》, [中國] 餘華

4-《看見》, [中國] 柴靜

這兩本書一起推薦,可能比較奇怪,因為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但對我來說,自有一種緣分在。有一些書,我是不捨得看,買來攢著,打算挑個黃道吉日開封,算是給自己一點獎勵,比如傳記《誰與爭鋒》(大鳥博德vs魔術師約翰遜)、唐諾的《重讀:在咖啡館遇到14個作家》等等;而有些書我是猶豫著,既想讀,又不敢或不太情願現在就讀,總覺得時機未到,就比如這兩本。

《活著》,聽說很慘,非常慘!媳婦兒就勸我不要讀,說影響心情。我2018年就屯著它,等了一年,終於有一天,感覺醞釀成熟,翻了開來。果然不假。沒見過這麼作的人,也沒見過這麼倒黴的人。前1/3是自作自受,恨得牙根兒癢癢,後2/3是不忍責備,看著他一個一個掩埋了自己的親人。在書中空白處,我寫下這麼一段話:

“有沒有找到意義,人都能活著,也都會選擇活著,這是人的本能。而意義,猶如餐桌上的一道好菜,有它,吃得過癮一點,沒它,饅頭鹹菜也能充飢。” 我想,還是吃得過癮一點好吧。

《看見》,我每天都掃它一眼(書脊),但從來也沒抽出來翻過。對於柴靜,我有著本能的一種抗拒,總覺得有作秀的成分,但也覺得她說了一些真話。很矛盾。我怕這本書會影響我的一些判斷,所以遲遲未動它。年末時,覺得差不多了,翻開後看到前言,就感覺緣分到了——“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 整本書就說了一件事:事實與真相。一個態度:中立且客觀。這本書很對我的胃口。可惜書的質量一般,看到最後一章,居然散架了。捨不得扔,因為在書中寫了許多心得,只好另買一本新的,哥倆兒肩並肩立在書架裡作伴。

5-《小城畸人》, [美] 舍伍德·安德森

2019年酷愛短篇小說。下面幾本都是此類。

舍伍德這個作家很陌生,但這本《小城畸人》卻一下子征服了我,讓我沉浸在這個俄亥俄州溫士堡小鎮上。所謂畸人,並非身體有殘疾,而是偏執於“真理”——自己認為的真理,且這輩子只遵循這一“真理”而活著的人。沒有妥協與折中,更不退讓,也就是所謂“過猶不及”之人。大概20個左右的偏執狂,構成了小鎮的畸人軼事,讓你忘記了年代感,沉浸其中,思索人性的本質。

6-《十一種孤獨》, [美] 理查德·耶茨

這本書一點都不主流,而且毫無正能量,雖不是向傷口裡撒鹽,但卻是將濃瘡徹底擠破,毫不遮掩。所以,這是一本描寫普通人孤獨、絕望的書,結尾沒有驚喜,沒有希望,沒有溫情,只是赤裸冰冷的現實——人生不是隻有成功,更多的是失敗。整本書充斥著一股涼颼颼的幽默感,讓你咧了咧嘴,卻笑不出來。

不喜歡這類題材的可以繞過。

7-《羅生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 [日] 芥川龍之介

我個人認為,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寫小說的人中,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好比毛姆。

這本書版本很多,我感覺“果麥”的黑皮版很不錯。

8-《山月記》, [日本] 中島敦

這本書很有意思,都是從中國的古代傳說、故事中選取題材,自行創作。最喜歡其中沙僧的兩篇,描寫沙僧遇到唐僧之前在河底的生活與人生困惑。特別難得的是,作者毫不生硬地加入許多哲學的思考,將沙僧描寫成一位追求人生意義而無果的妖怪,而將河底的群妖描寫成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般的諸子,各種哲學流派信手拈來。

9-《斯通納》, [美] 約翰·威廉斯

非常厚,但一口氣讀完的美國小說,對一生追求學術、但工作、愛情雙雙不得志的老教授,感到由衷的敬佩與惋惜。雖有種種遺憾,但他仍然選擇平靜而充實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波瀾不驚。

10-《三體1-3》, [中國] 劉慈欣

我以為我讀過了,後來才知道之前讀的不過是《三體1》,後面還有厚厚的兩本呢。

這套書,讀得太過癮了。讀到興奮處,忍不住給兒子從頭講了一遍,他也興奮起來,居然也要讀,被我勸住了,告訴他慢慢來,我的書就是他的書,不急,還是先看看《安徒生童話》之類的吧。

書的內容就不囉嗦了,大家應該都看過,至少聽說過。

(十一)最後一本——奇書

按照2018年的慣例,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奇書。選了好久,最後想到了它,感覺當之無愧——

《死亡的故事》, [美] 大衛·伊格曼

俗話說,“科學家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這位老兄,貨真價實的一位美國腦科學家,曾擔任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是位大牛。但大牛也有不正經的時候,比如這本《死亡的故事》,腦洞就開得特別大。

估計每個成年人都思考過一個問題——“人死後,到底會去哪裡?” 進而想到,“有天堂地獄嗎?” “有神仙鬼怪嗎?” “有來生轉世嗎?” ......

而伊格曼,則走得更遠了幾步。

他虛擬出了40個死後的世界,你想到的,他計都想到了,你沒想到的,他也想了許多。開篇就是硬菜——《總和》,摘抄一段原文給大家看看:“死後,你會重溫所有的人生經歷。但這一次,所有往事將重新洗牌,以新的順序上演,性質相同的經歷集中到一起。你花兩個月的時間在家門前的馬路上駕車穿行......在馬桶上翻閱雜誌,這樣度過5個月......在劇痛中度過27個小時......花6天時間來修建指甲......”

看得我直起雞皮疙瘩。這40個不一而同的死後世界,用過癮已經不足以形容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四、2020年讀書計劃

最後,簡單聊一下自己2020年的讀書計劃。雖然不一定能夠實現,但目標還是要有的。

我希望能基本保持一個月10本書的節奏,完成100-150本書的閱讀。爭取在80歲,用4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4000本書的閱讀。破萬卷是沒戲了,時間不夠了。

我希望能夠讀完2019年沒來得及讀的一些書,包括:

1-心理學類書籍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

· 《動機與人格》

· 《烏合之眾》

· 《思考,快與慢》

· 重看《少有人走的路1》

2-傳記類書籍

· 《維特根斯坦傳》

· 《狄更斯傳》

· 《達芬奇傳》

· 《巴爾扎克傳》

· 《三仲馬傳》

· 《毛澤東傳》

· 《漫漫自由路》

· 唐浩明的《張之洞》

· 重看《鄧小平時代》

3-文學與小說類書籍

· 《夢田隨筆》

· 王小波系列

· 魯迅的小說與雜文

· 梁啟超的幾本書《梁啟超家書》、《梁啟超演講集》、《梁啟超集》

· 《曾國藩家書》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幾本小說

· 《三國演義》

· 《120回的水滸傳》(今年看完了金聖嘆點評的70回本)

· 《1984》,算是《美麗新世界》和《動物農場》的一個繼續

4-古典著作

· 《論語》(今年看了一半)

· 《老子今注今譯》

· 《傳習錄》

5-宗薩蔣揚欽哲的其他幾本書

· 《人間是劇場》

· 《不是為了快樂》

6-米蘭·昆德拉的幾本書

·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 《不朽》

7-科學類書籍

· 《上帝擲骰子嗎》

· 重看《自私的基因》


就寫到這吧。明年再聊。

2020年1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