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爲何不葬?

非夢王子


我說一下我的看法,拋磚引玉!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一看孝莊的陵寢地清東陵,你會發現孝莊太后的陵寢建制,是非常的奇特,因為這個陵寢地大大的超過了祖制!比如陵寢殿裡,雕刻著龍九子之一的螭首,這可是皇宮裡面才能出現的雕刻,但是在皇后陵裡,能出現可還是首次。大殿用的是重簷廡殿的頂,這個廡殿頂可是古代帝后建築中最尊貴最頂級的形式了,沒有之一!而圍牆也是雙重的!



之所以沒有與皇太極葬在一處,按照史書的記載,是因為孝莊臨死之前囑咐對康熙皇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所以孝莊死後,康熙只好先把孝莊,一直住的慈寧宮的五間殿拆了,全部運往在孝陵,按原樣重新建造了一座宮殿,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因為孝莊生前多次跟康熙說自己很喜歡這個宮殿。



其實吧,康熙跟自己的奶奶孝莊,感情太深厚了,太深厚了。最早康熙登基成為皇帝時才八歲,父親又過世的早,只有自己的奶奶孝莊太后,對康熙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同時又為康熙出謀劃策,擔當了謀士的角色,為康熙之後將皇權穩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孝莊自己本身又不貪戀權利,不像慈禧,連兒子的年號都叫——同治,就是一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自己治理!說同治偷偷出去逛窯子,慈禧不知道,我不相信,這是故意的玩物喪志,正所謂,欲想取之,必先縱之!話題扯回來,所以,康熙對孝莊的感情是特別深厚的。而康熙又是個孝子,他覺得怎麼弄都不合適,要把孝莊的陵寢弄得頂級頂級再頂級!

所以,給自己的奶奶建造的陵寢方案,康熙是看一個不中意,看一個不中意。皇帝的陵寢是生前就開始建造,皇后是死後先選地,再建造。於是只能先把孝莊的棺槨,停在了宮殿中,等選好了陵地,建造完宮殿後,再讓孝莊入土為安,只不過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其實是孝順的康熙皇帝,是實在不知道該怎樣安排自己的奶奶。



後來,等康熙駕崩,雍正即位。給康熙陵寢已經確定了,就是景陵地宮,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日子定為九月初一下葬,可是孝莊太奶奶還沒有地呢! 八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應該給孝莊文皇后建陵,剛剛即位雍正面臨的是,父皇康熙沒解決的問題,自己來解決,萬一出問題就成了不孝子孫了,再加上,一直傳言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雍正能不如履薄冰嗎? 就讓大臣們先肯定孝莊的英明果斷,然後,再提到孝莊的遺囑,就決定在孝莊棺槨所在地,暫安奉殿建陵!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將孝莊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這就是一放三十七年的原因!


雪擁藍關馬不前123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評價卻截然相反。

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緒、溥儀兩代帝王,一生戀棧權力,罵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個是孝莊太后,她培育出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尤其一手將8歲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養成了一代有為明君,並懂得放權退居幕後,口碑卻是令人稱讚敬佩!

孝莊文皇后 (畫像)


說到“孝莊太后”這個歷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並不陌生,國內不少清朝古裝劇,對一代女強人孝莊的演繹也是淋漓盡致。比如她是電視劇《孝莊秘史》的大玉兒,與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愛恨情仇,被演繹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孫子康熙嘴裡的“老祖宗”,關鍵時刻總是能跳出來,震懾穩定朝局!(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孝莊太后何許人?

孝莊,即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權後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實行“聯姻和親”政策,結成政治同盟。13歲的布木布泰(即後來的孝莊)和她的親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

皇太極稱帝后,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莊妃並沒有受到皇太極的專寵。皇太極死後,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爭奪皇位無果之下,陰差陽錯的,6歲的小娃娃福臨即位(莊妃和皇太極所生之子),成為順治帝,莊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

後來,順治帝福臨英年早逝(一說出家為僧,尚存爭議),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孫相依,擔負江山

順治帝遺命,8歲兒子玄燁繼位登基,並給幼主安排了顧命大臣。



彼時,內有鰲拜日益專權之趨勢,外有三藩隱患之憂,孝莊太后與幼小孫子康熙,可謂是臨危受命,“祖孫組合”肩負起了大清江山。此後,身為祖母(奶奶)的孝莊,一直在臺前和幕後幫襯著孫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燁,自小在祖母孝莊身邊長大,經常受到祖母孝莊的教誨和調教,孝莊也十分疼愛這個聰明而古靈精怪的孫子。


而康熙帝是個孝子,對待祖母,也至為孝順,對這個有時和藹可親、有時又嚴肅莊嚴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孫之間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謂祖孫情深。


孝莊死後,37年不下葬之謎

康熙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孝莊太后病危,孫子康熙帝日夜不離,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哀求折損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順,可為何祖母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倫之理,對親人盡孝,生前“待親孝順”,死後“入土為安”,讓死後的親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種天大的孝順。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呢?

按照滿清祖制,孝莊死後應該要和葬在盛京(今瀋陽)的丈夫先帝皇太極合葬。當然,古時歷來就有“夫妻合葬,婦死隨夫”習俗,即“生前同屋,死後同穴”,也一種團圓夙願。

那麼問題來了!孝莊死在北京,而皇太極陵墓遠在盛京(今瀋陽),況且滿清入關已久,關外皇太極陵墓也已安葬多年,古時觀念:卑不動尊。孝莊位卑於太宗皇帝皇太極,是否要勞師動眾的開封破土、開墓合葬?這給以孝道治天下的康熙帝,出了個不小的難題。(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不過,孝莊太后臨終有一道懿旨:

史載,孝莊臨終前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遺願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動尊,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孝莊不願去驚動他。二是如果在關外皇太極墓旁另建墳塋,既勞師動眾、太麻煩了,也不符合“合葬之義”。三是留戀自己兒子和孫子(順治、康熙父子),不願意遠去關外,只想墳墓離兒孫近。

總之,一句話:孝莊遺願要求自己死後,不跟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


懸而未決,雍正解決

康熙帝只能遵從祖母遺願,將孝莊生前棲身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了,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行宮,稱“暫安奉殿”,孝莊太后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封閉殿門。但是,康熙帝終其一生,一直到駕崩,祖母孝莊的陵寢問題也是一直懸而未決。(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莊與皇太極成婚一百週年,曾孫雍正帝才把孝莊的暫安奉殿,重新動工修建,改為昭西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孝莊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單獨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間對“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說法有幾種,比如一說“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多爾袞,沒臉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二說孝莊不願跟丈夫合葬,是因為她內心深處,一直愛著多爾袞等等,關於這些傳言,親愛看官朋友們,姑且聽聽就好。


峰子奇觀


關於清朝的兩個女人,一個開啟了清朝的盛世,一個結束了清朝百年時光。前者流芳千古,後者萬人唾罵。一個是孝莊太后,另一個是慈禧太后,兩人都有著太多的故事。

▲配圖

孝莊太后心酸歷程,年幼出嫁,輔佐兩位帝王

孝莊太后從13歲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直是過得小心翼翼。用了幾十年時間,終於在後宮坐穩,沒想到皇太極突然駕崩,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亂。在那樣的情況下,退一步就是死,孝莊太后準備破釜沉舟,聯合多爾袞等人扶持福臨登基。

雖然福臨當上了皇帝,但是還要受到多爾袞的制肘,畢竟皇位是他扶持上來的。沒想到福臨不爭氣,好不容易熬到多爾袞意外身死,他卻要鬧著去出家。孝莊太后最後實在是沒辦法,只好再扶持年幼的康熙登基。

順治皇帝在位時,是滿清入關的第一代,一大堆爛攤子等著去收拾。康熙登基時,雖然有所改善,那是對十歲不到的康熙還是很為難。四大輔臣處處為難,三藩虎視眈眈。孝莊又輔佐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才開始放手讓康熙去做。

▲孝莊與康熙

如果孝莊太后想做武則天,簡直是太容易了。當時他沒有選擇如此,那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獻給清朝三位皇帝。在封建社會身為一個女性,他承擔的太多。

孝莊太后去世,屍骨懸棺37年,只因為一句話

1688年忙碌了一輩子的孝莊太后病逝,全國上下陷入哀痛之中。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在十幾歲的時候母親去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孝莊太后在照顧。康熙跟孝莊太后的感情不是一般的好,孝莊太后生病臥床期間,康熙除了處理政務,每天都要來看望他。

孝莊太后臨終之前,對康熙囑託道: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與康熙劇照

其遺囑的意思是說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而根據卑不動尊的傳統,現在不適宜重新開棺合葬。而如果另外再造墳塋,未免太過勞民傷財。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順治,不忍心離他太遠,就葬在他陵寢附近吧。

雖然孝莊太后是好意,但是實在是為難住了康熙。如果按照習俗來說,孝莊太后應該與皇太極合葬。但是他又不願意違背祖母的遺囑,那就和父親順治合葬?但是陵中最尊貴的位置已經留給了順治,孝莊太后下葬的話太委屈了,康熙也會留下話柄。

一時想不到好的辦法,就只能暫時把孝莊太后安置到“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放了37年,一直到了雍正登基,才真正有了陵寢的下落。為何孝莊太后如此執拗?非不願意和皇太極下葬!


孝莊太后難言之隱——與多爾袞的故事

孝莊太后比多爾袞大了一歲,她原名是布木布泰,最初入宮是為了投靠姑姑哲哲,剛剛13歲的布木布泰就這樣與多爾袞結識。兩人同住一個屋簷下,13歲在現在看來很小,當時已經是適合出嫁的年齡了,兩人也是第一次互生情愫。

但是步布木布泰還是因為政治因素,嫁給了皇太極。等到皇太極駕崩的時候,已經育有三女一子,兒子福臨也是六歲了。而多爾袞也是今非昔比,手上掌管著部分八旗。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他往哪邊倒,哪邊就有可能獲得皇位,甚至是他自己都可以。

雖然他有很多的選擇,最後還是支持布木布泰的兒子坐上皇位,而他則是以福臨年幼為由,做起了攝政王。但是他的名字由一開始的皇叔攝政王,到後來的皇樹父攝政王,再到最後的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多爾袞不僅是想做攝政王,就是想去做福臨的父親——太上皇。再加上之前扶持登基一事,外界有傳言孝莊太后與多爾袞有不清不楚的關係。 兩人到底有沒有關係?

多爾袞與孝莊太后關係的猜測

其實我認為有很大的可能,但是不是外界所傳:因為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他才開始支持福臨登基。而應該是多爾袞為了權宜之計,選擇暫時支持福臨登基,待到以後見機行事。但是為了爭取暫時支持,孝莊太后肯定要有所犧牲。

多爾袞當時權利雖然大,但是想獲得皇位並不容易,旁邊還會有其他八旗不會同意。他希望藉助孤兒寡母的孝莊母子,先耗死其他幾旗。他坐上攝政王后也確實如此做法,與自己敵對的幾個旗主先後被撤職。


▲配圖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多爾袞在一次狩獵當中,不小心跌下馬背就摔死了。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部成為了福臨的嫁衣。在他死後的第二年,之前的手下蘇克薩哈更是舉報其有越位嫌疑,福臨將其在下葬三個月後挖出鞭屍。

多爾袞能夠扶持福臨登基,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不管他是什麼心思。畢竟死者為大一切都要蓋棺定論,但是將其挖出鞭屍則是太過了。況且多爾袞死於1650年,福臨剛剛親政沒多久,後面必然有著孝莊的影子,她這是恨多爾袞。

所以說孝莊太后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原因也很明顯了,是因為她知道自己不潔,無顏去見皇太極

▲配圖

雍正登基之後,就有大臣開始上書,要為孝莊太后修建陵寢。雍正小時候也是被孝莊太后抱著溜過彎,對於祖奶奶感情也不淺,父親都沒處理好,到自己這裡也要萬般小心。

雍正在權衡利弊之後,把所有大臣叫來一同商討。先是歌頌了孝莊的豐功偉績,繼而點出這麼多年大清朝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放置的地方是塊寶地,索性就在暫安奉殿建造陵寢。

懸棺37年時間之久的孝莊太后,如今總算是有了著落。


史之策


康熙二十六年,年過古稀,已經75歲的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孝莊太后離開了人世。孝莊太后並沒有與夫君皇太極合葬在關外的昭陵,而是要求葬在別處,什麼地方呢?就是盛京之西的昭西陵。這一個不合情理的遺言,成為多方猜測的一個緣由,也在人們的腦海中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孝莊太后在康熙年間更是始終沒有得到安葬,直到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為康熙服喪27個月後,才正式動工將孝莊太后葬在了昭西陵。



按史書上的記載來說,是因為孝莊太后在臨終前跟康熙說太宗皇帝皇太極陵寢與孝端皇后安葬已久,不能因為自己就輕易動土木,自己心中有時時刻刻惦記著順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她希望把自己葬在順治孝陵附近,也就是在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這樣和順治康熙的距離就更近。康熙皇帝為這個問題而煩惱,因為這樣的說法讓當時的人難以信服,而且難以堵住悠悠眾口,所以孝莊太后的梓宮就停在了順治帝孝陵的旁邊,沒有安葬。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入土為安的傳統喪葬禮節,但是康熙卻30多年沒有埋葬自己的祖母。即使因為問題棘手,也不至於這樣子。雍正給出的理由是康熙和祖母的感情太深了,不忍心下葬。因為康熙在孝莊太后逝世以後,準備在宮中為祖母守喪三年,這朝中大事誰管啊,所以朝臣反對。但是康熙也堅持為孝莊帶了兩年孝。


這件事不得不引起了多方的猜測。其中大多數人認為的就是因為多爾袞事件。我們都知道,愛新覺羅·福臨入關登基為順治帝,是靠著多爾袞擁力的。順治登基以後,多爾袞為攝政王幾乎全權掌管,國家大事。多爾袞靠著自己的關係,更是手握五旗兵力,誅殺了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豪格,甚至自命皇父,離造反就隔了一層紙。那麼這層紙是一直是由誰保護的呢?相傳就是由孝莊太后從中周旋,保住了自己兒子福臨的江山。更何況人算不如天算,39歲的多爾袞,在一次狩獵中不幸落馬而亡。


世俗禮法早已將孝莊太后與皇太極隔離。“太后改嫁”也是一直流傳的清宮四大奇案之一。照這種說法從名聲和身體上,孝莊太后已非貞潔之人。這前前後後的事情經過,孝莊皇后所承受的苦難,誰能知曉呢?我們不難猜測,大概只有康熙心裡最明白吧。多少愧疚之心,多少對祖母的依戀和緬懷,多少敬佩,大概都融化在這30多年的孝莊太后死後陪伴中,直到自己也隨祖母同去。


紅雨說歷史


明朝的皇陵比較集中,即現在的明十三陵(唯有明太祖朱元璋除外)。但清朝的皇陵卻比較分散,除了東陵、西陵外,還有關外三陵。

關外三陵在東北的盛京附近,安葬著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幾個祖宗。

其中,皇太極的陵寢叫做“昭陵”。

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妃嬪。按照禮儀,孝莊死後,理應葬入昭陵。

但孝莊太后死前留下遺言,不入昭陵。對孝莊一直孝敬有加的康熙皇帝自然只能照辦。

孝莊為何不願意葬入昭陵呢?她自己的說法是“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爺倆,因此不願意葬入遙遠的昭陵,而希望和順治、康熙安葬在一起,也就是葬入順治陵寢的所在地——東陵。

這可能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有二:

第一,孝莊為了維護順治的江山,曾忍辱下嫁多爾袞。這對皇太極來說,是背叛。她自然不願意在死後面對皇太極。

第二,滿清入關之前,實行火葬。在關外三陵中,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是火葬後安葬的。孝莊可能不願意火葬,因此不願意葬入昭陵。

康熙死後,雍正才按照康熙的囑託,在雍正三年將孝莊太后正式安葬,其陵寢就在順治和康熙陵寢的附近。

前面我提到,清朝還有一個西陵。西陵的開闢者,正是雍正皇帝。

雍正為何要重新開闢一個西陵呢?一直以來有一個謠傳,說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明,他死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父皇康熙,因此不敢與康熙一起葬入東陵,只得重新開闢了西陵。

當然不是這樣。

事實上,雍正開闢西陵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對東陵的選址不太滿意。

當初,他也派人在東陵勘測過墓址,甚至已經破土動工了。可是突然發現,地質條件太差。陵寢的主體是地宮,需要挖進去。如果地質條件太差,坍塌了咋辦?

另外,風水先生也推波助瀾,說東陵的風水並不太好。

於是,雍正就徹底拋棄了東陵,派人重新選址,最終選定了西陵的所在地。於是,就在那裡修建了陵寢。

之後的清朝皇帝們,本來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要在東陵、西陵之間輪流安葬。比如,乾隆就安葬在了東陵,他的兒子嘉慶則安葬在了西陵。

可是到了後來就亂套了,基本是皇帝在東陵、西陵之間自由選擇。


趣談秘史


孝莊太后即孝莊文皇后,清朝著名賢后,先後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帝王,為清王朝定鼎中原和穩固統治做出了重要貢獻。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布和之次女,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當時是與她的姑姑哲哲一起嫁給皇太極的,哲哲為大福晉。

孝莊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不受寵,她的親姐姐海蘭珠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後宮,就連林丹汗的遺孀在嫁給皇太極後,地位都要比她高,如囊囊大福晉在冊封妃嬪時名列第三,而孝莊僅名列第五,受封次西宮,稱為永福宮莊妃。在這個方面來說,孝莊應該是痛恨皇太極的,每一次新人入宮都將她的地位一再降低,這也是她留下遺言不願與丈夫合葬的重要原因。

孝莊雖然不受皇太極的喜愛,但崇德三年卻發生了一件事情令她的命運發生了重要轉變。這年的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孝莊在永福宮生下皇九子福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極駕崩,經過一番明爭暗鬥,多爾袞推舉福臨即位,定年號順治,孝莊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她的姑姑哲哲尊為母后皇太后,兩宮並尊。

一年之後,清軍揮師入關,順治皇帝成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遷都北京,平定全國,減免賦稅,與民生息,每一件都是關乎社稷江山的大事,在這段時期,孝莊太后周旋在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皇帝之間,穩定統治,安定人心。多爾袞死後,順治才真正掌握實權,統治天下。

順治皇帝駕崩後,孝莊太后榮升太皇太后,開始輔佐孫子康熙,在康熙帝親政後剷除鰲拜,平定三藩的重要時刻,孝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康熙掌權鋪平了道路。康熙與祖母的關係非常融洽,因其生母早逝,孝莊承擔了大部分母親的角色,康熙對孝莊的評價很高: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二十五日,孝莊太后逝世,享年75歲,臨終前對康熙說:“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謹遵遺命,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此後,康熙帝前往東陵祭謁暫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此可見康熙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孝莊太后這一安放就放了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成為清東陵風水牆外最高規格的墓葬。

孝莊太后為何停屍三十七年不下葬,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康熙與祖母的感情使然,不願早早將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莊的遺言違背祖制,使得康熙帝不好處理。按理來說,后妃理應與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處也應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園寢。但皇太極安葬在盛京(今瀋陽),而孝莊的遺言既不想與丈夫合葬,也不願回盛京。康熙帝陷入兩難的選擇,只好將這個難題拋給後人來解決。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1】

孝莊太后的一生,見證了太多東西。

孝莊太后起初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本來是做不成太后的,而偏偏皇太極死後,清朝朝廷為了均衡皇太子的長子豪格和實權派多爾袞的勢力,於是採取折中主義原則:那就是,擁立一個小孩子當皇帝,這樣,可以堵住了豪格的多爾袞的嘴巴,也防止了雙方任何一方的做大。

於是,孝莊的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做了皇帝,當然,到最後,多爾袞依舊消滅了豪格的勢力,掌握了大權。

民間有傳說認為,孝莊為了穩住多爾袞,於是嫁給了多爾袞,這說法想必不是空穴來風。

【2】

孝莊太后,熬死了皇太極,熬死了多爾袞,還熬死了順治帝,並且,到了她孫子康熙帝登基幾十年後,才去世。

孝莊太后臨終前表示,自己不打算和皇太極合葬,因為這就意味著要挖開皇太極的陵寢,但是,怎麼處理太后的屍體,康熙在位期間,始終沒找到合適的辦法。

終於,康熙駕崩了,雍正帝登基以後,才開始著手解決自己曾祖母的安葬問題——此時,老太后的屍體,安放在一座行宮裡,已經整整37年了。


辰州觀海


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當權,執掌天下大局者有呂雉、武則天、孝莊太后、慈禧太后,其他三人均為後世所詬病,唯對孝莊太后世人讚賞不已,敬重有加,有口皆碑。

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女政治家死後本應該入土為安,卻在宮中停屍37年,何故?康熙為何不下葬他敬重的祖母?

一、至孝:不願忤逆祖母遺願

有書君覺得這是孝莊太后的遺旨給康熙大帝出了個大難題。我們且來看看遺旨的內容: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份遺旨三句話,孝莊太后表達了三個願望:一是因為卑不動尊,不便與皇太極合葬;二是不願勞師動眾,另起墳塋;三是心戀順治與康熙,不想離他們太遠,願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這樣一來,可愁壞了以孝順著稱康熙大帝,他知道祖母為了輔佐父親順治和他操勞了一生,費盡了心血,死後的遺願絕不能忤逆,不能讓祖母留下永遠的遺憾。

有人說那就按孝莊太后的遺旨辦不就結了,為什麼還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難道不懂“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道理嗎?N0,這可冤枉康熙大帝了,他實是有難言的苦衷:

孝莊太后比兒子順治後去世,清孝陵中最尊貴之地已經有順治長眠於此,而且已是最高規制,孝莊是順治的母親,寢陵理應不比順治帝的差,如若葬在其中既亂輩份又亂了祖制,這可真讓康熙為難了。

於是康熙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只得為祖母修建了臨時安放靈柩的暫安奉殿,慢慢去想其他解決方案,誰知這一停就停了37年之久,直至雍正王朝才得以解決這一難題。

二、至情:難忘祖母撫孤之情

康熙8歲登基到69去世,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禽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樁樁件件大事都有祖母的出謀劃策,籠絡權貴,權衡利弊,可謂竭盡全力,嘔心瀝血。

康熙大帝的成就裡凝聚了孝莊太后的汗水、淚水和心血,康熙帝曾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祖孫二人情深意重,康熙在孝莊駕鶴西去,康熙痛不欲生,肝腸寸斷,在宮中為祖母戴孝兩年。

因而康熙沒有將老祖母早早下葬,而是將慈寧宮一部分拆建為“暫安奉殿”。37年間,康熙每年必去遵化祭拜祖母,次次淚灑當場。因此清廷官員認為康熙與祖母情意深厚,不想與祖母永遠分離,所以不忍下葬。

因為康熙的至孝至情,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不忍下葬,雖有悖喪葬之禮,但也不乏真情實意,讓我們見到一個性情中的康熙大帝!


有書共讀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力壓“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堪稱“大帝”。但是,若沒有孝莊太皇太后的話,康熙絕對沒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說不定很可能被鰲拜給幹掉了。康熙繼位之初,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勢力最大,為人最囂張,經常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康熙很憤怒,直接想找鰲拜拼命,一了百了,學習曹芳之精神。此時,孝莊讓這位孫子冷靜下來,學會“忍”,然後待到時機成熟,再解決鰲拜問題,並向康熙出某劃策,最終鰲拜被逮捕。



康熙從小就沒父親(順治死得早),他只能與孝莊太皇太后相依為命,共同應付權臣,維護大清江山。所以,他門祖孫感情深,康熙自然不願意下葬孝莊了。



此外,孝莊之前被多爾袞“欺負”,據說已經下嫁多爾袞,成為所謂的“攝政王妃”。如此一來,康熙無法下葬孝莊,若是葬在關外皇太極陵,似乎不厚道,明擺著對爺爺不敬嘛!


縱橫國史


孝莊太后是科爾沁部落的貴族,鐵木真的後代,黃金家族的成員。孝莊是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布木布泰在蒙古語裡是“天降貴人”的意思。可是在皇太極生前,孝莊在皇宮的地位並不顯赫,亦難稱天降貴人。

△孝莊文皇后畫像

在皇太極稱帝之前,孝莊是作為她同族親姑姑哲哲(皇太極的福晉)代孕替補的身份嫁給皇太極的。皇太極在盛京稱帝之後,封了五大福晉,他們分別是:

居首位的國君福晉、清寧宮皇后哲哲(孝莊的姑姑,博爾濟吉特氏);
居第二位的東大福晉、關雎宮宸妃海蘭珠(孝莊的姐姐,博爾濟吉特氏);
居第三位的西大福晉、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博爾濟吉特氏);
居第四位的東側福晉、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博爾濟吉特氏);
而孝莊則是西側福晉、永福宮莊妃,位列最末。

可以看出,皇太極的后妃是清一色的博爾濟吉特氏,這其中尤以孝莊的姐姐海蘭珠最為受寵,而孝莊本人並沒有因為生下了兒子福臨而受到特別寵幸。直到皇太極去世,孝莊的兒子福臨繼位為順治皇帝,孝莊才得以和她的姑姑哲哲並列為兩宮太后。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孝莊的傳奇人生才真正拉開了序幕。

孝莊前後輔佐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尤其是在輔佐康熙皇帝的時候,孝莊展示出了極高的才能和品德,與清朝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太后慈禧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我看來,孝莊歷史評價好於慈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孝莊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將權利還給皇帝,而慈禧則寧可犧牲皇帝,寧可犧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要牢牢掌握國家大權。

康熙二十六年年底,七十五歲的孝莊病危。這個輔佐過兩位帝王的女人,經歷過輝煌,也飽受過非議,特別是在孝莊為自己的後事留下遺言之後,更讓世人對她的誹謗更甚。

康熙二十六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西方的聖誕節這一天,孝莊去世。

△孝莊與康熙影視劇照

在孝莊臨死之前,她給自己的孫子康熙留下遺言: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份遺言的大致意思就是說,孝莊的老公皇太極(太宗皇帝)已經死了很久了,況且又葬在盛京,不能輕易破壞他的陵墓。如果在皇太極的陵墓旁邊重新為孝莊建造陵墓,又太勞民傷財。孝莊最終的決定就是:因為她心裡掛念自己的兒子福臨和孫子康熙,不忍心離他們太遠,只要將她葬在河北遵化的清皇陵,她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康熙皇帝對自己的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孝莊病危期間,康熙親自侍奉在孝莊的病榻前,晝夜不離左右。康熙皇帝還率領文武百官步行至天壇為孝莊祈福,祈福語甚至包括請求上天減少自己的壽命來延長孝莊的壽命,由此可見祖孫情深。孝莊死後,康熙皇帝尊孝莊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孝莊文皇后。

康熙皇帝按照孝莊的遺願,沒有將她安葬於盛京,而是將孝莊生前喜歡居住的慈寧宮東五間拆除之後,運到遵化昌瑞山下建造了一處行宮用於停放孝莊的靈柩,這處行宮叫做“暫安奉殿”。“暫安奉殿”並不是孝莊的正式陵墓,康熙之所以這麼做,想必這與滿清講究夫妻合葬的習俗有關。孝莊生前就多有人非議她與多爾袞的關係,孝莊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更是引起來人們無窮的瞎想。但是不管真相如何,究康熙一朝,都沒有最終決定孝莊的陵寢地址。

△清昭西陵

直到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才決定在“暫安奉殿”的原址上建造一處陵墓用於安葬孝莊的靈柩,這處陵墓也就是昭西陵。雍正考慮也極為周到,因為昭西陵剛好是在皇太極的昭陵的西面,即可化二為一,又可一分為二;如果將昭西陵劃入清東陵的範圍,則清東陵的風水牆又剛好可以形成與昭陵的阻隔。這樣就既滿足了孝莊的遺願,又解決了宗教禮數的問題,是一個很可行的方案。

孝莊下葬的這一天,剛好是她死後的第37年,也剛好是她與皇太極結婚的10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