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人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的,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嘛。的确,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那些所谓的开国之君,都宣称自已代表上苍,解百姓于倒悬之苦,然后把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打败。其实真的取得天下了,哪个不是锦衣玉食,然后把皇位传给子孙。就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尧舜禅让,不也被《竹书纪年》给揭底了。当然现在的史学家们还在争论,到底是《史记》等正史可信,还是《竹书》可信。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这咱先不说了,那些写史的,也是站在本朝的角度,不敢多写以前失败的对手有什么好处,后续写史的,也多是参考前人的记录来写。最可气的是哪些写小说的,为了博人眼球,更是怎么引人,就怎么写,才不管什么历史真相呢。象那个元末明初的罗贯忠,一部《三国演义》把曹操糟蹋成什么样子了,反倒是把关羽抬那么高,让明清以后的民众们都建了关帝庙来膜拜。这咱也不扯了,我就想与大家聊聊,通过历代史者和小说家们的演绎,我是如何由一个氏族首领演变成恶神的。

作为氏族联盟头领阶段

我所处的时代,是夏朝以前。大家都知道,现在出土最早的甲骨文也仅仅是商朝,不光是我,就连三皇五帝,也都是传说。周朝以后写史的,要么直接根据传说来写,要么根据前人的记载来写,反正最先的来源都是传说,这是没有错的。传说嘛,自然有各种版本。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出现比较早的记载,如《左传•昭公》中,郯国国君在昭公十七年秋天与昭公喝酒时,郯子聊起他们的家世,把我与黄帝、炎帝、大皞氏、少皞并列;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与蔡墨聊龙的事情时,还扯到了我的儿子:

《左传•昭公•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左传•昭公•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

从这里说明,我与黄帝、炎帝等处在同一个时代,都是各部落的首领,他们都分别与火、云、龙、鸟等有关,而我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儿子句龙当了后土,按《辞海》的解释之一,后土就是土地神的意思,也指祀土地神的社坛。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在《管子•揆度》中,管仲说道: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意思是共工当政的时代,天下水域占七成,陆地只占三成,我就利用这个自然形势来控制天下。这里,管仲先说了燧人氏,然后又说到我,后面才介绍尧舜之王。按此来说,我要么是先于五帝时代,要么与他们同期为王,只是地域不同而已。总的来说,在这两个记载中,对我还有没什么褒贬意味,只是一般的叙事。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国语》等多个正史让我背上恶名

《国语•周语》记载,在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与洛水暴涨,将要淹毁王宫,灵王想截堵水流,太子晋对他劝谏时说: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意思是过去共工沉湎于享乐、肆意胡为,还准备堵塞百川、填塞池泽,为害天下。皇天不佑,百姓不助,祸乱一起发作,共工因此而灭亡。这个太子晋为达到自已的目的,也是不择手段了,水冲了王宫,不让灵王采取措施。你不让就不让吧,犯不上拉上我做反面教材。我共工氏与你周朝隔这么远时间,你怎么知道我安于享乐、胡作非为的?要么是你道听途说,要么是你居心不良,胡扯而已。不过灵王也没听他的,还是堵塞了水流。但从此以后,在人们心里抹黑了我的形象倒是真的。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其实象这样的记载很多。《史记•五帝本纪》说尧在找继承人时,有人推荐我,尧说我好说漂亮话,对天不诚实,不认可我,《尚书•尧典》中说得也差不多;《尚书•舜典》说把我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赶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也就是说,我们四个是并列的罪人;《战国策•秦策》、《荀子•议兵》中都说禹曾经讨伐过我。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意思是说,我共工力气大,为了与高辛氏争夺帝位,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不周山,使大地往东南倾斜,又潜入深渊到中,我的宗族也因此灭绝,后代死尽。

《淮南子•天文训》中又说: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这段话意思与上面的差不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两个章节中,一会儿说我与高辛氏争帝,一会儿说我与颛顼氏争帝,并且还都怒撞了不周山。按《史记•五帝本纪》上说,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子,就算与他们世代为敌,我也犯不着每次都去撞那个不周山吧,我就是撞山有瘾,也不用每次都撞这一座山吧。

反正整体形象吧,要么善于作恶,要么不堪重用,要么与黄帝、尧舜禹那些所谓的有道明君对着干;再就是与不周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上古演义》对我的形象塑造

小说说在冀州有个共工国, 我的名字叫康回,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后来有学者论证,根据“康回”与“共工”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断定其实是一个人。说共工国的头领在伏羲氏末年,以勇力和善于水攻而称霸九州,附近各国差不多的都听我的号令。然后伏羲氏妹子女娲氏几次率兵与我对抗。

第一次对攻是在女娲地界内的空桑,这儿有荷泽、荥泽,附近还有黄泽,到处是水。我用早已练习好的水攻法,将水向敌方灌去,女娲指挥军队,将大量的芦草烧成灰,然后与烂泥掺合在一起,让水向我方倒流,将我的军队退下阵来。女娲氏带领她的百姓一路赶来,由于她有几个绝招,一是她可让把泥捏的土偶变成三五丈高的力士,二是她用五色石、芦草灰拌烂泥、画了鳌鱼四足的木桩子,化解了我的水攻之法。一直赶到我的冀州老家,我情急之中坐船进入大泽内,被女娲的人生擒活捉到面前。被女娲数落一顿后斩首,一股黑气升到天上,结成龙形向北飘去。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七百年以后的颛顼时代,共工国又出了个无名氏,以共工为号,仍有称霸九州的气象。既然称共工氏,仍然是我的身份,我顾且当我又重生吧。这次我在一个叫浮游的佞臣鼓惑下,乘颛顼刚继位之时,带兵从荷泽附近的一个关隘上冲到中原国境,中了颛顼的埋伏,把队伍打散,一路逃回冀州。然后颛顼又一路追来,我的百姓们也反对我,与敌兵一道攻打我。我一看大势已去,就开始向西逃窜。走了20多天,来到不周山前,但后面颛顼的队伍又追了上来。我怒气冲天,

举头向山峰的石壁撞去,只听得天崩地裂之声,原来共工氏固然脑裂而死,那山峰亦坍了一半。

随后,颛顼又派部将吴回利用火攻,将我的子民们全部杀害,从此共工氏全部被消灭。

的确,在以后有个叫丁山的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从中录出200多个姓氏,就没有一个与“共工”、“共”有关的姓氏。或许真的在夏朝之前的某一时期内,被其他国家或自然灾害给灭绝了。

这个《上古演义》本意其实就是想塑造你们炎黄祖宗那么英明、多么神武而已。就算我善用水攻,也不能跑到你们地界内拦水筑坝去吧。还孤军深入到你们国家的腹地,我就有吞并中原之心,也会逐步推进,步步为营的。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泰山下的准老头”的话

我作为本文的作者,最后也想评价一下有关共工氏的话题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肯定出现各类迷信和荒诞不经的传说。有文字记载以后,人们仍然在谈吐中引用这些故事,后人又多加上自已的想向和主观臆断,所以形成了共工氏整个的反面形象。特别是小说的传播,以其喜闻乐见的戏剧性情节来打动读者,影响面更广,而读者也乐于相信这种扬善除恶的桥段。

关于共工氏的身份问题,历史学家们也在不断的考证和辩论,以我的观点,它最早应当是一个象中原文明一样的氏族部落,只是没有三皇五帝那么多有名字的君主,其中的头领也是一茬接一茬,只不过没人记住,也没人在意吧,都以共工之名称之。

史书、小说及民间传说对“我共工氏”的形象塑造:氏族变恶神过程

小说中说共工氏住在冀州一带,也许是作者因为舜曾将共工流放到幽州而产生的联想。共工失败了就往西逃跑,那不正是颛顼的地盘嘛,干嘛不向北向南跑呢,可能是为了与不周山相呼应吧。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不周山,到现在也没人确指出到底是那座山,也仅仅是一个传说。

对于共工氏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的学者指出,在河南西部的伊水与洛水流域,倒是可信的。此地正处于黄河中游地段,夏秋雨季,夹杂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向下游狂泻,泥沙又在中下游於积,造成黄河水灾泛滥,黄河改道。中下游三皇五帝的子民们,把山洪暴发比成山崩地裂,倒也解释得通,然后又把造成灾难的黑锅,让经常与他们起摩擦的共工氏头领背上了。可能在传说中,就认为是共工把大山撞塌了,形成大量的泥石流,引起水患。从那时起,共工在远古传说中,就已经是个恶神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