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那一年北方前秦即将崛起,石勒在东方称帝,小王猛紧随家人在逃往南边的路上。那一年魏晋南北16国,皇帝轮番上马,好不热闹。那一年一颗叫荧惑的流星直捅天际,撞成金光点点,碎在千年前的漆黑夜里。历史仍在前行,世间已无陶侃。黄河妇女那是段氏鲜卑干的。不过段氏鲜卑后面有汉族军阀的影子。石勒的军队没称呼过两脚羊。整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个人生的过程看得我都觉得揪心,像成功故事又像悲剧人生。不悲剧,陶侃是王者,很强大!穷困并不代表地位低啊,陶渊明也很穷,可人家是一样是大家族出来的,那个年代,非世家入仕很难的,陶侃祖上也是阔过的,所以仕途没那么多不必要的阻碍,毕竟当时的官制是九品中正制,有个好祖宗比有钱好使!你得分清楚啊。士族还是分高门和寒门的。陶家只出了陶侃这么个标杆式的人物,而且还没进去中枢掌握政权,他的子弟后来也没在中央当官牢牢把持政权, 所以无疑还是寒门。反观陈郡谢氏,谢鲲兄弟南渡,谢尚镇守地方,谢安掌握政权,谢玄立下大功,一家四代的经营脉络分明,就从“新进门户”摇身变成了一等的大族,吃皇粮一直到南朝。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陶渊明的陶侃孙子身份并没有什么用。只是说着好听而已。他没少过忍饥挨饿的日子。诗里也写着呢“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辞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不要随意贬斥高士。寒门不是庶族吗?废话。陶氏军阀起家,后代消耗祖宗阴德,官品渐低,威武渐弱。一开始还有昔日祖先的部下门人照顾,后期自己作,才逐渐没落。陶渊明的父亲就是个不怎么样的,他这一支先天不良。他自己也空有虚名,结果没什么能力。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琅琊王的后代多任清流,所以到了东晋末年只是空有虚名。陈谢崛起依靠两代人的努力,后面也渐渐不行。但王谢两家至少是从中小氏族发展起来,还有底蕴在。陶氏起家不正,缺乏底蕴家风,后期也没有转型,没落就完全是自己的问题。没有这么绝对,寒门也有士子,只不过评品很少入中品及以上。而且严格来讲,东晋高门大户得用门阀来形容,一般用士族不够精确。陶渊明的上司王凝之,那才是真正的豪门。不过误会确实是误会,陶渊明不喜欢他,是因为王信五斗米教。所以才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说法。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王谢桓庾等掌权士族所鄙视 ,虽然陶公与苏俊出身不同 ,但在上层眼中也只是军头。东晋的士族政治使内部不容易形成合力,不然中原数次大乱都不能克复,让人唏嘘。陶侃因为出身寒门,所以完全靠过人的才华奋斗出来。也因为出身的问题,所以到了儿子一辈,迅速陨落了。一代之功,终究很难和势力盘根错节的世家相比吧。刘裕灭晋后,待遇爵位没被撸掉的只有5家,陶家也是其中之一。对他个体而言,这辈子已经非常流弊了,其他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能青史留名之人,无论正邪善恶,大都有波折起伏的一生吧。只是后人加入太多政只色彩,很少关注他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心理状态,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喜乐也有恐惧的人。当然,这也是或仰慕、或叹息、或不齿的根源吧。世家很少是一代人的事,除非利益勾连或者功高盖主而自己自晦之类,陶侃只是一时之望。一人之功能如此逆流而动,达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牛了。至于身后之事,恐怕谁都掌控不了吧。捧陶侃没啥问题,周顗这样的人顺带着被贬低没有必要。在这件世上,他也算是刚到岗不熟悉情况吧~不过这哥们口碑还行,酒瘾也不小。


陶侃并没有打破门户的限制,他的子孙依然被掌权士族所鄙视?

正是乱世,才能给寒门这么多机会。历史的节点永远这么相似,你曾爷爷和爷爷那辈有没有为共和国卖过命,流过血,这才是你如今的政治资本。就是啊,然后他孙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老子祖上阔过,也是位列三公,就这底气,人家这也是个门阀,寒族也得讲究个什么!四次辞官归隐,就那底气,看不上尸位素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