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与陶渊明(二)

珵素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新的朝廷。投靠了司马睿的陶侃地位自然也随之提高。而且在平定杜弢(tāo)起义中,陶侃战功不小,这自然就引起了王敦的警惕。

王敦,字处仲,琅琊人,是东晋著名政治家王导的堂哥。琅琊王氏是魏晋名门,也是北方士族的代表。西晋末年,琅琊王氏与琅琊王司马睿交好,积极联络南方士族,准备退路。不久,琅琊王氏辅佐司马睿南渡,并在建邺建立了新朝廷。

新朝廷的建立主要仰仗王氏一族的支持,因此在南渡之后的一段时间了,王氏在朝廷的影响极大。当时王导主内政,王敦拿兵权,王氏的风头一时无二,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陶侃与陶渊明(二)

虽然王氏联合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建立了新朝廷,但以王氏为核心的北方士族依旧看不起南方。为了稳定局势,他们需要拉拢南方士族,但对于其他势力,他们就不愿意接受了。比如以陶侃为代表的南方庶族势力。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与士族相对。士族依靠家族的影响,很容易就能谋得官职,但庶族子弟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去。陶侃可以说就是庶族精英的代表。陶侃在荆州任职多年,手下也多是庶族出身。陶侃在平定杜弢起义中的崛起,被王敦视为对士族势力的威胁。

再者,王敦本身也并不甘心始终为司马睿效劳。在两晋之交天下大乱的时刻,王敦趁机掌握了江南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加上他的堂弟王导主持着朝中的局势,因此王敦想要拥兵自重,甚至想要取而代之。但是,担任荆州刺史的陶侃并没有被王敦收买。陶侃的存在是对王敦的威胁。因此,杜弢起义被平定后,王敦就趁陶侃前来辞行的机会留住了他,直接将其贬为广州刺史让其到广州任职。而荆州刺史的位置,则被王敦交给了自己的堂弟王廙(yì)。

陶侃与陶渊明(二)

对于王敦的任命,陶侃的手下极为不满,明里暗里对抗王廙。王敦知道后十分生气,就想杀死陶侃。但又忌惮陶侃的姻亲周访联合陶侃的势力一起对付自己,就放弃了。但王敦与陶侃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已经无法调和了。

不久之后,王敦果然依仗自己掌握的军权,开始公开与朝廷对抗。此前,司马睿忌惮士族的实力特别是王氏的影响力,因此一直希望通过提拔寒门出身的大臣来削弱士族的影响力。之前的陶侃、周访以及之后的戴渊、刘隗(wěi)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拔起来的。其中,戴渊、刘隗就是司马睿提拔出来用来防备王敦的。

陶侃与陶渊明(二)

王敦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讨伐刘隗等人,最终一路打进建康,司马睿提拔的刘隗等人或死或逃。最终司马睿只得向王敦求和,赦免了王敦的一切罪过,同时让王敦担任丞相等职,司马睿就彻底被架空了。但王敦仍未满足,依旧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权势。但无奈不久之后就身患重病,很快就病故了。在王敦病重期间,其手下在他的命令下再次起兵进攻朝廷,但此时王敦已经无力指挥大军。主帅病危之下,王敦的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而且此时朝廷也早有准备,王敦的军队很快就被击溃了,而王敦本人也在此期间病故了。

王敦作乱期间,有大臣建议朝廷将王氏一族全部诛杀,虽然朝廷顾及王氏一族的影响没有动手,甚至在王敦之乱彻底平息后嘉奖了王导等人。但王敦之乱本身就使王氏一族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再者,晋元帝司马睿在王敦作乱中病故,继任的晋明帝在王敦之乱被评定后,利用庾亮等人制约王导,提拔江东士族,使之与北方士族互相牵制,同时调整荆州、湘州等四州的军事长官与地方长官,使其互相牵制,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就在这时,陶侃被召回朝廷,负责四州军事。虽然因为出身寒门,无法与王氏等抗衡,但凭借其掌握的军事权力,陶侃成为朝廷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