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与陶渊明(三)

珵素

王敦之乱后,晋明帝提拔陶侃来牵制王导、庾亮。与王导、庾亮相比,庶族出身的陶侃势力是最弱的。不过晋明帝也并没有让陶侃过多干涉政事,朝中大事大部分由王导、庾亮两人负责。陶侃则主管荆、湘、雍、梁四州事务,同时依靠其掌握的军事力量牵制两人。

庾亮是晋明帝特意提拔起来削弱王导权力的。虽然此时是王、庾两人共同掌权,但王导不甘心自己的权力就这么被夺去,而庾亮也想借助晋明帝的影响,将权力完全从王导手中夺过来,两人针锋相对,冲突不断。此时王氏势力因为王敦之乱而遭到削弱,庾氏则趁机迅速发展起来,两家对抗,互有胜负。但无论哪一家获胜都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于是陶侃就成了平衡两家势力的关键因素。

史书记载,王、庾两家争权时,陶侃依靠皇帝的信任与自身的军权,保持中立姿态。王导坐大时,陶侃就威胁罢免王导的官职,庾亮权力过大时,陶侃就威胁要讨伐庾亮的兄弟,令庾亮收敛不少。在这一时期,陶侃因其特殊的地位,令王、庾两家在他面前也不得不忍让三分。如此超然的地位令陶侃的权势提高不少,但陶氏也可以说是直接得罪了王氏、庾氏两族。

陶侃与陶渊明(三)

晋明帝在位没多久就病逝了,继位的晋成帝年仅五岁。身为外戚的庾亮依晋明帝的遗诏,担任辅政大臣,开始主导朝政。庾亮掌权后,用法极严,先是惩治了心怀异心的宗室成员,借着开始着手对付手握重兵的大将,此事最终激起了苏峻的叛乱。

庾亮担任辅政大臣时,忌惮陶侃等人的力量,因此尽力将陶侃等人排除在外,防止其过多干涉朝政。即便是王导提出的建议,庾亮也往往不予采用。此时苏峻叛乱,率军向京师攻来。王导等人纷纷提出建议,却都被庾亮拒绝了。害怕自己权力被削弱的庾亮亲自带人讨伐苏峻,却因为不听劝告,大败而逃。

被苏峻击溃的庾亮无奈在温峤等人的建议下再次起用陶侃。虽然陶侃不满庾亮此前的态度,但为大局考虑还是承担起了平叛的重任。在陶侃的协调与努力下,苏峻之乱终于被平定,身为平叛主帅的陶侃也因功晋升,位极人臣。

陶侃与陶渊明(三)

随着陶侃的晋升,其家族也逐渐兴起。陶侃的子侄大都在军政两界迅速崛起,此前与陶侃交好的张夔、范逵、刘弘等人的后代也被重用。此外,追随陶侃的手下不少也得到晋升。至此,以陶侃为核心的陶氏家族借助陶侃在军事上的影响力迅速崛起。

但陶氏家族的崛起主要依靠陶侃的个人能力,这种形式与传统的门阀世族大不相同。如琅琊王氏这样的大族,积蕴深厚,人才辈出,即便王敦作乱、病死,都无法动摇王氏的根基。然而陶氏一族主要依靠陶侃的影响力,而当陶侃的势力达到鼎盛时,陶侃也已经步入晚年,无法长久地维护自己的家族。加上此前陶侃一直被士族势力打压,待到晚年能够与士族对抗时,其后辈即便借此机会步入政坛,也没有太多的发展时间。

其次,陶侃的子侄或死于战场或死于手足相残,以至于陶侃去世后不久,陶氏一族的精英很快就凋零了。余下的,大都没有什么能力。

陶侃与陶渊明(三)

再者,即便陶氏一族的精英能够存活下来,也要面对王氏、庾氏两家的报复。此前陶侃依照皇帝的命令制衡王、庾两家,与两家积怨极深。但王导、庾亮忌惮陶侃的军事实力,只能隐忍。陶侃去世后,陶氏一族没有人能继承陶侃的地位,王、庾两家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顾虑。陶侃死后不久,他的儿子陶夏就因事被废黜,而陶称更是直接被庾亮处死了。

总之,陶侃去世仅仅几年之后,陶氏一族就在士族的打压下,迅速衰落。其子孙中,除了几个人世袭了爵位外,在政坛上毫无建树。因此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可以说已经完全没落了。不过即便如此,当时仍有不少人因为仰慕陶侃而与陶渊明交好,甚至力推陶渊明出仕。只是陶渊明此人无心仕途,又因为家中有陶侃这样的祖辈,因此格外重视自己的名声,因此选择了弃官隐居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