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那一年北方前秦即將崛起,石勒在東方稱帝,小王猛緊隨家人在逃往南邊的路上。那一年魏晉南北16國,皇帝輪番上馬,好不熱鬧。那一年一顆叫熒惑的流星直捅天際,撞成金光點點,碎在千年前的漆黑夜裡。歷史仍在前行,世間已無陶侃。黃河婦女那是段氏鮮卑乾的。不過段氏鮮卑後面有漢族軍閥的影子。石勒的軍隊沒稱呼過兩腳羊。整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個人生的過程看得我都覺得揪心,像成功故事又像悲劇人生。不悲劇,陶侃是王者,很強大!窮困並不代表地位低啊,陶淵明也很窮,可人家是一樣是大家族出來的,那個年代,非世家入仕很難的,陶侃祖上也是闊過的,所以仕途沒那麼多不必要的阻礙,畢竟當時的官制是九品中正制,有個好祖宗比有錢好使!你得分清楚啊。士族還是分高門和寒門的。陶家只出了陶侃這麼個標杆式的人物,而且還沒進去中樞掌握政權,他的子弟後來也沒在中央當官牢牢把持政權, 所以無疑還是寒門。反觀陳郡謝氏,謝鯤兄弟南渡,謝尚鎮守地方,謝安掌握政權,謝玄立下大功,一家四代的經營脈絡分明,就從“新進門戶”搖身變成了一等的大族,吃皇糧一直到南朝。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陶淵明的陶侃孫子身份並沒有什麼用。只是說著好聽而已。他沒少過忍飢挨餓的日子。詩裡也寫著呢“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他辭官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不要隨意貶斥高士。寒門不是庶族嗎?廢話。陶氏軍閥起家,後代消耗祖宗陰德,官品漸低,威武漸弱。一開始還有昔日祖先的部下門人照顧,後期自己作,才逐漸沒落。陶淵明的父親就是個不怎麼樣的,他這一支先天不良。他自己也空有虛名,結果沒什麼能力。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琅琊王的後代多任清流,所以到了東晉末年只是空有虛名。陳謝崛起依靠兩代人的努力,後面也漸漸不行。但王謝兩家至少是從中小氏族發展起來,還有底蘊在。陶氏起家不正,缺乏底蘊家風,後期也沒有轉型,沒落就完全是自己的問題。沒有這麼絕對,寒門也有士子,只不過評品很少入中品及以上。而且嚴格來講,東晉高門大戶得用門閥來形容,一般用士族不夠精確。陶淵明的上司王凝之,那才是真正的豪門。不過誤會確實是誤會,陶淵明不喜歡他,是因為王信五斗米教。所以才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說法。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王謝桓庾等掌權士族所鄙視 ,雖然陶公與蘇俊出身不同 ,但在上層眼中也只是軍頭。東晉的士族政治使內部不容易形成合力,不然中原數次大亂都不能克復,讓人唏噓。陶侃因為出身寒門,所以完全靠過人的才華奮鬥出來。也因為出身的問題,所以到了兒子一輩,迅速隕落了。一代之功,終究很難和勢力盤根錯節的世家相比吧。劉裕滅晉後,待遇爵位沒被擼掉的只有5家,陶家也是其中之一。對他個體而言,這輩子已經非常流弊了,其他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吧。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能青史留名之人,無論正邪善惡,大都有波折起伏的一生吧。只是後人加入太多政只色彩,很少關注他們在面對選擇時的心理狀態,畢竟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有喜樂也有恐懼的人。當然,這也是或仰慕、或嘆息、或不齒的根源吧。世家很少是一代人的事,除非利益勾連或者功高蓋主而自己自晦之類,陶侃只是一時之望。一人之功能如此逆流而動,達到這種程度已經非常牛了。至於身後之事,恐怕誰都掌控不了吧。捧陶侃沒啥問題,周顗這樣的人順帶著被貶低沒有必要。在這件世上,他也算是剛到崗不熟悉情況吧~不過這哥們口碑還行,酒癮也不小。


陶侃並沒有打破門戶的限制,他的子孫依然被掌權士族所鄙視?

正是亂世,才能給寒門這麼多機會。歷史的節點永遠這麼相似,你曾爺爺和爺爺那輩有沒有為共和國賣過命,流過血,這才是你如今的政治資本。就是啊,然後他孫子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老子祖上闊過,也是位列三公,就這底氣,人家這也是個門閥,寒族也得講究個什麼!四次辭官歸隱,就那底氣,看不上尸位素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