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情景領導大師

當2020年鐘聲響起之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代企業家柳傳志正式離任。自創辦聯想以來,他一直是聯想的靈魂人物、IT業領軍者、商界傑出代表,被譽為企業家“教父”。


聯想不是中國規模最大或最賺錢的公司,柳傳志也從來沒有上過福布斯財富榜。在群星燦爛的中國企業家群體中,他為什麼能成為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雷軍說自己“花了很長時間學習柳傳志,學習他管理公司的方法以及他的思想、境界、方法論等。”實際上,柳傳志獨特的中國式商業哲學和領導智慧,已經影響了三代企業家。

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全民“下海”撈“黃金”,什麼掙錢做什麼。那個時候,柳傳志卻敏銳地意識到,賣雜貨、做“倒爺”、掙快錢絕非長久之計。他後來談到聯想成立之初的願景時說:“當年,我們正是因為懷著一顆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PC的夢想,要成為一家有品牌的國際公司的夢想,苦苦追求,心無旁騖,堅持了20年。”


從此,柳傳志總是把聯想的未來與中國計算機產業、民族品牌聯繫在一起,以產業報國為己任。於是,聯想獲得了國家、社會的廣泛支持,成為民族計算機產業的象徵。聯想能夠在中關村脫穎而出,與柳傳志較早地確立了以上願景密切相關。


柳傳志多次講到做企業的“立意”。他說:“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戰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著做,做到什麼樣子是什麼樣子,做公司等於撞大運。” 他用“有高度的事業”凝聚和激勵了一大批精英。


楊元慶聲稱,1994年柳傳志用扛起中國品牌大旗的雄心壯志激勵他,使他放棄了出國留學,下定決心留在聯想,從此真正開始懷揣產業報國使命,並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在追逐夢想的同時,柳傳志十分注重現實條件。逐漸地,“目標高遠、腳踏實地”成為所有聯想人做事的指導思想。在聯想歷史上,柳傳志一直強調必要的“妥協”, 提出了“拐大彎”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很多難題,化解了很多危機,諸如“聯想漢卡”遭遇的“罰款門”、繞道香港搞生產、公司股份制改造和民營化,以及通過國際併購佔領市場、通過股權投資建立大聯想產業體系,等等。

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一把手究竟不該管什麼,該管什麼,管到什麼程度?企業家們常常困惑於此,因此不敢輕易放權。柳傳志在聯想“三進三退”, 在管理權上可謂收放自如。他總結的“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早已為大家熟知。但是,在這三方面他並非事必躬親。典型的例子是,他雖然在聯想集團出現連續虧損的2009年再次出任董事長,卻並沒有參與戰略制定,這與眾人的期望和媒體報道相反。


在一次專訪中,他說:“我根本沒管戰略,戰略的制定都是由最高層團隊做的,我只管企業文化,包括他們制定戰略的方法。”此話表達了兩層意思。


第一,柳傳志認為以楊元慶為首的聯想集團高層並不缺乏戰略思想,於是將制定戰略的權力授予他們。楊元慶在柳傳志退休之際發出的“感謝信”中說道:“(柳傳志)讓我們放手去拼,放心去搏。……善於在聽取不同意見之後形成信任,在做出決定之後充分授權。”柳傳志總能夠適時地充分放權,是他受到下屬普遍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柳傳志可以不管戰略,但一定要管企業文化。在他心目中,聯想的“首席文化官”非己莫屬。他長期堅持不懈、親力親為,在聯想打造了具有顯著柳氏風格的強勢文化。凡進入聯想的人,都必須先進入聯想文化的“模子”。這是聯想之艦順利航行35年的重要保障。

前期的聯想一窮二白。怎麼吸引和留住人才呢?柳傳志用了很少有人願意採用的方法,用他的話說就是:“憑著我多幹,能力強,拿得少,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同志。”後來,為了建立年輕人才梯隊,在銀行還沒有開始房貸業務之時,聯想就於1992年採取公司擔保的辦法為他們解決了三居室住房問題,其中包括不到30歲的楊元慶、郭為、李嵐,40歲的王平生等。當時,柳傳志等老同志還在住老式房子甚至筒子樓。此舉讓這些後輩感動不已。郭為當時就私下對人說:“老柳這次如果給我一套房子,我就把這輩子交給老柳了。”他果然一直追隨至今。

柳傳志從來沒有刻意為自己撈取財富,而他的下屬們早已是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直到2015年聯想控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時,他才擁有了一筆賬面財富,不過也只有不到3%的股份。當時,他堅決拒絕了董事會為他增加股份的提議,主張讓企業發展果實惠及更多的同仁。


柳傳志:情景領導大師


有一次,《第一財經》記者訪談柳傳志,提到領導力與金錢的關係。柳傳志說:“在早期我採取了一個辦法,讓所有人坐的車更好,住的房子比我還大,錢多多地發,我全都給你了,那我剩下什麼?我就剩下領導的權力,我就可以領導你。”聯想的精神領袖,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2013年央視《對話》節目中,柳傳志指出:聯想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環境中不停地適應環境。當大環境合適時就努力發展,不合適時就努力給自己創造一個小環境;當小環境也不行時就待著不動,絕不能越過紅線。因地制宜,避免大錯,是柳傳志35年領導生涯的一大特徵。

柳傳志認為,在企業管理中很多東西並不是非對即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不可照搬經典理論,進行“科學”處理;領導是一門藝術,很多時候要靠“手感”。在他那裡,常見的是平衡、灰度和辯證思維,而不是機械、線性思維。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蓬勃興起的情景領導理論認為,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環境,領導者應該採用不同的領導方法和風格,而不是一成不變,否則很難做一個持續成功的領導者。梳理聯想35年發展史,不難發現,柳傳志掌管聯想一以貫之的核心方法論,正是情景領導。他不愧為難以企及的情景領導大師。筆者以為,這才是他被尊為“教父”的最大原因。從這個角度,就能充分理解馬雲對他的評價:“我們的柳傳志不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任何一個企業的教父,他是我們中國企業界的財富。”2018年,柳傳志榮膺中國“改革先鋒”稱號,這是對他的情景領導藝術的精彩註腳和充分肯定。

在這個世界上,有思想的常常不會幹事,會幹事的常常沒有思想。柳傳志無疑是思想者和實幹家的完美結合。現在,他雖然退休了,但他留給中國企業界的精神財富,不會“退休”。2019年底,柳傳志退休的消息曾掀起網絡熱議,其中不乏措辭激烈的指責,主要集中在“貿工技”戰略、錯失“BAT”“在商言商”論等。但是,如果設身處地考慮聯想的出身背景、行業屬性、市場狀況、肩負的使命以及中國的國情,就能夠對柳傳志多一份理解。

例如,聯想當初選擇“貿工技”,並非由於柳傳志不懂技術的重要性,而是受制於資金匱乏,拿不到生產許可證。如果選擇了“技工貿”,今天的聯想將會怎樣?歷史無法假設,不過我們不難看到,中關村曾經群雄逐鹿、風起雲湧,但走出了幾家“世界500強”呢?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中,折戟沉沙者不計其數,至今仍領風騷者屈指可數。柳傳志建立的聯想商業版圖,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