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非法金融活動


認清非法金融活動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投資理財意識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把儲蓄資金用於投資,增加家庭財富。而一些非法機構趁機假借各種“投資理財”等名義,通過承諾保本、高收益、無風險、有擔保等虛假宣傳,誘騙群眾簽訂合同、出借資金。很多群眾不瞭解相關法律政策知識,只看到宣傳的“高額”收益,卻忽視了潛在的巨大風險,甚至投機心理強烈,心存僥倖,結果墜入非法金融陷阱。在此,鄭重提醒:“保本高收益”“低投入高收益”是忽悠,售後“返租”“返利”“返本”是噱頭,“借債投資”是幻想;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夜暴富是陷阱;高利必定伴隨高風險,你貪人家的利息,人家圖你的本金!

認清非法金融活動,要做到“三看”“三思”“六辨別”。

“三看”,即看清企業事項。一看註冊登記。一般企業登記註冊僅需認繳註冊資本金,營業執照上標註的註冊資金不代表企業真實的資金實力,也未必實繳到位。對機構出示的營業執照應到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進行核實,瞭解其是否超範圍經營,辦公場所是否一致,是否有經營異常或違法情況,是否被吊銷執照,並可查看企業年報,瞭解經營情況。二看業務資質。金融業務屬於特許經營行業,一般登記註冊企業一律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法定金融業務。金融機構或組織除辦理營業執照外,還需要申請辦理業務許可證或進行備案,其資質信息可到有關金融監管機構諮詢或其官方網站上查詢。三看宣傳內容。廣大社會公眾對於高收益、低風險的宣傳內容一定要打個問號、多方考察,對於在街頭路邊、商場超市發傳單的,在網站、論壇大肆宣傳的更要提高警惕,熟人介紹、專家推薦的也不要輕易相信,這些都有可能是非法金融活動陷阱。即使銀行、信託、證券等正規持牌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也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認清非法金融活動


“三思”,即思考自身。一思自己是否真正瞭解該產品及市場行情;二思自身是否被高利誘惑盲目投資,理財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經營規律;三思自身經濟實力是否具備抗風險能力。廣大社會公眾購買理財產品時要保持謹慎,一定要在完全瞭解理財產品有關風險的前提下,購買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理財產品。

“六辨別”,即辨別投資行為。當前非法金融活動花樣手段不斷翻新,但一般都具備“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社會性”四個特徵。日常投資活動中,廣大群眾應基於上述“四個特徵”認真辨別。尤其是常見的六種表現形式:一辨別是否屬於投資諮詢類公司超範圍從事吸收存款、放貸、代客理財、融資擔保的非法行為;二辨別是否屬於以“消費返利”“商品回購”“售後包租”等違背市場價值規律的經營活動進行的非法行為;三辨別是否屬於P2P平臺類脫離中介性質、設立資金池、提供擔保、旁氏騙局的非法行為 ;四辨別是否屬於以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非法行為;五辨別是否屬於以虛擬貨幣、區塊鏈等名義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六辨別是否屬於以投資“養老項目”、銷售“養老公寓”“老年產品”等名義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的行為。

再次提醒廣大社會公眾:根據《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非法集資是違法犯罪行為,因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

2018年6月,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提及非法集資風險時強調:“凡是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2019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在“部長通道”再次發聲:“這些年有很多金融亂象。許許多多都打著金融創新、科技創新的旗號,實際上是非法集資,這是非常有害的,對社會有害,對企業也沒有好處,因為代價很高。要放棄‘剛性兌付’幻想,如果聽說保本高收益,就要去報案。保本就不可能有高收益,這是欺詐。”為了您和家人、朋友的資金安全,請積極舉報非法金融線索,自覺遠離非法金融活動!

認清非法金融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