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本文的主角之一,是宋朝的一個宰相。名叫陳執中,字昭譽,他的父親是北宋名相陳恕。雖然年輕時由於父親的庇廕得以進入官場,但是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經經歷三進三出,後得到宋仁宗的賞識,入朝為相。但是後來卻因為家中一樁小妾打死奴婢一案遭到彈劾,雖然宋仁宗也有意維護他,但是最終因為臺諫的壓力,難逃被罷免的結局。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似乎只是一種小小的案件,罪不至此。殊不知,在這樁案件背後,乃是皇權、臺諫力量、相權三方權利的相互制約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都管不好,何談管天下?

事情的起因是,陳執中的一個小妾打死了家中的一個婢女,此事被御史中丞孫忭知道了,上奏彈劾陳執中。在這之後,陳執中又遭到了其他諫官們的彈劾,他們認為不管這個婢女是陳執中打死的還是他指使小妾打死的,他都難逃干係。

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連家都管不好,還談什麼治理天下呢?於是要求仁宗將其罷免,仁宗遂命齊廓等四人先後對此案進行了審理,但卻沒有審出一個明確的結果。而陳執中此時非但沒有努力自證清白,反而拒絕拿出證物,不配合官員的審理。又被趙抃和御史中丞孫抃抓住把柄再次上書彈劾。

宋仁宗認為陳執中並沒有特別大的過錯,便有意維護,下詔令其出獄將其赦免。

至和二年二月,此案又被給事中崔嶧再次審理。在這過程當中,他斷定此案是婢女的過錯,陳執中才將其處罰,判定陳執中無罪,但是這個結果卻並沒有得到臺官的認同。

他們指責崔嶧,沒有秉公斷案,而是徇私舞弊,徇情枉法。

這一次,陳執忠迎來了更大規模的彈劾,趙抃列舉了陳執中的八大罪狀,再次請求仁宗將其定罪,仁宗此時有意維護,並沒有表明態度。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原本戴罪家中的陳執中卻奇蹟般的又回到了中書做事,令百官深感詫異。臺官認為,這必定是仁宗的旨意,此舉徹底把臺官們激怒了。他們即刻上書,給仁宗施壓:“陛下若以臣言為是,而以執中為有罪,即乞陛下早正朝廷之法,而罷免相位,以從天下之公議。”

臺官們似乎不達目的不罷休,他們於同年五月再一次聯名上書,請求仁宗將陳執中治罪。言辭之間頗有點逼迫之意,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之下,帝王的威嚴何在?

這件事情讓宋仁宗對臺官們逐漸產生了牴觸的情緒,最終的結果是仁宗迫於壓力,罷免了陳執中的相位,貶為鎮海節度使。

我們從整個事件的過程當中,不難看出陳執中的罷免,臺官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表面上看是因為一樁婢女致死案,實則是因為朝廷之中暗流湧動,皇權臺諫相權的失衡導致的。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宋仁宗為啥保不住臣子?其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在唐宋時期,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完備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臺諫制度

,臺官和諫官既可以監督大臣,又可以規諫皇帝,皇帝也可以利用這一制度平衡相權,讓他們互相牽制,防止一家獨大。

在仁宗時期,宋仁宗為了制約宰相的權力,便有意培植臺諫官的勢力。使得很多臺諫官,為了打壓政敵,便假公濟私,導致了很多冤假錯案的發生,甚至決定了朝中官員的任免。即使皇帝心裡清楚事情的真相,也會聽從臺諫官的建議。

可以說,臺諫官的言論便是輿論的走向。以至於有些官員在處理政務的時候,得先請示御史,避免遭到彈劾。

而這一次陳執中被罷相的案件,按照以往的經驗,臺諫官認為皇帝一定也會聽從他們的規諫。但出乎意料的是,仁宗並沒有立馬採取他們的建議,陳執中也並沒有和他們想象的一樣馬上俯首認罪。這樣的表現恰恰也反映出了皇權與臺諫,臺諫與相輔的矛盾關係。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一) 陳執中本人存在的種種問題,為被彈劾埋下伏筆

  • 疏於文才,不守禮法

真宗天禧三年,陳執中因考試御試進士卷子差謬,貶為衛尉寺丞、監嶽州酒務,他犯這樣的錯誤竟是因為對考試條文不熟悉。

  • 公報私仇,落井下石

杜衍一生為官清廉、事上以忠,在百姓中有極高的威望,由於他政績突出,於慶曆四年,升任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正式拜相。陳執中身在中書,由於與杜衍意見相左,心生嫌隙。有一次,杜衍向仁宗上書因諫院人手不夠希望孫甫等留下繼續供職,仁宗也同意了。但是陳執中為了一己之私,暗中誹謗杜衍,故而與杜衍和孫甫等人結怨。朝廷在推行萬曆新政之時,杜衍被捲入黨派之爭,陳執中接機扳倒杜衍,“上入其言,故與仲淹、弼俱罷”。

  • 濫用職權,任用奸佞

陳執中雖然任職過程中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政績,但是卻非常善於玩弄權術。他參與處理的政事,只要他有不同的意見,別人都不敢違抗。宋仁宗最愛的妃子張貴妃死後,仁宗有意將張貴妃按皇后之禮葬之,王洙、石全彬努力迎合皇帝的心意,陳執中非常高興他們能幫助自己,於是提拔王洙為員外翰林學士,全彬領觀察使,給留後奉。陳執中還利用職務之便企圖安排自己的黨羽為侍御史知雜事,破格提拔官員。這些事情,都被臺鑒官所知曉,作為日後彈劾他的證據。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二)陳執中與臺諫的關係太差,撕破臉皮,只差一根導火線

至和元年正月,張貴妃薨逝,時年三十一歲,生前備受仁宗恩寵。仁宗悲痛,七日不上朝。他不顧仍在世的曹皇后的想法,堅持使用皇后之禮下葬,追封為溫成皇后。這遭到了很多大臣反對,認為有違禮制。陳執中作為宰相,也不去制止,等於默認了這個事實。孫沔為了表示反對,拒絕以樞密副使的身份宣讀哀冊,陳執中見此形勢,竟然拿過來自己宣讀。因為很多大臣持反對意見,宋仁宗卻一意孤行,最終臺官們選擇以告長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另外,陳執中與臺鑒官孫甫等人積怨已久,由於孫甫曾經彈劾過他,因此他懷恨在心,總想找個合適的機會扳倒他。但是御史中丞楊察認為不應當因為一點小事就罷免御史,並且指責中書這種行為不當。這之後,陳執中便找了個機會將御史中丞楊察罷免。

由於陳執中在處理政務時的不當行為被臺鑒官抓住把柄,加上他與臺鑒官的個人恩怨,使他們彼此關係變得水火不容。之後,陳執中因婢女致死案被臺鑒官彈劾,但是陳執中仗著皇帝的信任拒不配合調查而且並沒有請求隱退,也沒有悔過之意,這不符合常理。因此,這種種事件加在一起,觸碰了臺鑒官員們的底線,徹底把他們激怒了。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三)陳之中是仁宗心目中的“忠臣”,所以仁宗對他信任優待

在陳執中被彈劾案中,宋仁宗之所以力保陳執中,不難看出,陳執中在仁宗心中一直是個大忠臣。從真宗時期,陳執中冒著風險向真宗諫言早日立儲,宋仁宗便心懷感激。再到後來仁宗追封張貴妃為“溫成皇后”一事,得到了陳執中的支持。陳執中非常會揣摩他的心思,在仁宗心裡,陳執中一直是站到他這一邊的。

慶曆四年,沂兵卒王倫背叛,趕赴淮南,陳執中派巡檢傅永吉追趕到採石磯,捕殺了他。傅永吉因平叛有功得到了封賞。他在仁宗面前極力誇讚陳執中賢能,因此,仁宗便對宰相們說,執中在青州已經很久了,可以把他召回來。這遭到了臺鑒官的極力反對,但是仁宗卻力排眾議,極力促成此事,可以看出,仁宗對陳執中是多麼“偏心”。

和元年,趙抃彈劾陳執中打死婢女,陳執中最初的表現是請病假,請求辭官回家,但是這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實際上,他壓根沒有隱退之意

而仁宗這次面對諫官的奏報,並沒有立即採納他們的意見,而是默許陳執中繼續為官,並且對諫官有了牴觸情緒。在仁宗心中,陳執中並無大錯,他認為,作為人臣,最嚴重的事情莫過於欺君罔上,但是陳執中並沒有犯“欺主”這樣的大錯。可見,在仁宗心目中的忠臣就是像陳執中這樣的人,他不管做什麼決定,陳執中總是能堅定的站到他這一邊,而不是像那幫諫官那樣,指責他這樣不妥、那樣不對,這也是仁宗一反常態力保他的原因。


宋仁宗保不住臣子?背後是皇權、相權、臺諫力量的互相制約

(四)臺諫力量的過度逼迫,使得仁宗十分反感

前面說過,仁宗為了限制相權,故意扶持臺鑒的勢力,造成“罷相”之事屢見不鮮。但是這次仁宗的表現卻不同尋常,他並有繼續支持臺鑒的建議,而是有意“唱起了反調”,致使臺鑒官員集體玩起了“罷工”來表達他們的不滿。

為何?正是由於仁宗自己一貫的“縱容”,使得臺鑒官員操縱著輿論的走向,間接決定了宰相的任免,尤其是這次還是自己的寵臣陳執中。

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臺鑒官的權力與皇權起了衝突,本來臺鑑制度是為皇帝服務的,現在反過來皇上還要聽臺鑒官員的,到底誰才是皇上?因此,仁宗對臺鑑的態度由原來的“扶持”變為現在的“牴觸”,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臺鑒制度故而能起到監察百官的作用,但是其產生的政治影響以及參與宰相任免是仁宗不願意看到的。這個制度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自武則天時期遺留下來的“風聞制度”。即便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之事也會被他們加以利用,

本著“寧可錯殺,絕不溜掉”的原則,成為了他們排除異己、打壓政敵的工具,致使很多賢能之人能不到重用。而且他們大到政事、小到皇帝和大臣的私生活什麼都管,包括皇上在內的許多人都不勝其煩。

臺鑒官員們還特別“團結”,一旦皇上沒有采納他們所謂的“公議”,他們就集體“罷工”,誰不參加這種集體活動就會被排斥、孤立、彈劾。

結語

在這場皇權、臺鑒、宰輔的博弈之中,雖然陳執中最終被罷免,但是皇權和臺鑒誰都不是最大的贏家,各打五十大板。最終的結果皇帝迫於壓力選擇妥協,但是他也罷免了臺鑒的一些官員,調整了成員結構。

透過這件案件,反映出了皇權與臺鑒制度的失衡,只有平衡好雙方的關係,才能達到相應的作用。“制度”只是工具,關鍵是看利用這個工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