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說人物005:宋仁宗——最善良的皇帝

說起宋朝,一般人可能崇敬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但是看完宋史我發現,最好玩還算是宋仁宗。

波波說人物005:宋仁宗——最善良的皇帝

宋仁宗

1.一天,仁宗皇帝退朝後回到寢宮,一名平日很受寵的侍妾為他梳頭。侍妾發現仁宗懷裡揣了個奏章,就好奇地問奏章上說些什麼。仁宗說:"這些日子淫雨下個沒完,朝臣們認為是皇家宮人太多導致老天的'陰盛之罰',要求裁減嬪御。"侍妾一聽來了脾氣,大鳴不平道:"兩府兩制的官老爺,哪一個不是妻妾成群?陛下身邊只不過多了幾人,這些個沒心沒肺的就說什麼陰盛,難道只興他們快活?" 大概這個侍妾平日在仁宗面前任性撒嬌慣了,故意要挾說:"如果真要裁人,就先把我裁了吧!"她萬萬沒想到的是,仁宗這回成全了她,而且一口氣裁了30人。皇后不解地問:"陛下,您平素很寵愛她的,怎麼就捨得頭一個把她遣出宮呢?"仁宗答:"她居然慫恿寡人拒諫,這種人怎麼可以放在身邊呢?"

2.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后的陰影。

3.張貴妃是仁宗最欣賞和寵愛的妃子,她死後,仁宗不顧正宮曹皇后還在世的現實,追封她為溫成皇后,足見仁宗對她的深情。即便是這樣一個心愛的妃子,仁宗依然不放縱。 一日,仁宗駕幸張貴妃閣,在屋內看見了一件名貴的定州紅瓷器,就問:"哪來的這寶貝玩意?"張貴妃輕鬆回答:"是大臣王拱宸送給奴婢的呀!"仁宗一聽火了:"朕明明告誡過你不要收受臣僚饋贈,怎麼就當耳旁風呢?"說著拿出隨身攜帶的柱斧奮力一擊,把價值不菲的瓷器敲得"粉身碎骨"。張貴妃一時羞愧難當,怨誰呢?只怨自己沒記性。

4.給一個臨終前才獲得皇妃封號的普通宮人出殯,卻按皇后的葬禮規格隆重操辦,這不是一件小事,不僅有隆重的吹吹打打,皇帝本人也要親自參加。而且,在討論這個葬禮的細節時,皇太后竟先把他支出去,自己回來和大臣商量這件事。這時的仁宗皇帝已經二十多歲了,智力正常,難道他看不出這裡的名堂?這太不合常理了。依我的推測,仁宗可能早已知道此事,只是顧全大局,揣著明白裝糊塗而已。他不能說破這件事,一旦說破了怎麼辦?是廢了劉太后,另立李妃為太后?不廢劉太后,又怎麼安排李妃?所以,既然眼看著生身母親沒受什麼罪,也就裝著不知道,平平安安地過下去吧。劉太后駕崩之後,大臣、親王們紛紛拿此說事。不少大臣特別是那些在太后臨朝時被貶的官員,紛紛上表詆譭劉皇后,很多添油加醋、無中生有的詆譭讓仁宗都聽不下去了,這時,他再也不能裝下去了,只好做出一副才知道的樣子,大哭大悲一番。他去剖棺驗屍,並不是懷疑劉太后害死了李宸妃,而是以此來堵住那些搬弄是非的王公大臣們的嘴。因為給李妃按皇后規格下葬的全過程,他都是知道的,甚至還可能是親眼見證了一些關鍵環節,沒有他的同意,單是劉太后表態,太監們也不敢給李妃穿戴皇太后的冠服。他敢去開棺,是早就明白棺槨裡是什麼樣子的,心裡有底兒。此後,他下詔,禁止大臣們再議論劉太后監國時的事情。

從對這個事情的處理來看,仁宗這個人,首先是很有城府,他能把這麼大的一個事兒裝在心裡十幾年,就好像完全不知道一樣,這是要有超強的自我控制力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是做一個好皇帝的必備條件。其次,他很善良,不忍心傷害這兩個對他都有恩情的女人,也不忍心讓她們兩個人捲入殘酷的仇殺之中。劉太后對他很好,從小將他撫養長大,又一心扶持他當上皇帝,李宸妃是他的親生母親,兩個都是他不願意傷害的人。事實上,仁宗和劉皇后的關係十分融洽。在仁宗十八歲和二十歲時,分別有朝臣上表稱皇帝已??成年,請皇太后撤簾還政,而仁宗的做法是親率宰相及文武百官去給太后賀壽,皇帝當著群臣之面給太后行跪拜之禮,這也是有違禮制的。按常規,太后過生日是皇帝的家事,由皇帝在宮內辦個壽禮即可。仁宗此舉曾遭到大臣們的非議,但仁宗不顧眾議,行此大禮的目的就是向群臣表明他與皇太后間的感情密不可分,皇太后臨朝聽政完全是他所支持的。在他已??再也不能裝不知道的情況下,他追封生母李氏為莊懿皇太后(後改為章懿),那時距劉太后死不過一個月。劉太后死後被諡為"章獻明肅"皇太后,仁宗並沒有剝奪這個諡號、移出宗廟,反而一如既往地祭祀如初。(一般皇后死後諡號只有兩個字,只有臨朝稱制過的皇后才追諡四個字)。這兩個諡號也挺有講究,"懿"是品德美好的意思,用在李太后身上,說明她隱忍自己的親情,多年來不聲張此事,沒有藉此生出事故,具有美好的品德。而"獻"則是奉獻的意思,說明劉太后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國家,獻給了兩代皇帝,具有一心為公的品德。就是對那位曾幫助劉皇后照顧過他的楊淑妃,仁宗皇帝也是孝敬有加,他是被劉後和楊妃養大的,在具體的生活起居上,楊妃出的力更多些,所以,從小他就稱劉後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劉後死後,曾詔立楊妃為皇太后,繼續幫助仁宗處理國事,被大臣們諫止。但仁宗對楊妃按皇太后的禮儀對待,楊妃所居的宮殿為保慶宮,所以史書上有時也稱楊妃為保慶皇太后。楊妃也是很明事理的人,她從來沒有干預過仁宗的政事,在仁宗為報答她的恩情想讓她的侄子做諸司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幹部)時,她主動提出:"小兒豈勝大恩,小官可也。"於是改封為"右侍禁"。

波波說人物005:宋仁宗——最善良的皇帝

宋仁宗

5.生活在仁宗朝的官員們是幸福的,他們可以隨便發表言論,最大的處分不過是降上幾級,貶到別的地方做個小點兒的官,說不定過了一段時間,風頭過去了,皇帝還會把他再召回來。仁宗一朝,貶了升,升了再貶,貶了再升的官員不計其數。那時的大臣上書言事,不僅內容激進,什麼話都敢說,而且,有時態度也十分衝動。有一次,仁宗皇帝想封自己寵妃張貴妃的叔叔張堯佐當三司使,當時身為御使的包拯不同意,認為三司使是主管全國財政工作的,張堯佐才能平庸不堪此任,仁宗只好讓步說:"那不行就封他個粗官,當節度使吧。"北宋時的節度使不同於唐代的節度使,只是個虛職,表示地位的名號而已,包拯同意封張堯佐這麼個虛職,但對仁宗"粗官"的說法還不放過,說:"節度使怎麼能是粗官,太祖,太宗不都當過嗎?"在爭論過程中,包拯情緒激動,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的臉上,仁宗也不以為忤。回宮後,張妃不幹,撒嬌使性,皇帝只好訓她:"你就知道給你叔叔要這個使、那個使的,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使嗎?"也許正是仁宗的寬容,他那一朝名臣輩出,宋朝那些後來在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名臣大多出在仁宗朝,如晏殊、包拯、歐陽修、范仲淹、韓琦、富弼、蘇軾、黃庭堅、沈括、司馬光、王安石等等,可謂群星璀燦。

仁宗的寬容帶來的好處是言論比較自由,群臣什麼話都敢說,這使他能比較全面地瞭解各方面的情況,不會受信息失真的矇蔽。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對任何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議論紛紛,仁宗又沒太堅定的主見,所以往往朝令夕改,用人也是今提明貶。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就此評論說,"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仁宗自親政以後三十年間,不論用人還是基本國策,幾乎沒有能穩定過一年的,結果導致官員不知該堅守什麼政策,民眾不知該追隨什麼原則,這主要是"天子無定志"導致的。是啊,言論自由是好事,但那也得是最高決策者具有明斷是非的判斷力和意志力,如果最高決策者沒有主意,不能及時明確地支持一種意見,禁止另一種意見來干擾這種意見的執行(不論對錯,因為對錯是在事後才能知道的),那麼,言論自由就反而變成壞事了。

9.就仁宗的本性來講,對待老百姓也是仁慈的。《宋史·仁宗本紀》的記錄中,幾乎每隔兩行,就有一次仁宗為百姓做善事的記錄:或是下令減少某一地方的賦稅,或是下詔賑濟某地災民,或是因為某地的自然災害、邊境戰爭失利而下詔自責、停止宴飲歌舞。每逢水旱災害,他要麼在宮廷內誠心祈禱上天賜福,早日結束災害;要麼光著腳站在庭院裡,自己罰站,以向上天謝罪。他幾乎每隔幾年,就釋放數百名宮女出宮,讓她們回家過自己的日子。這些善事的密度之高,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是不多見的。他很珍惜每個普通人的生命,全國判處死刑的案子都要由他親自複審,每年他由判死刑改為其它刑罰的人數動輒上千人。他曾對大臣說過:"你們知道,我平時生氣罵人時,從來都沒有罵過'你去死吧'這種刻毒的話,就更不敢在斷獄中濫用死刑了。"對於濫用死刑的官員他十分憎恨,他給吏部的規定是:如果一個官員在斷案時錯殺了人,則終生不能再提拔。

10.自然,這樣的人對他自己也是嚴格要求的。他衣食儉樸,任內沒有像那些不成器的皇帝如徽宗那樣大修宮室。史書中記錄了大量他嚴於奉己的故事,比如,有一次,他在宮苑內散步時,屢屢回頭看,隨從們都不明白皇帝是什麼意思。等他還宮後,對嬪妃說道:"渴壞了,快快倒熱水來。"嬪妃頓覺奇怪,問道:"官家在外面時怎麼不喝水,而讓自己受渴這麼久呢?"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問的話,就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了。"

波波說人物005:宋仁宗——最善良的皇帝

宋仁宗與包拯

11.宋仁宗嘆了口氣,婉轉說道:"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貴為天子,難道擢任一個人就這麼不容易?"包拯聞言直趨御座,高聲說道:"難道陛下願意不顧民心向背麼?臣既為諫官,豈能自顧安危而不據理力爭!"張堯佐站在一旁,聽得心驚肉跳。 宋仁宗見包拯這麼執著,眾大臣又紛紛襄贊,而自己又沒有合適的理由反駁,心裡非常生氣,一甩手回到宮裡。 張貴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顏直諫,惹得仁宗下不了臺,所以等仁宗一回來,她馬上迎上前去謝罪。 宋仁宗餘怒未消,舉袖擦臉,說:"包拯說話,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