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千古明君——宋仁宗 趙禎

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偉大?

許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報出一系列名字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宋太祖,成吉思汗,永樂皇帝,康熙,乾隆……個個都是赫赫有名、如雷貫耳,其人或開疆拓土,或既往開來,或文治太平,或武功蓋世,在五千年華夏史上各自佔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卻存在過一個功績不如秦皇漢武,氣魄不如唐宗宋祖,文采不如南唐李後主、北宋宋徽宗的皇帝,他不露聲色,他默默無聞,甚至死後他的名字也不太被今世提及。

這就是北宋的第四個皇帝——宋仁宗趙禎。對,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的皇帝宋仁宗

千古明君——宋仁宗 趙禎

宋仁宗與包拯(劇照)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對內比較寬容的朝代。開國者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法順利地卸下幾個手握重兵大將的兵權,讓他們回家享樂終老,並沒有採用像其它朝代開國皇帝那樣大開殺戒、盡誅功臣的血腥手段,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朝代與生俱來一個的“仁”字。

據說趙匡胤還立過一個誓碑,告誡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等,從後來的情況看,宋朝後幾代皇帝,除了極少數特殊情況外,也大都做到了這一點,宋朝皇帝們的所作所為,一開始就體現了一種不同於“大漢雄風”、和“大唐氣象”的“大宋厚韻”。

當然,一方面,宋朝重文輕武的特色使得兵革積弱、武力不伸,總處於外來民族的壓迫欺凌之下,甚至最終因此而亡國;然而,任何短處也總伴隨著長處,宋朝通過求和得來的珍貴太平,大力發展國力,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人民沒有過重負擔,免遭兵禍帶來的苦難,應該說是歷朝歷代中生活最為安樂的,而賠給遼、金的歲貢,充其量只不過是宋朝整年收入的九牛一毛。據說大宋都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相當於現在的紐約,而宋朝的國民GDP相當於全世界總量的80%以上,更是如今的美國也無法企及的。宋朝以她特有的方法,外安鄰邦,內養生息,換取了中華歷史上少有的和平發展時期。

千古明君——宋仁宗 趙禎

清明上河圖(部分)

宋仁宗趙禎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舞臺上登場的。

說起宋仁宗,還有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狸貓換太子。

《狸貓換太子》就是以宋仁宗為原型的一個故事,由此可知,仁宗趙禎身世也頗為坎坷。但是,歷史上的劉妃並非小說戲劇中那樣陰險毒辣,而是一個非常精明強幹、才華不亞於武則天的的實權派女子——劉娥主。劉娥主主事期間,舉賢用能,聞言納諫,斷事公平,少任私人,幼年的趙禎,就是在這樣一個女子的垂簾之下成長的。

劉妃死後,仁宗親政,方才從旁人口中知道自己的身世,當得知其生母李氏早已不在人間,一時間痛不欲生,有人趁機向仁宗告發劉妃權傾朝野時的斑斑劣跡,特別是對趙禎生母李皇后大不敬,仁宗命人開棺相認,見李氏“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銀養之,故不壞”,於是嘆曰“人言豈可信哉!”仁宗下旨重新安葬兩位母親,並建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李兩氏牌位。奉慈廟的建立,除了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並逐漸擺脫了劉娥主政灑下的陰影。

千古明君——宋仁宗 趙禎

歷史上的宋仁宗,並沒有身世不幸而自暴自棄,也沒有大權在握而肆意妄為,相反,仁宗趙禎很難能可貴地體現出了一種溫文爾雅的風範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仁宗主政期間,政治環境相對開放,每有大事都召集群臣一同商議,且態度誠懇,不以帝位壓人。宋代名相包拯,有一次在反對仁宗提拔張堯佐在朝為官時,上殿直諫,“反覆數百言,言吐憤疾”,濺了仁宗皇帝一臉唾沫星,仁宗非但沒有發怒,反倒過來安慰包拯,最後不得不承認自己錯誤,將任用外戚的計劃廢除。不說別的,單單這份度量,就在歷朝歷代皇帝中堪稱第一。

宋仁宗在刑法上也採取廢除肉刑政策的從輕政策,體現了人性化的一面,史稱“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仁宗執政時期,四川有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稱其造反,交付皇帝嚴加懲治。可仁宗卻看清了形勢,知道只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洩洩憤,治重罪倒不如給他個官做安定人心來得好,所以不治其罪反而授其為司戶參軍,一時間傳為美談佳話。

任何一個朝代,判斷一個君王是否賢能,首先要看其下屬的官員百姓。仁宗執政的時期,可謂是中華歷史上罕見的賢能輩出時期。在這短短的四十年中:諫臣有威名遠播的包拯;武將有建功立業的狄青;改革家有意氣風發的范仲淹、穩重沉厚的文彥博;歷史學家有彪炳史冊的司馬光;書法家有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詞人有奉旨填詞的柳三變柳永和運詞別緻濃麗的晏殊;理學家有大名鼎鼎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柳宗元和韓愈之外,蘇洵、蘇轍、蘇軾、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幾乎全都活躍在仁宗朝……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只要其中一個出現在某個朝代,可以說那個朝代就不是失敗的,可蒼天偏偏戲弄眾生,讓中國的文人才子們都集中湧現在了仁宗趙禎執政的這短短几十年中——“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宋仁宗趙禎死後,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虜主”也握住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一個皇帝死了,讓本國黎庶哭得涕泗橫流的事,屢見不鮮,引得鄰國百姓和皇帝痛哭,實在是鳳毛麟角。 事實上,趙禎既沒有太祖趙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樣多才多藝,他的過人之處,僅是對臣僚、對百姓比較寬容,即“仁”。

在行政上,趙禎尊重主管部門的自主權,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剛愎自用。據宋人王*之〈澠水燕談錄?卷一〉記載,夏竦死後,趙禎打算給他一個諡號“文正”,夏竦曾兩度擔任樞密使(國防部長),並有〈文莊集〉行世,也算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帝管幹部”。不料,負責官員考核的劉原父說:“給諡號是我們主管部門的事,我們挺負責的,你怎能侵犯我們的權利?再說,夏竦也不夠格。”司馬光也上書,說:“文正”的稱號太高。於是,趙禎收回成命,同意將諡號改為“文獻”。

皇帝想給“帝管幹部”一個“榮譽稱號”,要是擱在其他朝代,大臣都會爭誇“皇上聖明”,沒準兒還會年年紀念聖諭發表多少週年呢。

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沒有興過文字獄。嘉佑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蘇轍僅僅依據道聽途說,便在“高考”中“惡毒攻擊”,即使擱在現在,也不能被錄取;倘若趕上“康乾盛世”,滅九族是必然的。趙禎尚德緩刑,遇到疑難案件,儘量從輕發落,即使對“煸動造反”的,也能區別對待,分清是真要造反,還是發牢騷。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即使不按“謀大逆”嚴懲,起碼也得按“危害國家安全”治罪,趙禎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容蘇轍的事,或許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沒幾人能做到。

據考證,中國從黃帝開始到溥儀遜位,4643年間,一共出了559個皇帝或國王。其中,有資料可查在位40年以上的不足20人,有的因窮兵黷武,導致國庫虧空(如漢武帝劉徹),有的造成國家動亂(如唐玄宗李隆基),有的以亡國告終(如後主劉禪、梁武帝蕭衍),趙禎卻穩穩當當地做了42年太平天子,與他的“仁”不無關係。

其實,中國的百姓比較容易滿足,只要讓他們的日子過得去,他們才懶得鬧事呢。

趙禎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諡封為“仁”的皇帝,而他的所作所為,也不愧為一個“仁”字。

也許問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偉大,可能一時間說不出來。但如果問封建社會中國文人士大夫最想生活在哪個朝代,那也許就非宋仁宗統治的朝代莫屬了。

在大多數宋人眼裡,“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嘉祐四年(西元1059),這時距趙禎駕崩還有四年,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但是趙禎都沒有批准。但他死後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了。

翰林學士王珪等群臣給他寫諡曰:“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跡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諡於帝……維其歷古聖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於代相襲之。夫仁者聖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巨學反略於稽求抑又天之所啟、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業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諡,宜天錫之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他的群臣們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於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讚美“仁宗盛治”: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範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天聖、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即使目空無人的南宋宰相秦檜也曾說到:“昔我仁祖臨御,親選天下十有五人崇論宏議,載在方冊。慶曆、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衛徑也稱:“嘉祐之治”振古無及。

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1010—1063)四十二年不識兵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趙匡胤統一中國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制定了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

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有一次,出使北方的使者報告說高麗的貢物越來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說:這只是國王的罪過。現在出兵,國王不一定會被殺,反而要殺死無數百姓。所以最終置之不理。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最後病死於汴京宮中福寧殿。遺詔中說: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后為太后,喪禮必須從簡。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可見趙禎真是無愧“仁”宗的稱號。

宋仁宗於公元一〇二二年繼位,一〇六三年去世,在位四十一年。其中劉太后臨朝聽政十一年,自己親政三十年。他求治心切,一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變法,只有變法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才能富國強兵。可是做了長期準備工作的「慶曆變法」很快就失敗了。對於皇帝,我們也不能只憑成敗論英雄。這位仁宗皇帝確實是有不少事情沒有做成,但是他一輩子認定了一個目標,就孜孜不倦地做下去,這也很不容易。他還沒有親政,就發現了范仲淹是個人才,總想加以重用。「慶曆變法」失敗,他並沒有灰心,在儂智高入侵廣南州郡之時,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眾議,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將狄青為統帥,平定了儂智高之亂。在西北邊疆戰事不利之時,在南方獲得一次大捷,也足以振奮人心。在狄青受到排擠而去職之後,他又支持包拯在開封府秉公執法,反對權貴橫行。在他去世的兩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為知制誥,醞釀再來一次規模更大的變法。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們還能說他沒有作為嗎?

其實,作為一個皇帝,不需要他自己去做什麼具體的事,只要他能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長期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執法公平不出或少出冤假錯案,讓老百姓能過和平安定的日子,這就很不錯了

。中國的老百姓是善良的,又是勤勞的,他只要有口飯吃,不餓肚子,又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他生產,讓他創造,不需要任何人督促,他就會埋頭生產,耐心創造。既創造物質財富,又創造精神財富。知識分子在創造精神財富的時候,特別需要精神上的寬鬆,仁宗時代是一個知識分子精神上特別寬鬆的時代,所以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佔了六家。這六家(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宋代官員待遇比較優厚,退休之後能夠優遊林下,吟詩作文。這種厚祿制度,使得官員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創作,所以文學藝術,成果累累,能夠流傳萬世。宋代以科舉取士,政府官員都是文學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這樣的事,歷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時代才有。

中國的幾大發明中,能把整個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都出現於仁宗時代。公元一○四一至一○四八年的仁宗慶曆年間,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英山縣)的布衣畢昇發明了「陶活字印刷術」,他是印刷工人出身,自然是無官無職的老百姓。正因為當時文化事業發達,有大量印書的需要,才促成了這樣一件重大發明。不久,山東農民王禎又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無錫布衣華燧又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以後,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越南,十五世紀傳入歐洲,德國第一次用活字印刷《聖經》是公元一四五六年,比畢昇時代晚了四百年。火藥用為武器,首先記載於《武經總要》一書,這是由仁宗時代曾公亮、丁度等人編纂的。從此,世界就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南宋的虞允文在採石磯大破金兵,就曾經使用過霹靂炮。仁宗時代的進士沈括是個博學多才的大科學家,他對天文、曆法、物理、數學、醫學、音樂無不精通,而最重要的發明,則是用於航海的指南針。公元一一一九年,宋代朱彧在《萍州可談》一書中寫到,當時廣州的海船出海,遇到陰雨,就用指南針指示方向,這是個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根據他的計算結果,指南針所指的方向是朝南而微微偏東。他把指南針的偏向,叫做磁偏角。英國人到了十七世紀才發現這種現象,比沈括時代遲了四百多年。

千古明君——宋仁宗 趙禎

活字印刷

過去我們讀歷史,總難免會有一點勢利眼光,認為要做出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才能算是大英雄,沒有把零零碎碎的事情放在眼裡。現在把宋仁宗一生一世所作所為認真梳理一下,覺得他所做的事還真不少。而且,那麼多的曠世奇才都湧現在他那個時代,那麼多的發明創造也都出現在他那個時代,這難道不是他的功勞,這難道不是他的貢獻!在兩千多年的專制王朝中間,沒有第二個皇帝能在這方面和他相比。請問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他刮目相看,對他這個歷史人物再作一次新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