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或“圈養”家長採取哪種教養方式,今後才不後悔


“散養”或“圈養”家長採取哪種教養方式,今後才不後悔

又到了報名季,上午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她想把孩子放在國學型私立學校,問我的意見,我問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她說:“ 公立學校管得太死,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孩子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傷害。這個私立學校非常人文,學生比較自由,課程主要是古文經典、武術、書法和一些簡單的勞動”,她這麼一說,聯想到她的性格,我有點理解了,她是一個非常善良而友好的人,現在是一個全職的媽媽。

正巧昨天看了董卿和父母一起參加的訪談節目,見識到了董狼爸,他不讓年幼的董卿照鏡子,儘量不給買新衣服,每天要跑1000米、背古詩詞,上高中時,假期必須出去打工,刷馬桶,鋪床鋪,董卿多次因為完不成任務,傷心大哭。

“散養”或“圈養”家長採取哪種教養方式,今後才不後悔

這兩個家長的教育觀點,正好是目前教育觀點兩個極端的典型代表,一個覺得學校的管理太嚴,家庭要想辦法減弱;一個覺得學校的管理還不到位,家庭需要加強。 做為家長的你,會怎麼選擇呢?

我們先來看一看結果,我曾經有一個同事在12年前,把孩子也送到了類似的私立學校, 當時他的孩子是小學生,比較頑皮,他覺得孩子常在學校受批評,會導致心靈不健康。開始時,他們都非常喜歡,但是,過了三年,他們又把孩子帶回了公立學校,回來後的孩子有一個突出的特長,就是書法寫得特別好,但是學習成績跟不上,也很難融入同齡同學中去,於是只好休學一年。

董卿大家都比較熟悉 ,她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主持人,主持春晚、詩詞大會、製作並主持《朗讀者》節目。人們先是讚揚她知性大方,然後讚歎她紮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再然後敬佩她不斷進取的毅力與能力。但董卿有一個梗,那就是家庭教育,一提起,她就忍不住地悲傷,多次在銀屏上落淚,她說童年時她常常懷疑她是不是親生的,高中畢業時,因為父親不同意她報考藝術學校,她多次寫下:活著有什麼意義?她說到現在她都不自信。狼爸成就了今天優秀的董卿,也給她在成長過程中帶來了陰影。

“散養”或“圈養”家長採取哪種教養方式,今後才不後悔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這兩種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都不是大多數人 能接受的,怎樣才是合適的呢?那先要探究其原因,帶有國學特點的私立學校,模仿的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它產生的背景是:人口相對稀少,科學技術不發達,物質相對貧乏的農業社會。社會的特點是,競爭不劇烈,壓力不大,合作性弱,流動性低,再加上去掉了科舉的內容和要求,這樣學校的教育內容,就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學生會有更多自由空間,心靈會得很大的保護。但是,有一個問題家長也繞不過去,你的孩子長大後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存?如果你的孩子能生活在一個跟古人類似的情況下,你也不需要孩子有太大的成功,這樣的教育無可厚非。但是現在具備這樣的環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即使古人,希望孩子有成就,還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公立學校,是根據現代和未來社會發展設計的。它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時代,並面向智能時代,現在生活中我們享受了豐富的物質,有些10年前你想都不敢想;生產需要更多的合作,就連諾貝爾獲得者屠呦呦都受到詬病,因為人們認為屠呦呦的成績是團隊合作的結果;科學技術更是突飛猛進,現代的科學技術是人類幾千年特別是近200年的結果,需要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前(最多30歲之前)能夠掌握人類已有的智慧結晶核心,包括思想、知識、交往等。再加上中國曾經落後的歷史,實現中國夢的理想,所以學校教育就顯現出中國的特徵,競爭激烈,內容豐富,學生壓力大。學校需要短時間內將人從一個自然人的狀態,跨越歷史,發展成為能適應和創造更美好未來的社會人。

這樣的學校教育是好,還是不好?

說實話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必須,但的確會對人的內心造成比較劇烈的衝撞。如果不是這樣的教育,結果是什麼樣的呢? 你看看在美國部分拉丁族裔的孩子邊緣化的生活就知道了。

我們絕大多數孩子,未來會生活在正常環境,他就需要跟其他孩子類似的價值觀、知識、能力和情感,才能更好地生活,並在其中完善自我並未社會做出貢獻。如果你到了國學類私立學校,這之間的巨大差別誰來彌補呢?怎麼彌補?什麼時候彌補呢?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超過了常人的要求,他們或者覺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超過了常人的要求,他們或者覺得人的成長需要更多的磨礪,或者覺得孩子成功非常重要等等,會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如董卿的父親、鋼琴家郎朗的父親,但是他們又沒有很好的方法,所以採取了一些強硬的措施,其中有一些成功了,但是有些是失敗了,如有孩子自殘、自殺,甚至殺死父母的,更多的家庭是以犧牲親情和心理的健康為代價的。

這也正是目前教育的一個課題:怎樣在目前這種教育的環境下,在學生心理的能夠適應條件下,用好的方式給學生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基礎。但是不希望是董卿父親那種比較極端的方法,還需要尋找更合適的方法;還是需要孩子多勞動,如霍啟剛和郭晶晶帶著孩子一起去插秧,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在這兩個觀點中,家長都會有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