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散養”管理值得借鑑

近日,聆聽到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昌平區城關小學校長柏繼明的經驗介紹,感慨尤深。柏校長認為,教師是高度自覺的人,應激勵他們將這種高度自覺傳遞給學生。他們採用“散養”管理,從不鼓勵教師帶病堅持工作,要求老師們把身體經營好;學校上下班從不“打卡”,但老師們出勤率特別高;學校不進行教案之類的檢查,教師心情特別舒暢,工作都很負責,教學效率也十分顯著。

這是個很難聽到的說真話說實話說到點子上的經驗。這個校長很明智很懂行很富有人情味,他們的舉措很符合學校管理的特點。這種“散養”管理學校的好經驗值得各地中小學借鑑。

這些年來,我們為研究學校管理所付出的心血不少,為管理學校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甚多,但辦學質量往往並不盡如人意。研究者的誇誇其談,教師不屑一顧;管理者的煞費苦心,教師漠然置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過分強調精細化,而疏於人性化,導致管理定位失策,甚至發生嚴重錯位。

校長管理教師不同於企業老闆管理員工,也不同於教師管教學生,更不是家長教養孩子。應該少些指教約束與限制,多些信賴關愛和尊重。柏繼明校長的“散養”之法,不失為管理教師的高品位境界。“散養”並非放任自由或撒手不管,而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不是把教師當成監督的對象,而是把教師當做學校的真正主人,不是要教師一成不變仿效地做,而是挖掘教師的創造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自主能動性。很多優秀教師本身就具有擔任校長或主任的能量,只是各自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已。校長面對著高素養的群體,大可不必這不放心那不滿意,更無須絞盡腦汁琢磨些機械死板的條條框框,以此禁錮著教師的上下班或備教批輔考研等工作環節。

好教師是靠自身努力成長起來的,人為捧扶的“好教師”會讓絕大多數教師不待見。怎麼帶好班怎麼上好課,都需要教師自個兒摸索實踐,用不著管理者舉著瓢讓教師照著畫葫蘆。如果讓教師循著固定模式亦步亦趨,還要防備他們偷懶耍滑敷衍塞責,那隻會把領導自身搞成神經質,把幹群關係搞得緊張兮兮的。如此“圈養”出的教師表面上可能會笑容可掬或循規蹈矩,但他們內心深處或許會反感至極,往往不會真心實意地信服和敬重校長。

管理教師用不著“圈養”,更犯不著心機和算計。我們可以想見:倘若用如今的精細化來治理魯迅、胡適和葉聖陶們,那絕對出不了這些著名的教育大師。教育家魏書生當校長還兼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師。他的辦公桌在教室內,校長辦公室很難見到人影。他要求學校管理層和教師各司其職,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他從不為“打考勤”或指導老師上課改作業傷精勞神。李鎮西也是當今公認的教育名家,他當校長的學校既不講特色,也不對教師作特別要求。他說:中小學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有德智體美勞的教育目標,有嚴謹的課標和教材,校長和教師認真落實就行。

我曾經負責教學管理三十多年,也有深刻的教訓和體會。年輕氣盛時,我主張“量化管理”的。在當年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前提下,曾花費極大心血制訂出完整的教學常規管理條例和量化考核細則,還完善了教師教學檢查和業務檔案的記載。記得離開那所學校時,我用擔子挑去交給校辦的教學檔案資料就達197本(卷)。後來冷靜反思,實在有些枉費心血。那套看似很嚴謹的東西,老師們不能適應,牴觸情緒很大,領導也並不滿意。我則成為“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好在我還能幡然醒悟,其後,我將管理重心放在關心教師生活和工作上。

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教師職業不同於其他任何行業,雖說各行各業都要憑良心做事,但教育對“良心”的標高達到極致。這碗“良心飯”的成色是其他行業無可比擬的。人的良心不能置換,良心發現而產生的巨大能量更不是呆板僵化的條例可以簡單量化的。管理學校與管理企業有天壤之別。學校管理重在調動教師積極性,而不是清點產品數量檢驗產品質量。管理者應傾心挖掘教師“良心”的源泉,讓教師的良心迸發出源源不斷的能量。那“貼身緊逼”盯守防範教師的舉動,無異於向教師熊熊燃燒的良心之火上潑冷水。

振興教育必須首先善待教師。“散養”符合教師管理特點,有益於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教師管理是管理人心的系統工程,其內容方式必須切合教育實際,不宜追求敲擊鍵盤的快感。大凡教育質量優秀的國家無不高度地尊重教師。這些國家教師的社會地位高的但薪酬並不一定就很高,主要是教師能享有強烈的榮譽感和幸福感。而這種獲得感來源於社會更來源於學校。辦學質量是每個教師辛辛苦苦做出來的,而不是校長管出來的,校長要堅持把自己擺在與教師平等的地位,並時刻謹記:充分信賴尊重依靠教師是營造尊師風尚的關鍵,也是激發教師強烈責任感和強勁工作動力的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