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或“圈养”家长采取哪种教养方式,今后才不后悔


“散养”或“圈养”家长采取哪种教养方式,今后才不后悔

又到了报名季,上午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她想把孩子放在国学型私立学校,问我的意见,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她说:“ 公立学校管得太死,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这个私立学校非常人文,学生比较自由,课程主要是古文经典、武术、书法和一些简单的劳动”,她这么一说,联想到她的性格,我有点理解了,她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友好的人,现在是一个全职的妈妈。

正巧昨天看了董卿和父母一起参加的访谈节目,见识到了董狼爸,他不让年幼的董卿照镜子,尽量不给买新衣服,每天要跑1000米、背古诗词,上高中时,假期必须出去打工,刷马桶,铺床铺,董卿多次因为完不成任务,伤心大哭。

“散养”或“圈养”家长采取哪种教养方式,今后才不后悔

这两个家长的教育观点,正好是目前教育观点两个极端的典型代表,一个觉得学校的管理太严,家庭要想办法减弱;一个觉得学校的管理还不到位,家庭需要加强。 做为家长的你,会怎么选择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结果,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在12年前,把孩子也送到了类似的私立学校, 当时他的孩子是小学生,比较顽皮,他觉得孩子常在学校受批评,会导致心灵不健康。开始时,他们都非常喜欢,但是,过了三年,他们又把孩子带回了公立学校,回来后的孩子有一个突出的特长,就是书法写得特别好,但是学习成绩跟不上,也很难融入同龄同学中去,于是只好休学一年。

董卿大家都比较熟悉 ,她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春晚、诗词大会、制作并主持《朗读者》节目。人们先是赞扬她知性大方,然后赞叹她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再然后敬佩她不断进取的毅力与能力。但董卿有一个梗,那就是家庭教育,一提起,她就忍不住地悲伤,多次在银屏上落泪,她说童年时她常常怀疑她是不是亲生的,高中毕业时,因为父亲不同意她报考艺术学校,她多次写下:活着有什么意义?她说到现在她都不自信。狼爸成就了今天优秀的董卿,也给她在成长过程中带来了阴影。

“散养”或“圈养”家长采取哪种教养方式,今后才不后悔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两种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都不是大多数人 能接受的,怎样才是合适的呢?那先要探究其原因,带有国学特点的私立学校,模仿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它产生的背景是:人口相对稀少,科学技术不发达,物质相对贫乏的农业社会。社会的特点是,竞争不剧烈,压力不大,合作性弱,流动性低,再加上去掉了科举的内容和要求,这样学校的教育内容,就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学生会有更多自由空间,心灵会得很大的保护。但是,有一个问题家长也绕不过去,你的孩子长大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你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跟古人类似的情况下,你也不需要孩子有太大的成功,这样的教育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具备这样的环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即使古人,希望孩子有成就,还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公立学校,是根据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设计的。它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并面向智能时代,现在生活中我们享受了丰富的物质,有些10年前你想都不敢想;生产需要更多的合作,就连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都受到诟病,因为人们认为屠呦呦的成绩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特别是近200年的结果,需要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最多30岁之前)能够掌握人类已有的智慧结晶核心,包括思想、知识、交往等。再加上中国曾经落后的历史,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所以学校教育就显现出中国的特征,竞争激烈,内容丰富,学生压力大。学校需要短时间内将人从一个自然人的状态,跨越历史,发展成为能适应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社会人。

这样的学校教育是好,还是不好?

说实话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须,但的确会对人的内心造成比较剧烈的冲撞。如果不是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你看看在美国部分拉丁族裔的孩子边缘化的生活就知道了。

我们绝大多数孩子,未来会生活在正常环境,他就需要跟其他孩子类似的价值观、知识、能力和情感,才能更好地生活,并在其中完善自我并未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你到了国学类私立学校,这之间的巨大差别谁来弥补呢?怎么弥补?什么时候弥补呢?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超过了常人的要求,他们或者觉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超过了常人的要求,他们或者觉得人的成长需要更多的磨砺,或者觉得孩子成功非常重要等等,会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如董卿的父亲、钢琴家郎朗的父亲,但是他们又没有很好的方法,所以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其中有一些成功了,但是有些是失败了,如有孩子自残、自杀,甚至杀死父母的,更多的家庭是以牺牲亲情和心理的健康为代价的。

这也正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课题:怎样在目前这种教育的环境下,在学生心理的能够适应条件下,用好的方式给学生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不希望是董卿父亲那种比较极端的方法,还需要寻找更合适的方法;还是需要孩子多劳动,如霍启刚和郭晶晶带着孩子一起去插秧,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在这两个观点中,家长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