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6歲的林英子,是《城南舊事》的主人公,長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天真爛漫又聰慧。英子和父母居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衚衕裡,她的故事就在童年的大街小巷裡,在清晨的駝鈴聲聲中,在水井的叮叮咚咚中緩緩開場。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林英子有很強的共情能力

媽媽說:“小英子,看見這個壞人了沒有?你不是喜歡做文章嗎?將來你長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兒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麼做了賊,又怎麼落得這麼個下場。”


“不!”我反抗媽媽這麼教我!


我將來長大了是要寫一本書的,但絕不是像媽媽說的這麼寫。我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

青青的草,小小的花,在英子家對面的荒宅子裡,英子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大個子,他蹲在草叢中,和英子真誠地交流。英子給他朗誦自己最喜歡的課文“我們看海去”,大個子告訴英子他弟弟要去留洋,他們約定到時一起去送留學的弟弟,一起去看海。

方寸之地,秘密花園。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總是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分不清天和海,分不清對和錯的英子並不知道大個子是個小偷。而大個子,對一個可能發現自己偷盜行為的小女孩,沒有閃躲,而是娓娓道來自己的無奈。這說明他內心並不認可自己做小偷的行為,所以他渴望被人理解,他覺得真誠的英子能理解他。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孩子不懂成年人的無奈與悽苦,但是我們錯了,孩子是很敏感的,小偷的無奈林英子聽懂了。

所以,當大個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警察抓走時,媽媽叫英子作篇文章,說一說好好的人為什麼要去做小偷,而英子卻說要作的文章是《我們看海去》。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還有惠安館的秀貞,也是英子的朋友。秀貞與北大學生思康自由戀愛,可思康回老家後一去不復返,秀貞生下的女兒被擔心“人言可畏”的父母扔在了“齊化門”城牆跟,不知去向。所以秀貞在愛而不得中思念成疾瘋掉了。所有的人都怕她,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林英子不怕,經常去找她玩,聽她顛三倒四的訴說往事。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英子感受到了秀貞對女兒小桂子的深深思念,所以對秀貞的囑託上了心:“你要是看到小桂子,就帶她回來。小桂子脖子後面有塊青記”;英子感受到了小夥伴妞兒遭受養父母毒打的痛楚,所以對妞兒的秘密上了心:“他們不是我的親生父母,我是在齊化門撿來的,我要去找我的親生父母。”

於是,“脖子後的青記”“齊化門”這些關鍵詞的頻繁出現在林英子心中產生了化學反應,英子看見妞兒脖子後面捱打留下的青痕,誤以為那是青記,誤以為妞兒就是秀貞的小桂子。於是林英子帶著離家出走的妞兒去認親,“母女倆”團聚了。本來是個喜劇,可人生如戲啊,之後秀貞和妞兒雙雙倒在了去尋找思康的路上,倒在了火車輪下。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生活有單純明媚,也有愁腸百結;有溫煦從容,也有艱難曲折;有浪漫幻想,也有困惑憂傷。天真盎然的英子面對人世悽苦有自己的困惑,也有自己的思索,在困惑與思索中不斷成長。

現在的我們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更注重陪伴孩子,但是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看世界的視角強加於孩子,將自己為人處事的所謂經驗灌輸給孩子,過多的干預和桎梏,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去觸摸真實世界的樂趣,失去了對“真善美”的捕捉能力。一個懵懂的孩子剛剛開始“睜眼看世界”,我們卻給他帶上了有色眼鏡,讓孩子們對生活、對旁人多了提防,少了共情能力,用世俗劫持了孩子的童心。


林英子有很強的執行能力

媽媽抬起頭來對我說:“你那天說要買什麼來著?”

“一副滾鐵環,一雙皮鞋,現在我還要加上訂一整年的《兒童世界》。”我毫不遲疑地說。

在《藍姨娘》這個故事中,英子的爸爸收留了從好友施家離家出走的藍姨娘。英子本來是很喜歡藍姨娘的,自藍姨娘來後,家裡多了許多語聲笑影,英子希望藍姨娘可以一直住下去。

直到她親眼看見了爸爸和藍姨娘打情罵俏。她又害怕又生氣,本想告訴媽媽,但看到媽媽懷著孕還操持家務,不忍心讓媽媽傷心。其實英子不知道,媽媽對爸爸和藍姨娘的事瞭然於胸,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所以就掩耳盜鈴,假裝看不見。

英子獨自生著悶氣,還因此想起來了爸爸的“前科”:爸爸在日本吃花酒,一家挨一家,吃一整條街,從天黑吃到天亮,媽媽就在家守到天亮,等著一個醉了的丈夫回來。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她雖然不懂男女之事,但卻知道爸爸風流成性,與藍姨娘就差一個一拍即合的時機。所以她開始行動了:她一方面整日守著藍姨娘,不讓她有一點機會跟爸單獨在一起,揚湯止沸;一方面開始有意識地撮合藍姨娘和德先叔——林父收留的學生,幫他們傳話、傳紙條、傳書,為他們創造獨處的機會,釜底抽薪。

在英子的撮合下,藍姨娘與德先叔互生情愫,並一起遠走,家庭危機解除。得意的英子忍不住向媽媽彙報戰果,媽媽心情舒暢,忙問英子:“你那天說要買什麼來著?”英子毫不猶豫地敲詐勒索“一副滾鐵環,一雙皮鞋,現在我還要加上訂一整年的《兒童世界》。”天真的狡黠躍然紙上。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難以想象,幾歲的孩子,不僅心思縝密,而且做事目的明確,乾脆利落。

現在的孩子呢?狡黠有,吃飯講條件、寫作業講條件、睡覺講條件,不讓玩手機講條件;而執行力無,別說幫大人處理危機了,完全是危機制造者。


林英子有一座城

爸爸說:“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他們,所以人類給它們戴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人類正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英子說。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長大後,離別後,我們懷念家鄉,我們鄉愁難寄。鄉愁除了那些人那些事,還有“那些物”,人會離別,事會消散,唯有物能長久存在,作為家鄉、鄉愁的載體。

縱橫交錯的衚衕、運煤的駱駝隊、駱駝脖子上的鈴鐺、睡覺的火炕、撣灰的雞毛撣子、做小買賣的吆喝聲、轆轤的水井、路上飛奔的洋車……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些“生活的寫真”構成了英子童年的背景,構成了她鄉愁的枝幹,構成了她情感的養分,構成了她生命的底蘊。所以,英子有如此的共情能力,有如此美妙的想法,也如此深深地懷念著城南。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現在,我們的孩子被手機、平板電腦吸引著,裡面的花花世界讓他們無暇去領略生活的美好,無法去觸摸生活的粗糲。等到他們長大了,他們該去懷念什麼?難道要懷念童年那個總是卡屏的手機,那個動不動就掉網的平板?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他們永遠喜歡最新的速度最快的,一如身處的世界那樣浮躁潦草。他們的童年沒有一座城,一座承載鄉愁的城。換句話說,他們沒有實際的童年,更沒有心靈的童年。

我覺得,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迴歸到自然,釋放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把自己曾經的遺憾強加在孩子身上。童年決定了孩子早期的形態,很多事情小孩子確實不懂,但是內心的感受會一直延續下去。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溫暖,更要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信任,讓孩子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能自己披掛上陣、披荊斬棘,排除干擾、勇往直前。

30歲重讀《城南舊事》:現在的我們養不出林英子那樣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