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或純真美好,或苦澀乏味,它們伴隨我們的成長,永遠無法抹去,甚至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對於林海音來說,童年的經歷決定了她一生的命運。林海音是臺灣著名作家,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5歲時跟著父母來到北京生活。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的,那裡的一草一木,那裡的人和事兒,都鐫刻在時光的記憶中。

晚年的林海音,越發思念老北京。她以童年在北京生活的所見所聞為素材,寫下這部自傳體短篇小說《城南舊事》。著名詩人余光中對此評價:“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可見這部作品的影響力非同一般。

當時《城南舊事》發行出版後,並沒有吸引大眾眼光。真正讓這部作品名滿天下的,是根據它改編的同名電影《城南舊事》,影片1983年上映時,引發無數觀眾童年的回憶,電影曾在47個國家放映,獲得多次大獎。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今天不說電影,我們迴歸原著。《城南舊事》其實是一部小說合集,由五個小故事組成,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看海去》,這個故事講述了小英子無意中和一個小偷成為了好朋友,人人唾棄的小偷,在她眼中卻是一個善良的好哥哥。最終小偷被警察抓住,英子也失去她的好朋友。

在大人眼中,盜賊可惡又可恨,可英子卻看到了小偷人性中閃光的一面。林海音藉著孩子的一雙慧眼,以兒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和認識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在我看來,《城南舊事》不僅想告訴人們,兒童的心靈比成人更健康光明,孩子的眼睛比成人更透亮清澈;更是對當時苦難的勞動人民,寄予深刻同情和關心。

01 不顧世俗偏見和小偷做朋友,英子自然流露的純真,是兒童的天性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城,故事中的小英子剛上一年級,隨著家人搬到了城南新簾子衚衕。有一次,英子和同伴一起玩球,皮球飛到了一座荒廢的園子裡。人們都說這片廢園裡鬧鬼,附近的小孩和大人都不敢來。

英子是個聰明又勇敢的小姑娘,她從來不會人云亦云,盲目信從。她一個人來到荒園,在草叢裡意外發現了漂亮的桌毯和新衣,令人費解的是上面扣了一個銅盤子,隱藏得很嚴實,像是被人提前藏好的。會是誰呢?英子帶著疑惑離開,卻始終記掛著心底的小秘密,孩子的好奇心讓她第二次進入荒園。

這一次,她碰到一個身強力壯、藏在草叢裡的年輕人,對方眼神躲閃,聲音略微發抖。他請英子幫個忙,不要把和他見面的事情說出去,天真善良的小英子雖然心存疑慮,還是為他守口如瓶,從未對任何人講起,最後還和年輕人做了好朋友。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在我看來,英子為什麼和小偷做成了好朋友,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長著老實相的小偷,是英子出於本能的信任

在一片荒園裡單獨和一個陌生人在一起,英子不感到害怕嗎?當然害怕,她只是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子,一點不怕才不正常。她意識到危險後,想趕緊逃離,卻忽然想起看相的老人說過:嘴唇長得厚厚敦敦的,是個老實人相。善良的英子單是從外貌判斷,這個草叢裡的年輕人不是壞人。

第二,英子純淨美好的內心, 是兒童的天性

英子心裡充滿了疑問:草叢裡被人藏起的桌毯和衣服,街面上大人議論紛紛的小賊,以及那個躲在草叢裡的年輕人,到底有什麼聯繫?這些事情在她心裡揮散不去。雖然年輕人的行為舉止不正常,可是英子從心底裡願意相信,他是一個好人,

這種信任是出於兒童的本能,不帶任何評判的眼光。

以上事實印證了兒童天真爛漫、童心未泯的心理特點,他們從不惡意去揣測別人。童年是人的天性中保存最完整的時期,孩子們向真、向善、向美,他們好奇的打量周圍的事物,用質樸純真的童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小時候我們都是內心純淨的小英子,保留了人性美好的童真。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長大了,成熟了,就慢慢丟掉了人性中純真美好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習慣在人情世故的包裹下,戴著偽善的面具生活。

02 表面上是小偷,背後是英子眼中的好哥哥,亂世之下誤入歧途是生活所迫

時間長了,小英子總喜歡跑到草叢廢園裡玩,她喜歡和這個年輕人聊天、聽他講故事。年輕人時常倚在大樹底下嘆氣愣神,他對英子說:

走到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我也是一個好人。小妹妹,明白我的話嗎?”,小英子“似懂,又非懂,只是直眼看著他。”明明是一個盜賊,卻說自己是個好人。孩子太傻了,黑白不分,連好人壞人都分不清楚,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我看來,小英子看似分不清是非,其實心裡像明鏡一樣。從第一天在草叢裡發現那堆值錢的東西,她心裡就判斷這個隱藏在草叢的年輕人,就是大人口中的盜賊,文中有兩個線索可以佐證。

線索1 門口賣破爛的扁擔

英子踏進草叢時,發現隔壁門口收破銅爛鐵的人不見蹤影,當她走進草叢時,發現蹲在樹底下的年輕人。

線索2 牆角的大包袱

衚衕裡的大戶人家丟了三十幾件東西,她去草叢找年輕人時,發現牆角里的油布大包袱,而且年輕人說話的時候,從不肯站起來,總是有意遮擋住身後的包袱。 種種跡象表明,這個藏在草叢裡的年輕人就是一個小偷。

可是小英子面對這個小偷,卻信守承諾,為他守口如瓶,還交上了知心朋友。在她眼裡,這個年輕人不是一個壞人,因為他長著老實人的相貌、言語坦誠,所以英子在潛意識裡相信他是一個好人。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後來年輕人向小英子說出心裡話。原來他從小沒用功讀書,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生活困窘。但是他還要養活母親、還要供弟弟上學。生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有大把的力氣卻毫無用場。窮人也要活命,也要生存,殘酷的現實把他逼上了邪門歪道。

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這個可悲又可憐的年輕人內心充滿了痛苦。他把偷來的值錢東西變賣,供養家人生活,供弟弟上學;

另一方面,他無時無刻不在忍受著內心的煎熬,他多麼想做個堂堂正正的好人,腰板挺直走在光明大路上;而不是像老鼠一樣,偷偷摸摸,東躲西藏,變成人人痛恨的盜賊。

03 他們曾經相約去看海,卻成永遠的離別,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是對亂世的無聲控訴

沒過多久,青年人被便衣偵探抓獲,人贓俱在,無可爭辯。他被捆了手腳,一幫警察推搡著把他從荒園裡抓出來時,正好被英子遇見了。眾人都在一旁看好戲似的圍觀,只有小英子躲得遠遠的,她傷心地哭了。

在便衣警察眼中,年輕人就是一個賊,抓了他,可以向上級論功行賞,在老百姓中樹立神探的威名。可是又有幾個人能體諒這個年輕人的難處和不易?竟然只有一個孩子才能理解和同情他。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年輕人來自社會的最底層,他沒錢沒勢,他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他的弟弟。弟弟聰明好學,年年考第一,夢想著有一天能坐船出國留學。

這也成為年輕人最美麗的夢,他幻想著有一天弟弟出息了,陪弟弟坐大輪船出海,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說起弟弟,年輕人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小英子深受感動,她翻出課本《我們看海去》,英子認真的讀給年輕人聽,他們相約一起去看海。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然而現實生活中,夢想總是遙不可及。可憐的年輕人全家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能供養弟弟唸到小學畢業,已經非常不容易,哪裡有錢去坐船看海?他需要錢來得快一些、多一些,為了弟弟的讀書夢,哥哥做了賊。

年輕人在內心輕問自己,到底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心理學家伊格納西奧說過,要研究人,就必須研究這個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

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軍閥混戰,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無家可歸,連生存都難以保證。在那種社會條件下,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上學,簡直比登天還難。

為了不讓弟弟再受沒文化的苦,期望著弟弟有一天出人頭地,哥哥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做賊並非是他的本意,可是生在一個亂世,他無計可施。

善良的小偷是當時勞苦大眾的一個縮影,他的身後是千千萬萬個像他一樣苦命的人。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也是舊時代勞苦大眾的縮影。他肯下力、能吃苦,不抽菸不賭錢,一門心思攢錢,夢想有一輛自己的車,再也不受人白眼。當祥子終於有自己的黃包車時,心裡那個美啊,彷彿換了個新天地,他終於能揚眉吐氣。

然而好景不長,他的車被大兵搶去,祥子敢怒不敢言。他又攢錢買車,再次被道貌岸然、卑鄙無恥的孫偵探勒索去。

祥子一次次的想做個勤勞、上進的好人,一次次空手而歸。他的善良和質樸,與這周圍的大環境格格不入,兵匪官紳,把他折磨得不像個人。從此祥子變了,變得又髒又懶,變成潑皮無賴,讓人可悲可嘆。

為了供弟弟上學的年輕人,不得已走入歧途,做蠅營狗苟之事,和祥子是多麼相似的悲慘結局。在那個苦難的歲月,窮人沒有話語權,更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04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隔不斷的鄉愁,是兩代人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祖籍廣東,4歲就開始習漢文、讀四書。後來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從此進入日據時代。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授學生日文,並且規定在校學生不能隨意做事、不能讀自己喜歡的漢書。

青年時期的林煥文,對此感到非常苦悶,他決定帶著妻子到日本經商,尋一方天地。1918年,林海音在日本大阪出生,3歲跟著父母回到臺灣,5歲時又輾轉來到北平,從此隨父母定居在北平城南。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青年林海音(下)


《城南舊事》則是林海音在城南一帶居住時,記錄下來的人和事兒。有惠安館的瘋女人秀珍,有躲在草叢裡的小偷朋友,有拋下兒女進城做女傭的宋媽,他們在林海音的心裡縈繞不去,成為她一生的牽掛。

1931年父親肺病復發,離開了小英子,那年她才13歲,正準備讀初一。祖父來信,要接英子回臺灣唸書,但年少的林海音不同意回去,小小年紀竟有硬硬的骨氣。她說:我是中國人,不願去唸日本書,不想讓弟弟妹妹接受日式教育。

由於母親年老,想念故鄉臺灣。1948年,在親友的協助下,林海音一家從上海踏上了回臺灣的郵輪,從此告別北平,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四十二年。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晚年林海音


林海音在北平時,常常會幻想自小遠離的臺灣是什麼樣子,當她回到臺灣十八載後,又時時懷念北平的一切。她是多麼希望兩地能夠“朝發午至”,一解她沉沉的鄉愁。

1990年5月17日,72歲高齡的林海音終於完成還鄉心願,來到了心心念念、闊別四十多年的北京,回到她心靈上的故鄉,重溫她的城南舊事,她走遍了那些充滿了舊日回憶的城南胡同。

林海音《城南舊事》:孩子眼中光怪陸離的世界,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她在散文代表作《兩地》中寫道:“臺灣是我的故鄉,北平是我長大的地方,我一輩子都沒離開過這兩個地方”。

從父親林煥文堅決抵制日式文化,到林海音飽含深情的城南往事,是中國人面對困苦,毫不退縮、百折不撓的不屈精神。《城南舊事》不僅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它更值得所有中國人細細回味。

導演吳貽弓當年看過小說《城南舊事》後,他感動的說:“我在這裡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聽見了一聲思念祖國的輕輕嘆息,它用孩子天真的眼睛,直視愁雲慘淡的人世。”

《城南舊事》跨越時代,跨越星辰大海,半個世紀過去了,仍然像明珠閃閃發光。當人們翻閱它的時候,彷彿聞到童年美好的氣息,散發出淡淡的溫馨花香;更看到了中國文人不變的愛國情懷,和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無論走到哪裡,始終不忘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參考書籍《城南往事》

參考紀錄片《秘密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