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劇照

導讀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康德說: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的確,高亮星空之本真、人類初始之本善和內心道德之本美,讓人神往。在人類意識裡,真善美常常是道德評價的一杆秤,人性的光芒往往通過真善美來彰顯。

生活中從來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什麼樣的"窗戶"才能挖掘人性之美呢?那就是兒童純真淨透的眼睛,透過兒童純潔善良的視角來體驗客觀世界裡人性之高光,如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短篇小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說:"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睛,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誠然,很多年了,這樣一雙眼睛一直在我腦海縈繞,揮之不去。

《城南舊事》

是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文中小英子原型就是林海音自己。全文以林海音6到12歲的童年生活為背景,通過"英子"純真淨透的雙眼,見證成人世界裡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充滿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以及對25年老北京生活的眷眷鄉愁等,如一幅如詩畫卷徐徐展開。多少年來,這雙眼睛、這份哀思、這種鄉愁,風靡海內外,"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實至名歸。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文中主人公小英子純真淨透、探詢求知的眼眸

一、“瘋子”秀貞:世俗眼中引以為恥、受盡歧視的她,骨子裡透露出女性少有的、堅韌不拔和自強不息的光芒

20世紀20年代末,6歲的小姑娘林英子跟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裡。一來就是25年,直到1948年才回臺灣,北京算是她的第二故鄉,也是她的精神家園。

秀貞,是經常痴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是人人歧視的可憐人她不僅遭受悽慘愛情的折磨,還忍受骨肉離散的痛苦。曾經年輕勇敢的她喜歡上了惠安館大學生思康,並與之私訂終身,還懷了小桂子。但戀人背叛了她,回老家一去不復返;私生孩子被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她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瘋子"。

但秀貞怎麼能是瘋子呢?這只是人們為躲避封建世俗,自欺欺人而冠之的"美名"或"標籤",也是世俗銬給她的"精神枷鎖"。

連秀貞自己也懷疑:"人家瘋子都是滿地撿東西吃,還亂打人,我怎麼會是瘋子呢,你說我瘋不瘋?"單純善良、喜歡秀貞的英子立刻斬釘截鐵的說:"不!"。孩子眼裡的世界最真實。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小英子與人人歧視的“瘋子”秀貞成為好朋友

心理學上說,

瘋子是精神病人的俗稱,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功能紊亂的神經系統疾病,由家庭或社會環境等因素引起。小說中秀貞在悲慘愛情和骨肉分離雙重刺激下,心理難以承受,而經常回憶或幻想以前及將來的美好,但思維大抵是清晰的,也無過激異常行為。依鈺姐淺見,可能有些心理異常,如多溝通疏導,定很快恢復。

英子同情秀貞,要幫她找到女兒;同時也同情被養父母當成掙錢工具而遭受毒打的孤苦女孩妞兒。當英子證實妞兒就是小桂子時,晚上冒雨帶病的領妞兒去找秀貞相認。母女二人喜極而泣,即刻收拾行李南下去找思康,但不幸雙雙被火車軋死。秀貞和妞兒的悲慘命運交織著,帶著時代的烙印悲傷著我們。

然而,從秀貞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她骨子裡的勇敢善良、堅韌不拔和自強不息。她對思康勇敢堅貞的愛情,她對小英子親切溫暖的疼愛,她對女兒六年如一日的思念,以及找到女兒後奮不顧身、迅速反應的逃離和尋找等,讓秀貞這一堅強的人物形象鮮活、飽滿和厚重起來。

她從來都不是一個認命的人,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介意思康的貧苦,她有她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她有對愛情的嚮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是那個社會沒有給她實現夙願的契機,以致讓這樣一個鮮活的靈魂消失在車輪之下。她的人性之美和英子的善良真誠,都是那個時代人性的光芒。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秀貞懷抱給女兒小桂子做的衣賞

二、“小偷”叔叔:大人眼中幸災樂禍、下場很慘的厚嘴唇年輕人,內心充滿了人性善良,為供弟弟上學而不惜鋌而走險,成為時代的受害者

為讓英子擺脫傷痛,全家搬至新簾子衚衕。這裡英子偶然在荒園裡結識了奇怪的厚嘴唇年輕人,她想起看相伯伯說的:"嘴唇厚厚鼓鼓的,是個老實人相"年輕人為供弟弟上學,不得已鋌而走險,偷東西變賣換錢。雖然不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但英子認為他很善良,和他推心置腹談心事。

後來英才撿小銅佛讓警局暗探發現端倪,帶巡警來抓走了年輕人。人們說他是下場很慘的"賊",對他的被捕幸災樂禍。只有英子知道,他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他每年拿第一,還立志去國外留學的弟弟才走上的不歸路。年輕人內心也在煎熬,他是那個社會壓迫下底層人民被迫生髮的善良的"惡行"。

成人們往往受社會習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

在世俗眼光的矇蔽下,往往會用功利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往往也無法看到潛藏於表象之下的人性的真善美。而兒童對世界的感受往往是生命的最初體驗,他們用天真無邪的目光來觀察這個世界,兒童眼裡的人性之美才是最真實的。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小英子與“小偷”叔叔成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著名的兩難故事"海因茲偷藥":海因茲的妻子病危,而他卻無錢支付高額的藥費。在藥商既不肯降價,又不答應延期付款的情況下,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茲破門而入偷了藥。

文中"年輕人偷東西"與柯爾伯格"海因茲偷藥"是同樣的道理,同樣是兩難的道德認知問題:是應該遵守法律,還是要維護個人生命的權利。而當事人在兩方權衡下,都選擇了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成全所愛的人。

個體的道德認知超越了社會法規和法律,普適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個人可按倫理原則進行選擇。而在不完善的法制體系下,人們的選擇往往遵從於自己的內心。但我認為,這是兩者人性真善美的高光。

其實,好人也好,壞人也罷;善良也好,醜惡也罷。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架道德的天平,我們應該如天平一樣以公正的心去衡量和評判他人的行為。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小偷叔叔”來學校看望每年考第一、學生代表的弟弟,他弟弟同英子一個學校

三、青樓女蘭姨娘:從小輾轉被賣、被施大爺輕視的她,骨子裡充滿了積極樂觀,擁有向惡勢環境反抗的勇氣,以及追求幸福生活和自由的新思想

蘭姨娘是個命運多舛的人,命運沒有給她好的原生家庭,她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最悲哀,觸發讀者的淚點。3歲時為救生病的哥哥而被母親賣蘇州,14歲時又被輾轉賣到北京城做青樓女,20歲時勉強做了60多歲施大爺的姨太太。

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命運真的不由她。以致後來提及自己身世時,仍會眼閃淚花而情緒難抑。當她認清了施大爺及其家人輕視的嘴臉和封建大家庭的本質後,她選擇毅然離開。

如果說幼年的她沒有自主的思想,而此時的她卻足以與命運抗爭,用她的話說:"我還有幾個五年好活!我不願把年輕的日子埋在他們家"。她到了英子家,不因命運多舛而自怨自艾,反而

性格開朗、積極樂觀,給大家帶來語聲笑影,還打趣說施家老頭吝嗇刻薄、不通情理等。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小英子眼裡,外表美和心靈美兼具的蘭姨娘

後來,在熱心"紅娘"小英子的牽線下,她結識了進步新青年德先。她身上的品質被德先感受到,德先說她是"

很有志氣的、敢向惡劣環境反抗的女性",他欣賞她身上可嘉的勇氣。兩人終是情投意合,共同奔赴了新生活。

世俗眼裡曾經的蘭姨娘是"刮男人的錢、毀男人的家的壞東西",即使從良嫁人後也同樣被人歧視。但在孩子眼裡,她是有著"白牙、酒窩、打漩兒笑聲、俏皮髮髻"等的外在美,更有熱心善良的人性之美,因而能夠吸引大家。

小說本質是反映成人對某些觀念和往事的思考和追尋,但呈現的方式是以兒童的視角在觀察世界,孩子的眼裡是真實而澄透的,能夠過濾人間的醜惡與黑暗,看到成人忽視的人性的真善美。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蘭姨娘勇敢追求新生活,與進步新德先喜結美好姻緣

四、傭人宋媽:失去兒女卻深愛他人孩子的她,有著骨子裡的隱忍與堅強,有著對英子一家真摯的愛,有著底層人民的質樸與善良

宋媽是舊時典型的勞動婦女形象,是那個時代命運的悲劇者,但她骨子透出的堅韌讓人敬佩。她迫於生計而不得已把一雙兒女給了本以為可以信賴的丈夫,勤勞善良的她成了賺錢養家的工具,掙的錢盡數給了丈夫。她對英子及弟妹無微不至的照顧,以致英子弟弟一刻也離不開她。

她用四年的光陰悉心照料英子一家。但是,當她等到可以回去看她自己兒女的那一天,卻發現什麼都沒有了:兒子早早夭折,女兒被狠心丈夫賣了。真相來得太突然,她所有的思念、寄託,乃至精神支柱頃刻間倒塌了。她試著和英子一同去找被賣的女兒卻也無果。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宋媽4年來悉心照料英子一家,英子他們很喜歡她,不捨讓她離開

宋媽把她所有的摯愛都給了英子一家,自己日夜思念的兒女卻消失不見,相形之下,怎麼看都覺得太過悲涼。在英子父親肺病去世後,她不得已跟著黃板牙丈夫,坐上毛驢嘚嘚離去。宋媽的隱忍與堅強,對英子一家真摯的愛,以及身上底層人民的質樸與善良,讓人哀嘆。

影片中,宋媽坐毛驢遠去的背影,不僅讓英子依依不捨、眼淚婆娑,更讓觀眾揮之不去、觸動淚點。讓我想起朱自清父親的背影,感受到如山的父愛,而宋媽之於英子有著春風般的母愛,這種背影、這種母愛終是刻骨銘心的。

現在騎小毛驢的兒歌,騎的是"清新與活潑",而宋媽騎小毛驢的背影,騎的卻是"辛酸與別離"。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堅強隱忍的宋媽,在英子父親去世後,不得已離開英子一家

五、英子:遭受家庭變故的英子,明白了成長是一種勇氣與擔當,年齡不是記號,責任才是標誌,這是成長的光輝

英子的視角是新奇獨特的。文中沒有描寫光芒四射的大人物,都是底層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如瘋子、小偷、青樓女、傭人等,但我們卻透過她的雙眼,以小窺大的洞見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光芒,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以小孩視角看大人世界,以小人物生活看大時代背景,這是小說的高明之處。

英子的心靈是純淨透明的。當大人們忽視掉生活中的人性美,看不清真善美、假惡醜的時候,她卻能看得清,因為她關心同情弱者,她的心純真善良。她與底層人們平等對話、和睦相處與瘋子秀貞做好朋友並幫她找女兒;與小偷叔叔推心置腹並相約一起看海去;喜歡青樓女蘭姨娘並作紅娘巧妙牽線她與德先的美好因緣;同情關心宋媽失去兒女的遭遇等。

英子的善良、仗義、倔強、聰明和勇敢,正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所需要的,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卻了這些人性光芒。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英子與底層人們平等相處,與“小偷”叔叔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還相約一起去看海

英子的性情是天真無邪的。兒時的英子,

會在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說駱駝脖掛鈴鐺是為了增加行路樂趣,模仿秀貞家的魚兒喝水,會雨天懶床不想上學而被父親胖揍等等。林海音溫婉的語言裡折射了人性質樸美,讓我們看到了童年的影子,也會對生新生事物玩味半天。最初寫英子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為後來她經受事件後產生的心靈孱弱,做了強烈的對比和鋪墊。

英子的成長是代價的衍生品。人在舒適區的成長是最慢的,但在經歷各種遭遇後再成長,卻又太過悲涼。英子的成長軌跡裡就見證了眾多悲劇:好朋友秀貞和妞兒的雙雙離世,小偷叔叔被警察抓走,宋媽失去兒女後隨毛驢得得離去,疼愛自己的父親肺病離世等等。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英子來北京時,在冬日底下學駱駝咀嚼草料,玩味的表情讓人懷念童年

這些人都離英子而去,英子的童年在沉重悲憫中一去不返,美好願望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巨大反差,讓她幼小的心靈愈發孱弱。面對父親去世噩耗時,雖然鎮定和安靜,我們卻能感覺到她內心的波瀾。她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寥寥數語,讓人淚目。

成長的代價太大,而長大之後我們才發現,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告別的過程,不僅因為愛而成長,也會因為痛而成長。成長難免有得失,成長就是一種勇氣與擔當,年齡不是記號,責任才是標誌,這就是成長的意義。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了小英子,她依依不捨的看著宋媽遠去的背影

結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當經典的《城南舊事》悠揚童聲的小學畢業離歌響起,你是否眼眶溼潤,腦裡影像浮現?那是一代人記憶深處的溫情。林海音皇城根下的人、事、物和場景等鄉愁,是否也和風細雨的打動了你?

余光中說:"上海是張愛憐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張愛玲骨子裡的孤傲和優越代表了上海的精英意識,而林海音內心的赤子溫情是老北京情愫。她《城南舊事》的京味兒文學:地道北京口語,井窩子,小衚衕、四合院、大雜院、白塔寺廟會、廠甸春節、小酒鋪閒聊、馬路邊唱戲等,感同身受般的令人神往。老舍兒子舒乙稱林海音為"臺灣京味兒作品的代表人物"。

《城南舊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鄉愁,彰顯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城南舊事》-一個女孩與一座城的故事,一個遊子與故鄉的鄉愁

林海音作為臺灣文學祖母級人物,她的《城南舊事》獨特新奇又溫婉唯美的。《城南舊事》顯著特色是白描手法的以小見大,以兒童視角審視成人世界,小人物也能有大情懷,全書充滿懷舊的情感基調。它是

一部充滿人性美的佳作,林海音對童年的緬懷眷戀和對世間真善美的呼喚,符合每個時代下人們對人性光芒的追尋、崇尚和認知,它確實是不可不讀的精神食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