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由於準備忙碌一些其他事情,許久沒有這樣靜心靜氣寫作,從內心講,不寫不看的日子裡每日都慌如熱鍋螞蟻,原先無法寫的那個難受與如今的不同,如今是恐懼好不容易捕捉到似乎也有親密接觸的那些感覺的喪失,這種感覺可以說也不可以說,語言文詞有其自身的魅力,可要成為圓潤整體畢竟還是需要在期間細緻入微的縫隙裡氤氳彌散一些神玄的氣息,我願意這樣言說,感覺當然要比神玄二字寬泛遼遠,但總得用些個大的準確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來表達,最近看一本書,研究的是東亞世界的山水畫,不少人用貿易交通運河等做中介聯繫,這個作者不同,他用意象,這個就可以包容涉及到所有,具體抽象零碎整體古前現今未來的,完全打破時空限制,所以我也願意學習他這樣的方法思想。

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1.我們難以找尋到那個難以達到動態平衡下神妙意趣的完美中間

其實,中國文學美學哲學裡,詩詞講賦比興意象意境,早就有之,只是我們一直在忽略,甚至由於現代小說的發展,愈發地厚外薄己,偏激當然能自成一家,可那畢竟是一種。好多人說中間不好,實則不是不好,是我們無法找尋到那個難以達到動態平衡下神妙意趣的完美中間,這樣就越來越多的人亦步亦趨地知難而退直至無形中形成一種集體的荒蕪。所以我想感覺是我畢生要追逐嚮往的,希望有一天能把那種渴慕的感覺完全融入身體精神裡,從而也達到一種起起伏伏或高或低的動態平衡。


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在無法寫看的日子裡,我就不住引導幾乎有些強迫自己思想,把已有就能動筆寫作的題材翻來覆去的咀嚼,現在的自己是有一些基礎感覺,可那只是起點,如果僅僅停留在這裡沾沾自喜那是可恥的也是齷齪的,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要前進,不能前進就多看書多看社會多苦思冥想,總會有能前進的突破口。我起初覺得自己有些向前的腳步,真是欣喜,這是完全自我領悟到的,走得也確實踏實,一下子寫了好多小說,可這樣把玩半年就會膩歪,一年的話更是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悲哀,所以就剖析自我,狠狠地一刀一刀拉扯,把已有的美麗撕裂,疼痛不僅是本身的難受更是精神上視覺上感覺上的顛覆,我告訴自己要拿得起放得下,最少也有原有基礎上的那種感覺,我知道這是安慰自己的話語,如果三番五次地嘗試不成,那種失敗是粉身碎骨鑽心鑽肺的,說不影響那是虛偽,但這個社會就是要多摻拌這樣的虛偽,多少事情本有難處苦衷還要咬著牙擺出副無所謂的模樣,大說多說沒事,我也如此這樣做著,只為能更好地守住本心深處的東西。這聽起來又多麼像是虛偽的藉口,藝術要追究的就是這般永無止境的虛假偽造的深淵底部。回到小說藝術這塊樂土,沒有人阻擋你怎麼寫寫什麼,這裡的靜寂與安逸享受自由我想只要有人真正進入,那將是永生都無法擺脫。


2.狹窄應該是藝術裡的大忌

我曾經問過自己現在看來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先有概念還是先有作品,真是懵懂無知。看自己已經寫好的小說,內涵意思大的小的還在圍繞這個東西,所以越來越逼仄這不是偶然,是必然裡的必然,狹窄應該是藝術裡的大忌,因為這樣的縫隙最容易產生縱觀大千世界捨我其誰的假高度。你看到的是什麼,只不過是縫隙裡的東西,這與細微極致下的東西還是有很大區別。有天晚上,我與朋友吃喝閒聊,說到這樣的問題困惑,我們就來了勁頭,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可以說是說到關鍵處真是手舞足蹈,當然也有酒精的作用,但那是功不可沒的功臣。


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醒來後仔細回想說到的話語,看著拉著窗簾才有的黑暗裡亮著的黃色燈光,暈染的感覺剛剛好,前幾日閒著又栽種了幾棵花草,在黃光下那簇簇嫩綠,就是早就心嚮往之的情景畫面所要營造出的感覺。繼續躺著思想,我實際上還一直停留在花的形狀外貌上,稍微有點感覺,但那基本上還是被枝葉形狀遮掩的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如何來表達這個花草,內在的外在的,不能只是簡單的模仿或事先設定一個概念,就像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在創作談裡寫到,我們一直在乎關注的是寫什麼,忘記了怎麼寫,細想來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邁不過這個高度那永遠只能撲跳於已有的空間裡,如果跳得高,還會僥倖看到外面的世界,但那僅是瞬間的看到。


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3. 完成的就是一種無法琢磨透徹的感覺


在繪畫裡,現代主義抽象主義立體主義波普藝術已經在用一些高級別致的東西在表現本有的東西,就那盆花,我不畫花的形狀只是畫一個綠色藍色黃色,運用的就是感覺情緒,但要謹慎的是要尋找到其中這種跳躍背後那個最美好的鏈接,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已經做了些許的處理,但那不是終點依然是處在完成第一個跳躍的階段,包括意大利畫家馬格利特所作的那幅畫《這不是一隻菸斗》,早就在提醒我們注意這樣的陷阱,可我們一直熟視無睹。至於說完成了第一個跳躍,後面怎麼樣發展延伸,那將是所有人的命題,尤為在各種各樣藝術載體門類裡的嘗試,真是快樂無限。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攝的電影《鏡子》《鄉愁》等電影裡也已經觸碰到這樣的跳躍,且完成了他自我的處理,所以被後來者尊稱為大師,且被無止境地學習,因為他完成的就是一種無法琢磨透徹的感覺,只有你有那個感覺時才能明白才能會心一笑。


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我想在小說裡,應該要去思想怎麼寫,而不是過多的思考寫什麼,把早已設定的思想深度概念套用在一個小說或故事情節裡,那樣出來的作品內涵思想藝術性最高就是與提前設定的高度平齊,要超越困難至極。因此要在寫作時,不去設置那個應有的概念思想,要把自己也融入進去,自己是寫作者同時也是一個高素質的讀者,在過程中不斷髮現創造意外,整個作品完成後也將是到處變化到處綿虛到處通氣的。讀碑帖讀的多了,就能領會到每個有所成的書家的精妙之處,筆筆有情緒筆筆有變化,那可是千年之前的藝術家啊,他們都能在已有的規則裡完成自我獨特舒暢的變化,我們為什麼不能,規規整整的書法作品算不上神品更否談逸品,每個字是要放大看的,每筆每畫都是要經得起細看,同樣的橫豎點撇捺皆有各自的形態神韻,這才是漂亮書法作品。我想小說內外也能達到這樣的動態平衡,既有工筆又有寫意,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乾巴巴的拼湊而是心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以《鏡子》《鄉愁》等電影書籍為例探究與中國美學及感覺間的關係


4.過分功利追逐必然會損傷到這部分感覺

要完成如此作品,那就是全面的迷人,看哪裡都有意識都氣韻十足,思想多了看多了許多困惑就會有所解釋,但要永遠告訴自己,這樣的解釋永遠不是最後,只是一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到達,只要是拓展延伸的,都是可以欣喜一會的。要讓自我的感覺有所生長,停止生長的那不是滯留而是乾枯死亡,中國美學說,人是由精氣組,氣分薄厚粗細大小,我們是最精細的部分,這樣來說我們起碼不要辜負天地間給予的這部分精細之氣吧,同時我們要虛一而靜,寫作看書只是我們活著的方式,過分功利追逐必然會損傷到這部分感覺,出來的作品也會有許多缺憾甚至枯燥無味,如果內心不靜,天地的精氣非但不會進入身體反而會把體內本有的精氣流失,這是玄妙奇幻的感覺,無知無覺,這就是我所想言說的具有無限意象的神妙感覺,而且要想辦法讓它茁壯成長,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藝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