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標誌,就是在文字中尋回童年——《城南舊事》的孩童視角

從童年穿過,長大成人後,常常會夢想穿越回去,重溫所見之事,重見所念之人。

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把光陰串成美的文字。

想到這兒,最想說的是兩位民國作家:一是魯迅,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妙趣橫生,1926年所寫,那時,他45歲。第二個就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寫於1960年,她說:“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林海音,原籍臺灣,1923年,當臺灣被日本侵佔時,她的父母舉家來到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和青年時光都那裡度過。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是她的成名作。

民國時期的作品,對我總有獨特的吸引力,雖然人物結局常常令人唏噓,卻是特別值得沉下心來閱讀的。

那個時代,新舊文化交替,在動盪和危機中,人們命運多舛,人性中的善與惡也更加突顯,有溫暖與深情,也有愚昧和麻木,非常真實。

本書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五個短篇連綴而成。

五個故事既獨立,又有時間的延續,每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角色有所不同,都是小英子幼年時遇到的普通人。有經歷戀人分離、女兒被棄的女瘋子秀貞,有為了供考第一的弟弟漂洋過海唸書,不得已作了賊的“厚嘴唇”男子”,有因被丈夫欺凌,生活困頓,強忍骨肉分離的悲痛,出來做奶媽的宋媽等等。

成年的標誌,就是在文字中尋回童年——《城南舊事》的孩童視角

這些扣人心絃的情節都來自小英子的見和聞,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去體悟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這些人最終都離開了她,讓這部小說帶上淡淡的哀愁和濃濃的相思,作者文筆自然清新,婉約淡雅,沒有絲毫的刻意,卻無比動人。

1999年,這部作品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

這部自傳體小說,最大的特色是兒童視角,書中,很多對話、行為都讓我們看到:兒童毫不掩飾的情感,成人被規則扭曲的理性,一直在碰撞,非常值得我們去細讀品味。

1、“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這是序文中爸爸的話,他在聽了小英子關於鈴鐺的用處後,想了想,笑了笑,這樣肯定她。

的確,孩子的想法更美。

大人給的解釋是:因為怕狼來襲擊駱駝,給駱駝繫上鈴鐺,聲響會讓狼知道有人在一旁,就不敢來犯。

然而小英子卻認為不然,這是因為人和駱駝在沙漠裡行走,無聲無息太無趣,聽著鈴鐺的響聲,人就不寂寞了。

成年的標誌,就是在文字中尋回童年——《城南舊事》的孩童視角

在大人的意識中,很多情況都在自我保護,或者稱自視清高。

《城南舊事》中,大人們不讓孩子接觸“瘋子”,就連看戲晚了,回家的車裡,也不許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覺,“一則怕著涼,再則怕睡得魂兒回不了家。”

孩子總喜歡問這問那,當小英子的媽媽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她就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做媽媽的,有很多繁瑣的家務,或者是沒有了好奇心,對她不明白的事也不想去搞明白,所以只有止住話題。

2、在她心裡,沒有想過“瘋”的標準。

《惠安館傳奇》這個章節中,年輕女子秀貞因為經歷戀人分離、女兒被扔掉,最終瘋了。

椿樹衚衕裡的人們,對秀貞的遭遇有些鄙夷,且避之不及;然而在小英子眼裡,秀貞眼睛透亮,美麗俊俏;在英子的眼裡,秀貞在思康生病時悉心照顧他,在他走後,矢志不渝等他,給女兒小桂子做了很多衣服,她是那樣的善良、多情。

所以,小英子從沒有把秀貞當作瘋子,在她心裡,壓根就沒有想過“瘋”的標準,她只認為秀貞是一個既善良又可憐的人。

成年的標誌,就是在文字中尋回童年——《城南舊事》的孩童視角

在孩子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對所有人,都會懷著一顆善良的心。

他們全憑自己的一雙純淨的眼睛去看世界,能看到平凡人身上被遮蔽的人性光芒,能看到被成人忽略的真善美。

3、“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孩子還沒有鑑別好壞的時候,會以大人的話為準則:小英子看到那個“偷兒”,想起聽會看相的伯伯說過,“嘴唇厚的,是個老實人相”。

但同時,孩子也是非常有靈性的,她隱約知道這個人可能是個賊,但又覺得他不是個壞人,把他當作自己的大朋友,是可以“交一交”的人。所以她會與他親近。

成年的標誌,就是在文字中尋回童年——《城南舊事》的孩童視角

試想,我們人與人之間,作為群居性動物,彼此之間交往的基礎,不正是源於本能上的親近嗎? 只是人大了之後,就會將別人的身份橫在交往之前,以明哲保身。

我們再看一個細節:爸爸說:“講唔聽! 喝湯不要出聲,窣窣窣的,最不是女孩兒家相。舀湯時,湯匙也不要把碗碰得當噹噹地響”。

他在用規矩約束英子,讓她像一個有教養的女人一樣,而英子其實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想趕快吃了飯 ,去到門口看方德成和劉平踢球玩,所以我就喝湯出了聲,舀湯碰了碗,菜來先下手。”

成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斥責孩子沒規矩,但很少設身處地想過孩子當下的狀態,而總是這麼武斷,自然會抑制孩子的本性,其實也是一種違背天性的教育。

現實中,很多成人認為,孩子尚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這太片面了。

其實,孩子一定會獨立思考,只是,他們不會以成人的標尺和規矩為基礎而已。

5、說不出的秘密

記得看過一檔親子節目,讓15對孩子們和母親分開,各自回答主詩人的問題。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讓你給媽媽(孩子)打分,1-10,10分最高,你會打多少分呢?”父母們給孩子打的分有8、9、10,甚至還有7分的。但是揭開孩子們的答案,讓所有人都驚訝:10分,清一色的10分。誰說只有母愛是無私的?誰說親子之愛有單向存在?在孩子心裡,媽媽,是滿分的,是他生命中最愛的人。

如果說前面幾篇我們閱讀的故事,還覺得小英子的思考有些模糊的成分在,那麼這篇《蘭姨娘》,就讓我們十分驚歎孩子的敏感和智慧了。

八歲的孩子,已對成人世界的曖昧非常在意了。當小英子感受到,他的爸爸和俏麗風情的蘭姨娘之間的微妙時,立刻跑到廚房裡去看挺著大肚子的媽媽,在媽媽的催促中哭了起來,家裡的女人們不明就裡,只說英子不懂事,她越哭得厲害。

成人對於孩子的世界常常隔膜而疏離,大人們不知道,孩子的內心有許多說不出來,或者不能說的秘密。

英子有意將她原本並不喜歡的德先叔推出來,成功讓蘭姨娘和德先叔牽了手。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說:“兒童的愛是單純的”,我想,對於孩子而言,兩隻小手,一邊牽著爸爸,一邊拉著媽媽,才是幸福,有安全感的童年。

6、“你已經是大人了”

英子小學畢業了,喜歡花的爸爸卻永遠離開了她。

小英子的爸爸是個嚴慈相濟,又有生活樂趣的好父親。

爸爸離開了,她的童年美夢,從此就破碎了。

但爸爸給了英子最大的精神財富——愛和鼓勵:“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硬著頭皮去做,英子長成了大人。擔當,其實很多時候,也是生活的逼迫。

成年的標誌,就是在文字中尋回童年——《城南舊事》的孩童視角

做父母的都有這個體會,在情緒失控的時候,在恨鐵不成鋼的衝動裡,會說出不該說的話,會輪起不該輪起的巴掌。然後,後悔。

英子的爸爸,因為英子想逃學,用雞毛撣子抽了她。但又冒著雨去看望自己的女兒,給她送去夾襖和錢。這事,在英子的人生中只發生過一次,後來的她,成了在六年中每日第一個到校的學生。

我們怎樣做,既不傷害孩子,又能給她一個向上的動力,持續去拼搏?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並用一生去修煉。

寫在最後:

好的作品,所有的情愫和哲理,都在人物的一言一行和對話中,《城南舊事》就是如此。

願每個讀過的人都會重新思索童年時的自己,而用心去思索你正在童年的孩子。

用孩童的視角看世界,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歡樂的童年。

紀伯倫的《先知》有這樣的詩句:

“你的孩子並非真正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為自身所渴望的兒女。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灌輸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