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是一切佛成佛以後一定會講的,這個是成佛的重點!


《楞伽經》是一切佛成佛以後一定會講的,這個是成佛的重點!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慧律法師講座

楞伽經(一)05

(在此感謝各位把視頻編譯成文字版的師兄!)

【因此若離心意意識,即得頓離一切相,】諸位,什麼叫做頓離?頓離就是了悟了相相本空,法法本空,相相空無自性,所以相相然後趣至本空,法法趣至空無自性,所以法法本空,離一切相就是頓除煩惱。所以修行佛法人,那麼你只要聽師父一句話就見道,這句話就是你一輩子要牢牢放在心中的,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這一句話八大宗派都會用得到,這一句話就是:到死不取於相,就頓離、就頓悟。從今天起你發“到死絕對不取任何的相”(的心),讚歎你也好,人家傷害你也好,冤枉你也沒有關係,做了很多善事也真的不著,惡是當然不能去做,是不是?你度了很多眾生,記得就是不能著,而且這一句話是一輩子用得到的。從今天起,沒有聽經聞法那個不管,你從現在起,永遠不要去看眾生的缺點,不要去講眾生的過失,不要說自己很行,不起狂妄,不起貪婪。縱然你今天日中一食,也不值得驕傲;縱然你今天通達三藏,也了悟無一法可得,也不值得你來誇大自己、自我膨脹;縱然你今天頓悟了佛陀的心法,也不執著說我是聖人。總是萬法著不得,到死不取於相,便頓離一切相,而且這句一輩子你都用不完。因為一般人都有正義感,看到那些惡劣的人:呃,怎麼會這麼惡劣啦,是不是?

就像美國今天發生的,人家看電影,這個還是博士,他化裝成蝙蝠俠那一種的,拿槍進去電影院裡面掃射,到現在報導的,死了十二個人,有一個美女記者被打死了,最小的才兩、三歲,最老的也有七、八十歲的,打死了十二個,跟他有沒有仇呢?沒有仇。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不知道,莫名其妙,他還是博士咧。對不對?那一些死的,還沒有聽到一句佛法就死了,你看,他的生命有多悲哀!死得很冤枉!死得莫名其妙!人家進來電影院槍就……AK47的,就掃射,一個一個倒……人家電影院裡面的,大家說那個是在搞特效,結果,喔,不是喔,是真槍實彈的在打喔。結果大家都要衝去那個大門,他就往那個大門掃射,全部都死在門裡面。所以,在座諸位,法師、護法居士,你去外面,我是覺得善良一點比較好,百般不計較,這樣可以保命,明哲保身。記得,如果你有開車,男孩子、女孩子,你有開車的人,記得,發生車禍,記得,你只要人沒有死,沒有被撞死,冷靜一下,也許你受到委屈,你就這樣觀想:這十年來也撞不到幾次,衰啦!如果你硬要向對方要錢、理論,說不定他身上有槍,是不是?這個都很難講。

看底下,頓離一切相,【亦即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間”。】

(C)到自覺聖趣——入如來地。到自覺聖,聖就是聖智,趣就是趣入如來地。到自覺聖智,趣入第一義諦究竟如來地,入如來地——整句話應當這樣解釋。可是到現在來講,大家都簡稱:自覺聖智,自覺聖智,就是自己的覺悟達到聖人的智慧,而趣入第一義諦入如來地,整句是這樣解釋的。

【若得離心意意識,即能二死(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永盡,到自覺聖趣。“自覺聖趣”(或稱自覺聖智)即是如來自證之境界,】自證就是內證。在座諸位,如果你想要講這個《楞嚴》或者是《楞伽》,你沒有辦法像如來,但至少也要有一點點功夫,要體悟一下內證的境界是什麼。【如能到此境界,即是入如來地,證如來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無相,無相就是智慧,法身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法身。法身無相,智慧心即是。【此即是本經最高的目的。】所以聽經聞法的目的,就是開摩訶般若,開大智慧。在座諸位,單單唸佛是不夠的,單單誦經是不夠的,真的。單唸佛,要念得有味道,必須開大智慧;要誦經,誦出有味道,必須煩惱少的那顆真如心來誦經,那樣誦經就很有味道了

。【又,此如來自證境界甚深不可思議,然本經最前頭一開始,大慧菩薩承佛威神所說出的贊佛偈,即是暗示瞭如來此自覺聖趣的境界。行人發大心者,依此偈修,】為什麼一定要叫作發大心?大心就是大菩提心。離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自利利他的心,二六時中都必須充滿一個聽經聞法正信的佛弟子,也就是說你今天有多少能力,能推廣多少的正法,你一定要盡力。

在座諸位,你一定要這樣觀想,佛教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當他是你度的剛初學佛法的,你的旁邊剛好是你的朋友、親戚也好,用什麼關係讓他聽到佛法,網路也好,都沒關係,你就觀想那一顆菩提心是我栽種的,他因為我而學佛,那這一顆菩提心,菩提的幼苗我一定要讓它活起來,你一定要講得讓他有信心,我很不容易碰到,我來栽培這一顆菩提幼苗。在座諸位,你家種花,你都不想讓花死了,你家種樹,都不想那一棵樹死掉,你怎會讓一個發菩提心這顆幼苗去把它搞死?對不對?所以,在座諸位,你這一句話,講話要很注意,這個人你繼續讓他發菩提心,你就是首屈一指,就是NO.1,就是好的佛弟子,對不對?那個很不容易發菩提心,要來親近講堂,你就開始嚕、嚕、嚕,那就不是這樣比這樣一指(師父豎大拇指),而是相反要比這一指(師父將豎著的大拇指倒過來朝下),你就真的很糟糕的佛弟子。師父要度一個人進來那麼的難,你把他搞得讓他離開三寶,這個罪有多重!斷了法身慧命,誰負責?所以,你的旁邊度了十個,這十顆菩提幼苗,你好好的負責把他照顧好,當然希望他的菩提幼苗繼續活下來,對不對?所以要讓他活下來的理由,就是讓他對三寶要起信心。所以很重要的,說了會讓一個人退失菩提心的,這一句話打死不能講,你講這句話,因為你這句話讓他失去菩提心,這個因果你負不起的。他很不容易萌芽,對不對?很不容易萌芽,佛教又多一個年輕人來學佛了,那你還給他斷掉這個菩提種,這個罪很重的!

看底下,所以,行人發大心者,依此偈修,【定當獲福無量,亦當受十方如來慈愍攝受,以隨佛學即是佛之真子故。】以隨著佛而學就是佛之真子,注意喔,是隨著佛而學,不是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那一種佛學喔!意思就是佛怎麼講,我們就依教奉行,叫作隨著佛而學。佛怎麼講,你就依教奉行,這是佛的真子。簡單講,入真實修行,就是真子的佛弟子,如果是用妄識、妄心,用能所不斷、是非不斷的心,剎那生滅的妄識心修行,那麼不是真修行人。所以,記得,我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諸位,就是你一下手處,記得,看到什麼境界,你就告訴自己,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你在不可得裡面空撈把抓、動念、執著都沒有意義。在佛的角度看起來,眾生所有的執著沒有任何的意義,眾生百般的計較沒有任何的意義,眾生種種的分別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空,在絕對的空性裡面,你妄執、妄分別、妄動,這個統統叫作識心;識心不可得,放下那一念就是識性。所以,心入於真實,就是心入於真如的修行。用真如的心修行,才能真正進入修行的狀態,也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我重複告訴大家說,不是說(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錯,唸佛有沒有迴歸當下,你是用真如心念佛,就叫實相念佛,雖念而無念,雖念而無能念所念,如果你今天不聽經聞法,也不能了悟心性,真如的本性,你一樣在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你底下潛藏著生滅習氣,業力、業識、無明,那麼的強烈,你怎麼有辦法臨命終有把握?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就是讓你在臨命終的時候做得了主,更有把握,今天才要聽經聞法。

所以,有一個佛弟子來,不曉得誰介紹的,他說:師父,有人告訴我,我好好的唸佛,其他經典不看、不聽,我念了差不多二十年了。那我就問他:那你念佛覺得怎麼樣?受用嗎?他說:就是老是那個妄想起來,那個執著、無明很強,就是壓不下來。我說:你還算是個老實的修行人。大居士,我認為你的修行方向需要調整一下,我不敢說你不對,不過你念了二十年,在佛在世,早就證阿羅漢果,早就斷無明瞭。對不對?你搞了二十年了,你是不是要調整一下你的修行方式呢?要不要拿師父的光盤參考一下呢?後來因為他受到影響很大,他說:我四周圍的人都是這樣子咧,不看咧,拿回去,不曉得人家會對我有什麼異樣的眼光呢。後來他就不看,不看,那我們也沒辦法,後來有沒有再來講堂請,我就不知道了。各人因緣各人了,各人掌握嘛,各人生死各人了,是不是?因此,修行就是一種尊重,我也不能說你不對。所以師父在這裡,坐在臺下,你我就是有師徒之緣,那麼你如果唸佛唸到現在,還妄想那麼多,還脾氣那麼大,對不對?是非還一直不斷,你就真的要調整一下你的修行方式了。真修行人沒是非,真修行人沒有能所,真修行人萬法歸一心真如,那麼這個來唸佛的心境可不得了!

丙、本書之體例。【本書分為經文、註釋、義貫及詮論四大部分。茲條述之:】【㈠註釋:為將經文中的字句,一條條分別注,儘量作到凡有點難懂的,不管是文字或義理、名相,皆條注之。】【㈡義貫:這可說是本書之特色。這是將一節經文,在註釋之後,從頭到尾“順”一遍。因為筆者有鑑於有些佛經註解書中,常於註釋中講得很清楚,發揮得很透徹,讀者在看註釋時也覺得非常好;雖然如此,但是當讀者看完註釋,回頭想再看一遍經文時,往往還是有很多看不懂,或有些地方接不上,或發現有些字句好像沒解釋,或解釋很多卻不知在哪裡,要慢慢去找、慢慢試著把它們給對上,甚至有時覺得註釋與經文不太有關係,乃至完全脫節,這些都是很容易令讀者迷惑的地方,尤其是看《楞伽經》的注,更容易有這些困難產生。因為《楞伽經》的文字簡古艱奧,】這四字可以分開來解釋:“簡”就是太簡單;“古”就是古時候的語言,傳統的語言,太少了;“艱”就是艱難;“奧”就是奧妙,太難理解,叫做奧妙。艱就是很難理解,再怎麼用心都很難理解,像老梗不是嫩葉。

所以,這個簡單又古又艱澀又奧妙,【而且義理上又牽涉了性相二宗】性就是禪,專門講本性的;相就是唯識,二宗【中最深的道理,因此注家所須交待的東西很多。然而等到所須交待的東西都交待清楚後,讀者再回頭看經文時,常常又是一團迷霧。】還真的是這樣子,還真的一言說中了,真的是一團迷霧,接不上線。【因此本書注者】(就是他本身自己)【特地再將所註釋的那節經文,全部再順一次,】順一次就是類似順口溜,念起來很順口,【以便現代讀者一目瞭然,不用再去找註釋與經文來比對,翻來覆去。】這個也就是說師父選擇這一本為教材的原因,這本教材才能夠利益我們這一個時代的人,而且它很完整,很完整,它把經文講完了以後,註釋完了,還把義貫貫穿起來。不過這一點還是很重要,就是上課的時候,一定要全力以赴注意師父看怎麼講,你後來再看整個註解、義貫,你就會得心應手。【不過有少數幾段經文,因為文義明白易解,上下句也容易貫串,只須解釋幾個名相,碰到這種情形,那一節的義貫就省略了。】

【㈢詮論:本書另一特點是:在註釋及義貫中,儘量不加任何發揮。然而有些地方實在須要稍微詳細一點說明,以令讀者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例如一些背景知識,或申論、】(就是廣論)、【或經文上下段落的起承轉合等結構方面的解釋等,筆者就儘可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詮論”中,以避免“註釋”文中變成很龐雜,增加讀者的負擔。依鄙淺見,】所以,你看人家成觀法師寫書寫得這麼好,還是這麼的謙虛,這個就是我們應當效法的。謙卦裡面只有益,沒有害,就是一個人修學佛道,稻穗越飽滿就越低下頭來,一個人,真的飽讀經書的人、證量的人,是絕對的謙卑學佛不只是在教義教理上下功夫,要在自己的行為上下功夫。我們的生命是一連串的行為所組成的,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動點,都必須以最謙卑的心來面對我們的生命。【這也是一般舊注中,易令讀者看時覺得很好,看完註解後,卻又常覺“回不去”經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後,本書還有一小特點,即是筆者於發心註解時,即決定要令經文每一個字都有意義(因為筆者深信佛經中應該是每一個字都有意義的,不會有無義語的。),】沒有意義,佛講幹什麼呢?佛一輩子都不講無意義的話。),【然而這一點於《楞伽經》來講,特別難,因為其文字實在太簡約、古奧。】古典又深奧。我剛出家的時候,在南普陀,臺中南普陀佛學院,請來一本《楞伽經》,翻、翻、翻……第一句就說,這個誰看得懂,這誰看得懂,對不對?這個沒有人看得懂的。所以在這時候,師父也找不到一個好的版本來上課。那麼前幾年人家寄了一本這個楞伽經的義貫給我,我看了以後,那時候並沒有說要演講、要上課,那個時候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我要講《楞伽經》是在這三個月作最後的決定的。本來我要講到《楞嚴經》我就要休息了,休息了。但我離不開你們,看你們的笑容是多麼的可愛,聽經聞法是多麼的法喜,我不忍心離開你們。所以師父認為,乾脆就讓它生命更加的完美,perfect life ,乾脆把大乘經典公認為

“二楞—— 一切經中最難解”,古德講,二楞就是《楞嚴經》跟《楞伽經》就是所有一切經典最難解的,由師父來把它完成。我也不敢說,臺語說(好厲害,尾椎長眉毛——師父以臺語說),我沒那麼厲害,尾椎長眉毛就是很厲害,有多厲害?非常厲害。希望你能接受我的好意,對不對?你把我接納。所以因此我們就決定,決定把這個《楞伽經》講完,只有這樣子,使師父的生命更加的完美、完滿,然後,也讓大家有一個成佛的……這本經《楞伽經》是成佛的經典,這個叫作畢業論文,成佛的畢業論文。用臺語講,這本能通透,成佛足足有餘,不用煩惱。希望我的好意能夠讓大家接受,不要辜負我的一番愛心。今有幸得到了這一本《楞伽經》的義貫,這個是末法的眾生大幸,我們都很感恩成觀法師的慈悲。

【也許蒙佛菩薩護念,這一點作到了一些。至於真正作到多少,還得由讀者諸君來決定。】【最後,尚祈十方大德慈悲賜正。】你看,連成觀法師都這麼謙虛,那你就知道,世間哪一個賢能的人是狂妄的人,有沒有一天到晚找人麻煩,叫作自己很有修行代表正法的?沒有的。真正悟道的人是謙卑得不得了。所以,在座諸位,收斂我們的狂妄的心,就是邁向佛道的第一步。【成觀識】就是記錄【於美國紐約莊嚴寺】【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謝 啟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本書得以順利完成、付梓,除了佛菩薩護念,及古德的翻譯、著述(尤其是菩提留支的魏譯本、實叉難陀的唐譯本,以及明·普真貴的《楞伽科解》幫助很大,特別是《楞伽科解》,筆者受益良多,本書“詮論”中很多資料是參考《科解》而得),除此之外,要感謝以下緇素諸大德:

首先感謝林慧華居士為我護關三年,方能探研《楞伽》且【註釋】之。感謝沈家楨居士讓我從其菩提精舍中借了一套《楞伽科解》;德州休士頓崔常祥居士為我影印《大藏經》中的資料,深為感激;十分感謝李彩娥居士、劉錦桃居士、曾阿幼居士、果音法師,及大乘精舍熱心發起的助印,李祖鵠居士發起美國方面的助印;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康裕鴻居士主事印刷及校稿事宜;張鴻洋居士、莊博惠居士影印原稿;成如法師熱心校稿。以上諸大德熱心相助,在此謹致最高謝意,願與彼等及一切有情,速登覺岸。

翻過來,十六頁這個不看。十六頁的左邊,目次,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一從第一頁到四一八頁,這是卷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二 從四一九頁到七一○頁;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三 從七一一頁到九三二頁;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四 從九三三頁到一一八○頁;附錄,你就自己看。翻過來,很辛苦的,總算進入經文,第一個步驟,就是簡略的一個《楞伽經》的淵源、它的大概、四門、它的緣起,《楞伽經》的簡介、《楞伽經》的大意、《楞伽經》的法門、《楞伽經》的四門等等,還有本書的體例。那麼這前面的十六頁不算在一一八○頁裡面,我們從今天起,從現在這一刻,就進入另外一個,第一頁。

第一頁,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諸位,你千萬不要一直看註解,你一定要聽師父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註解等一下再念,你就:喔!知道。如果你認真聽,就等於聽兩次;如果你的心依靠註解,那你的心很散亂......我有聽也好,沒有聽也好,那就變成聽一遍,回去看不懂,剩下半遍。所以,師父在解釋的時候,要全神貫注的聽。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翻譯成中文叫作不可往,或者是很難到,要有神通才能夠到。阿跋多羅翻譯成中文叫作無上寶。阿跋多羅寶就是無上,簡單講就是這一本經典是無上的寶,能讓一切眾生成佛。經就是修多羅,修多羅就是契合或者是貫通的意思,上契佛的心,自證的境界;下契眾生的根機。簡單講,(就是)上契佛理,下契眾生的根機。那麼,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怎麼解釋?就是佛在今天的斯里蘭卡的楞伽山,這個楞伽山不可往、不可到,除非有神通,對至圓至頓、上上、最上的根器,圓頓的大菩薩講的一部無上寶經修多羅。這一本修多羅契合貫通,上契佛心自證的境界,下契眾生的根機。這部經是佛以自證的境界為菩薩開演的無上圓頓法門,非凡夫、非愚痴的人(愚夫),或者是外道所可入。

看左邊小字的:【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求那跋陀羅翻譯成中文叫功德賢,做了很多功德又有賢能的人。譯就是把梵文譯成漢文。宋天竺就是印度,三藏法師功德賢,就是求那跋陀羅所翻譯的一本經典。【旅美紐約莊嚴寺沙門釋成觀撰注】這個撰就是有參考很多人的註解,所以法師也很慈悲,寫了這麼好的經典也非常的謙卑,這個意思就是我有參考別人的,撰注。義貫就是義理把它貫通起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一】

【註釋】:【“楞伽”:楞伽是山名,也是城名,】也是楞伽山,也是楞伽城。【以此城在楞伽山頂,故以山名為城名。楞伽為梵語,中文譯為“不可往”、“不可到”、“難入”。因為此山城極高,原為夜叉王所據,】據就是所佔據的。【在此啖食生靈,】吃葷不吃素,夜叉王。【無路可通,無神通者不可往,】所以,佛說要聽《楞伽經》的,你們幾月幾號到那裡集合,然後就去。沒有路,飛上來呀,用你的神通飛上來,就是飛不上去,那有辦法呢?那時候怎麼不做一座電梯呢?沒有神通就不可往,那當然就是對大菩薩講的啦。【故名。又楞伽山在今之錫蘭島上,錫蘭古名斯里蘭卡(SRILANKA),其中“蘭卡”即為楞伽之今譯。】LANKA LANKA楞伽。【再者,以佛在龍宮說法後,自龍宮出,】諸位,這個龍宮是一個名字,不是在大海里面那個龍王的宮殿,龍宮是個名字,是一個城,就是以前有一個國王,把它放書的地方,裡面藏了很多很多的經典,他認為天龍八部會來護持,因為它稱為龍宮,就像我們現在的圖書館library一樣的,所以這個龍宮不是什麼水晶宮......胡亂湊合成的,這個龍宮就是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類似。以佛在龍宮說法後,自龍宮出,【降服夜叉王,即於此山城開演此大乘無上經典,故以楞伽為經名。又,此經乃佛以自證境界,為諸大菩薩開演之無上圓頓法門,非凡愚可入,故名不可入。】

【“阿跋多羅寶”:阿跋多羅寶是梵語,中】我們漢地【譯為“無上”。】中譯就是中國翻譯成“無上”。【阿跋多羅寶即是無上寶。以佛在此經中所開演之五法、三性、二無我、八識,會歸於唯心現境界,】這個“現”底下加一個:量,“唯心現境界”就是唯心現量,你現在所現出的量,其實是你的心所現出來的。簡單講,大心現大量,小心現小量,對不對?嫉妒心很強的叫作“無”量,跟佛的“無量”差很多。【乃為無上之法寶,故名此經為無上寶。】【“經”:梵語是修多羅(Sutra),中文譯為契經,簡稱為經,義為契合、貫通。謂上契佛心自證境界,下契眾生根機。】所以,在座諸位,為什麼講經弘法的人,最好要有內證的功夫?因為那你才知道佛的那一顆心是什麼。【如是佛心與眾生心得以貫通,故名為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宋天竺三藏”就是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我們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

【註釋】:【“宋”:為劉宋,非趙匡胤所立之趙宋。】因為那是劉宋。【劉宋系在晉末南北朝,為南朝之始,乃劉裕所立,故史稱“劉宋”,其年代為從西元四二○年至四七七年。】【“天竺”:印度古譯名。】記得,佛在世的時候,天竺分為五個: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但是這個天竺印度當時候有很多的國家,後來稱為印度。【“三藏”:經、律、論為佛法中之三藏教典。後世乃以通達三藏教典之法師名為三藏,或三藏法師。】

【“求那跋陀羅”:漢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因他好學大乘,故號為“摩訶衍”】這個摩訶衍我們在《百法明門論》就講過了,【(摩訶衍漢譯即是大乘之義。) 】或者是我們在《大乘起信論》裡面也講過了。【求那跋陀羅法師於劉宋文帝、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六年)時,】那麼距離今天2012年,已經將近一千五百多年了。【從海路來廣州。廣州刺史車朗,表奏文帝,文帝遂遣使迎至京師,深為崇重,】非常崇拜他,很推崇,畢竟是三藏法師。這個叫做國寶級的啦,就像我們臺灣,如果有個演藝人員他的知名度比較高的,在演藝事業很有成就的,大家都認為那是重量級的、國寶級的,所以,這個通達三藏的求那跋陀羅,迎至京師,深為崇重,【京城大臣多師事之,】都拜他為師。【並請講《華嚴經》。】【法師以不精通華語,引以為憾,便乞求觀音菩薩為他增加智力,後夜裡夢見有天神替他換頭,於是遍通華語,便為眾開講《華嚴》。】這樣也很好,我要不要看看那一天天神替我換一下,醒過來懂得梵文、還有漢文,這下子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注意聽!一切佛語,就是佛所共通說的,語就是法門。一切佛,注意喔,是一切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切佛”要加一個:一切“諸”佛,還不是釋迦牟尼佛,是一切諸佛所共。語就是宣說,宣講的法門。心就是精要,最為重要的成佛的一本經典。品就是卷,品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第幾章、第幾節。品之一就是第一品。所以,這個“一切佛語心品之一”,整句貫穿起來的意思是說:一切諸佛所共宣說的成佛最重要的法門,一本最精要的成佛的經典第一品;品之一就是第一品。有的人不學佛,連第一品都進不來,叫作無品。那個人很無品,連第一品都入不來。

【註釋】:【“一切佛語心”:“一切佛語”就是一切諸佛所共說之法門。】你看這句有多重要,你看,這一本經典有多重要!這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講了這一本《楞伽》。【“心”是精要之義,】就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跟那個是一樣,般若波羅蜜多心,“心”是精要之義。【以此品乃集一切諸佛所共說之法門之最精要者,】精要的意思是說,當你大專聯考的時候,當成總複習,知道嗎?最精要就是總複習。所以,在座諸位,聽這一本經典的人,有幾種人是最棒的:一、就是法師,法師要這一輩子有因緣能夠聽到這個《楞伽經》,那個是無上的幸運,因為法師出家就是為了要成佛;第二、老參的,那是很棒的,如果在這個學佛道上,你已經闖蕩了二十年了,不是在江湖喔,闖蕩江湖二十年,不是,闖蕩佛門二十年了,將悟未悟,似懂非懂,這一本是最棒的經典(日語:yichiban),最棒的一部經典;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講,那麼就是結一個善緣,結一個善緣是不是?然後每個禮拜來看看師父有沒有健康,有沒有古錐(可愛),坐在臺下有沒有笑話,那個《楞伽經》不用聽,至少要聽聽笑話,回家講給老公聽,真的聽不懂,沒辦法,只有這樣子。

所以,這一本經典對法師、對老參的是最棒的!還有一種,他是初學佛法,可是他宿世是圓頓的根器,如果那一個居士只要來跟師父講說:師父,我聽的非常法喜。這個居士就是豎起拇指的(師父豎大拇指),把拇指壓下、小指豎起,不是這樣喔;要把小指壓下,拇指豎起,這樣才對,你不要把拇指壓下、小指豎起,要豎起拇指才是。這個居士就是豎起拇指的,就表示這個人不得了。雖然他聽不懂,但是就是覺得很棒,師父我覺得您講經講得很棒,內容也很棒,可是我還沒有辦法講得出來,有這樣子的感受,這個fu就是很好了,這樣就很好了。這樣師父就要讚歎、誇獎你了。接下來,“心”是精要之義,以此品乃集一切諸佛所共說之法門之最精要者,【故名此品為“一切佛語心”。】

【又,諸佛所說法門之最要者,無非心地法門。】無非心地法門。所以這一本《楞伽經》一講完,就等同三藏統統看完了,等同三藏統統看完了,如果你統統貫通的話。【故《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諸位,你看,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諸位,世間出世間法,世間,迷了心就是變成世間,悟了那一顆心等同出世間。諸位,世法出世法,本來無二法,但看迷跟悟那一顆心:迷了就是生滅的世間法,悟了就是出世間的不生滅法;世間法當體即空就是出世間法的第一義諦,不離世間法而講第一義諦,不可以離世間法,不可以離生滅而另外有一種第一義諦。所以,在座諸位,【故心為一切佛法之本,是故名此品為“一切佛語心”。】

這一本《楞伽經》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佛以後一定會講的,就像你要大專聯考,要準備一本精要,三年的重點,就是這個,成佛的重點。

【又,此經共四品,即是四卷,每品皆名為“一切佛語心品”,這是本經最大的特色。這表示諸佛所說之法門原無二致,】為什麼叫做佛佛道同?【又表示此無上圓頓法門,乃大菩薩頓修、】什麼叫頓?四個字:迴歸當下,名為頓。不迴歸當下,名為漸,今天期盼明天,這就不是迴歸當下。這個頓就是迴歸當下,叫作頓,不離當下、現前當下這一念,迴歸當下叫作頓。頓修、【頓證、】頓證叫作不經階位。【頓入】就是絕對的契入,我的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涅槃的心,涅槃的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我的心,平等不二。頓入【佛地之不二法門,】諸位,不二法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宣說的。【故各品皆同一名,此不二之義也。】【“品”:即卷、目之義,等於現代所稱之章、節。】【“之一”:即第一品。】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

解釋一下:[如是我聞],我聞當然是指阿難,在座諸位,這裡還有一個重點,阿難才證初果阿羅漢,他還不夠資格聽到這個《楞伽經》。諸位,阿難是在佛入涅槃以後才證到阿羅漢果的,有的經典是這樣記載的,佛在世的時候,阿難只有證二果至三果,是佛入涅槃以後,阿難才證四果阿羅漢的,因為被長老所逼,說阿難,你不證阿羅漢果,你如何來結集經典呢?阿難覺得很慚愧,就一直很精進,後來證阿羅漢果。好了,這個阿難,佛在講《楞伽經》的時候,他還沒有這個能力去聽這個《楞伽經》,這個阿難看到佛年老的時候,旁邊的長老比丘就告訴他說,阿難,你趕快請示佛陀,佛不住世的時候,要安什麼為首。安如是我聞。那麼,阿難你要要求佛,因為你後來才出家的,你沒有一直跟在佛陀的旁邊,希望佛陀在哪裡講到的經典,重複的再講一遍給阿難你一個人,一個人喔,給一個人聽。所以,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所以,佛在入涅槃前,這個佛陀再一次的統統講給阿難聽,那個要講給他聽才有用,講給你們聽怎麼會有用?你們明天就忘記了,怎麼會有用?對不對?阿難的記憶像電腦一樣,全部記得。所以,在座諸位,如是我聞,這一部經典阿難並沒有參與,是後來佛再講給他聽的。

[一時佛住南海濱],錫蘭是位於印度南方几百公里的海中,所以稱為南海濱,這個南海當然就是指印度南方的海。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各種不同的異佛剎來,異佛剎來就是不同於釋迦牟尼佛剎來。諸位,他怎麼能來?這些,記得,都是意生身來,不是肉體來,肉體來,他方世界你怎麼來呢?都是證得到大神通的菩薩,而且是意生身來,不是肉體來,是意生身來。你看喔,他這個集合就不是一般的這個比丘的色身喔,大比丘僧是有肉體的,這個大菩薩眾是沒有肉體的,是意生身來的,隨意而往的意生身。所以,一個是有肉體的大比丘眾,一個是沒有肉體的意生身的菩薩。那你就知道這一本經典境界有多高了。

【註釋】:“如是我聞”:“我”是指阿難尊者,謂此經為我親從佛聞。佛將入涅槃,阿那律教阿難問佛四件事:佛滅度後,佛弟子依誰而住?以誰為師?結集經典時,一切經首當安何語?惡性比丘如何處之?為什麼要特別提出一個叫做惡性比丘?這個惡性比丘是很難搞定他,一、他又是現出家相,二、他又在僧團裡面破壞,不好好修行,三、在家居士看到他是不知道該怎麼去處理,不曉得。出了這個惡性比丘,是毀壞佛教、敗壞佛教最可怕的一股力量,除非他殺人、放火,犯了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法律會制裁他;但是如果他沒有殺人、放火,惡知見、邪見、鬥亂僧團,這國法拿他沒辦法,國家,你要傷害人,或者是逃漏稅,或者是有確切的證據,國家的國法才有辦法辦你。可是惡性比丘不是這樣,他國家的法律躲過了,但是他的知見很嚴重,個性非常偏激、古怪,你拿他沒辦法,跟誰都合不來,他也不離開僧團,從中裡面作怪,這個就是最難搞定他,惡性比丘。任何一個出家眾的團體、僧團,出了這一個、兩個、三個結黨的惡性比丘,這個團體會很慘,沒有一天安寧。他講他自己的一套對的地方,他自己認為我沒有錯,是你們對我有偏見。

所以,在這個沒有辦法擺平的時候,又沒有辦法謙卑,也沒有辦法如草履地的擺平,就是不要再談了。佛制的戒律有一種戒律叫作“應以如草履地,當以如草履地”,就是各人堅持各人意見角度的僧團,搞得這個快分裂了,佛告訴這些比丘就不要再談了,僧團的和合還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出了惡性比丘,大家、出家眾都可用三個字形容:嚇壞了!流氓的個性,講起來只有他對,沒有人比他更行,他也不離開僧團,我就是要死皮賴臉的不離開,我就是要跟你從中搞東搞西、挑撥離間,這個就是惡性比丘,知見也邪。【佛答:依四念處住;以戒為師;】如果你持戒,戒就是你的老師,等同釋迦牟尼佛住世。【當來結集經時,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大眾俱”;惡性比丘,默而擯之。】這個惡性比丘就是壞佛陀的正法,就是惡性比丘,默而擯之。

【“一時”:因印度與中國記載年代之方法不一樣,故但稱一時,亦即:在某一個時候之義。】【“佛”:梵語“佛陀”,】buddha【中】文翻【譯為覺或】者【覺者。覺,】就是覺悟,要怎麼樣能夠覺悟?就是離念,諸位,【即是離念、無念之義。】我們為什麼不能覺悟?就是離不開這種執著的念、分別的念、妄想的念、無明的念,我們離不開。離念進入真如的無念,無念就是無妄念,就是真如。所以,覺悟就是離念,離執著念、離分別念,離妄念、離無明的念頭,這個叫作離念。【故《起信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這個心體本來是真如的,因為有相,種種的相,安排種種的名,又能所不斷,這個就是妄想。那麼心體離念,離什麼?離名字相,離語言相,離妄想相,這個就是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為什麼要離念相呢?因為諸法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諸法不值得你去執著。諸法的相不可得,名字不可得,妄念不可得,所以應當離。離念者,你的心性就等如虛空界,等如虛空界就是不出不入、不增不減、不來不去,那就是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如來平等法身,這個是佛常常用虛空來比喻平等法身。

【此即以達無念,名之為佛;若有念,則不名為覺,】諸位,有念念成邪,念念束縛,在《六祖壇經》裡面就是這樣講:有念念成邪,無念念即正。是不是?《六祖壇經》講得很清楚。若有所念,則不名為覺。【故《起信論》雲:“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唸念相續】諸位,這個念念相續是指妄念。如果是真如,真如無念;念念相續就是妄念、妄想執著。簡單講,念念相續就是所有的執著、分別沒有辦法停止。【未曾離念故。”】未曾離念,那個念就是妄念。所以一切眾生,為什麼變成眾生?就是沒辦法離開那個妄念,執著所構成的一種觀念叫作妄念,而且是根深蒂固、難以突破。【又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諸位,這個要畫雙紅線,這個是修行的重點,就是找到了。有眾生能觀無念者,當你內心動到憤怒的念,你就:哎呀,頭上安頭,清淨心沒有這個,清淨心就是頭,對不對?我動一個嗔恨心,(就變成)清淨心多出一個念,(這就是)頭上安頭。諸位,真如心多出一個念,就是頭上安頭;清淨心多出一個念,就是頭上安頭,無念就是真頭,不須要加一個頭。

所以,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故知離念方名為覺,有念則不得名為覺者。又覺有三種意義:一、自覺:】覺悟什麼呢?【覺知自心本無生滅,是故心體離念。】為什麼叫作本無生滅?因為諸法本空,所著境空,能緣識心分別,也是畢竟空寂。諸位,能緣心都不可得了,對不對?能緣心都不可得了,心體就顯現;識心分別不可得,識性就現。所以,自心本來就沒有生滅,這個是指證悟到本體的。所以覺知我們的真如自心本來就沒有生滅,是故心體是離一切妄念的。【二、覺他:】要發菩提心,不能只有自度。【覺一切法無不是真如,】無不是平等,我沒有一法不是無相的清淨心。【亦以此法令眾生覺。】令眾生覺悟,告訴一些眾生,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這裡,一念真如。一念真如,從此幸福的快樂就建立起來。諸位,心妄念不斷,那麼,快樂建立不起來。所以,人家說:你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出家?就是找到生命更究竟的幸福。你以為有金錢就很幸福?錢不代表快樂。錢可以買得到床鋪,買不到睡眠;錢可以買得到書本,買不到智慧。是不是?因此,錢不是萬能,不是萬能。接下來,【三、覺行圓滿:以上二覺皆達究竟圓滿,故稱覺行圓滿。】

有一個居士就問:既然佛陀覺行圓滿,為什麼不能度全世界的眾生呢?在座諸位,舉一個例子,諸位,你們看過芒果嗎?芒果是樹囉,芒果這棵樹就長,慢慢的成長、成長,芒果。因為以前我有個姊夫當警察,警察局裡面種了好多芒果,我才知道:喔,芒果是長這樣子的。諸位,這個芒果,一棵樹長出來有很多,一粒粒的,有時候收成很好,有時候收成不怎麼好,芒果在今年的這個結果,諸位,一棵芒果樹有一定的數量,多跟少而已,就是不會無量無邊的芒果讓你收成,對不對?不會有無量無邊的芒果。

諸位,這個佛來人間示現成佛也是這個意思。他這一輩子來示現成佛,他有一定的有緣的眾生,沒有辦法度盡一切眾生,絕對沒有辦法的。有個東門的老母,她連見佛都很討厭,她都不想見佛,完全不想見到佛,就算你再了不起的世尊,也有沒有緣的眾生。因此一尊佛來示現的時候,喔,成佛了,他度的眾生就是跟他有緣的,有緣的,只能到這樣子的程度,就像一棵芒果樹開花結果有一定的數量。知道嗎?沒有辦法說,一棵芒果樹開了無量無邊的芒果,那還得了。是不是?所以,一期的芒果樹,這一期收成完了,釋迦牟尼佛另外再來示現成佛,又有另外一期的收成,再另外一期的收成。所以,沒有辦法度盡一切的眾生,也是一樣的。

所以,在座諸位法師,如果你講經說法,看看有誰來,有誰沒有來,不要難過,你一期的生命要度多少有緣的眾生,這差不多已經固定的了,固定的了。所以,法師只要你好好的提升你自己,講經說法,只要你好好的提升你自己,來二十個也好,來三十個也好,乃至剩下一個關門的,我也這樣講,訓練自己,你的前世可能沒有跟人家結緣,

來聽經的二十個、三十個,或者是五個、十個,是不是?那就是沒有緣。所以,這個,我一輩子都奉行自己生命的哲學名言,奉為圭臬,我一輩子傷人的話,我絕對不講,傷人之語絕不出自於我的口中。除非那個法師惡知見,壞佛的正見,你知道嗎?我也不會說惡口去批評那個法師,這個就是不符合佛講的啊。對不對?你硬拗,這樣就讓人很難過了,這個法師講的也不是很正見,這個會誤導很多無量無邊眾生,這個就有時候提出來跟大家互相商討一下囉。

因此,師父之所以這一輩子講經有這麼多人,我的前世有奉行我的圭臬,就是我的這一隻嘴巴我只讚歎眾生、隨喜眾生,我講話一定會尊重對方的自尊心。我看了一本日本的書,日本的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人自尊心受到傷害,你講再好的語言,你都沒有辦法勸導他。所以,當你要勸導一個人的時候,你一定要先尊重他的立場跟自尊心。我看了日本這一本書,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我覺得這一本書寫得非常好,是日本一個哲學家心理學家所寫的書,那時候我還不懂佛法。因此我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我看到那一本書很受用,我覺得這一句話我到今天一樣奉為圭臬。也就是說,我今天我要勸導一個人入於行善、或者入於學佛,我一定要尊重他的自尊心、他的苦衷、他的立場,不能用自己的立場一直否定他,對不對?

有的法師他不一樣,碰到一個煩惱的,就說:你這個業障很重啊!對不對?你回去好好的跪著懺悔啊!或者說:你沒有救了!然後那個居士來,本來要聽幾句勉勵的話,師父說我沒有救了,就乾脆自我放棄。我不會,你碰到慧律法師絕對不會,這一輩子你到我的身旁,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的溫暖,因為我一輩子絕對不會造口業的,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就說:哎呀,師父,您口才為什麼這麼好?你聲音為什麼這麼宏亮?因為我前世不造口業。對不對?對不起,我又不夠謙虛了(師父笑合掌),我還在學習,我要謙虛一點,謙虛一點。這樣不夠謙虛不好,是不是?我是說有因有果嘛,對不對?有因有果。像以前那個法師,有一個法師,他聲音很尖銳,他很想講經,一開口,今天我們來講(師父擬尖聲講話),臺下都一面倒,聽到後來......我說:你怎麼跑出來,聽久了都快得心臟病了。那個音質,音質就差人家很多了,所以要柔軟語。所以師父的這個果報就告訴你,語言、口業的重要,知道嗎?你想要下輩子聲音很好,不可以造口業;你想要下輩子面相莊嚴,要學習讚歎,隨喜讚歎眾生;你想要度更多的眾生,你一定要跟眾生結一個善緣,你還沒有度他,你就結惡緣了,你怎麼度他呢?是不是?(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